论明代《王西厢》插图与评点的差异

2016-07-03 11:09郭瑞芬王洁琳叶丹丹
中文信息 2016年1期
关键词:张生红娘西厢记

陈 晨 郭瑞芬 李 莹 王洁琳 叶丹丹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伴随着王实甫《西厢记》的传播,其评点本随之兴起,现今流传下来的评点本超过36种。《西厢记》插图版本,据董捷统计,至少有39种。虽然《西厢记》评点与插图都随文本而起,又为文本所用,但两者呈现的世界却不尽相同。

根据《西厢记》评点的五个系统,运用版本学、图像学、文学批评等相关理论选取四个版本进行深入研究(因徐渭评点本系统的批评对象主要是词、曲,因此将此系统排除在外),分别为明万历八年徐士范校订《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以下简称《重刻》)、万历四十二年王骥德校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以下简称《新校注》)、万历四十六年书林萧腾鸿师俭堂《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以下简称《陈眉公》)、明末启祯间汇锦堂《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以下简称《三先生》)。在这些评点本中,评点与插图的差异集中表现在人物上。

一、张生形象

明代《西厢记》插图与评点本中张生的形象可谓差异颇多。

在《三先生》中,评语则极尽讽刺之词。如张生唱"倘遇那小姐出来,必当饱看一会"处有眉批"看虽饱,到底救不得饥",讽张生被莺莺迷得无可救药。又有"无赖"、"老面皮"等斥责之语。插图中的张生也是如此,如在刻画张生求红娘代传简书时,绘刻者为张生添加了下跪的动作,且一手扯着红娘衣衫,充分凸显了他为抱得美人归而不惜放下尊严,向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俯首称臣的丑态。

《新校注》的评点不带鲜明的感情色彩,而插图却有美化张生之嫌。在"拒婚"的插图中,绘刻者为了进一步强化张生对爱的坚贞,将郑恒虚构的张生力拒卫尚书女儿的情节也呈现了出来,这在其他版本的插图中很少见。在原文中,老夫人反悔后,张生虽有怨言却全然不敢有任何反抗。而在插图中,张生高傲地偏过头去,坚定地抬起手,力拒老夫人的无理要求,充满了勇于反抗封建家长的男子气概。

《陈眉公》评点中的张生则是被讽刺的对象。在张生初见莺莺,惊叹说"我死也"时,批评者以"见了更死不得"讽刺张生;在张生提出"着小娘子先行,俺近后些"的礼节性建议时,批评者批评他"假志诚"。而在插图中,张生显得非常儒雅,从而使人感叹张生家世的可怜与痴情的可爱,忽略其"酸"、"假志诚"等负面形象。

在《重刻》的评点中,张生的形象可用"痴"、"疯"概括。而插图中的张生则是一个翩翩有礼的读书人,虽对莺莺有情,其行为举止仍符合礼数,风流而不下流,丝毫不见"痴"态与疯魔。评点与插画的反差在这一版本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由此可见,张生在评点与插图中的形象不一,或是下流,或是坚贞,或是痴情,除《三先生》外,另外三本中批评者与绘刻者的观点都没有达成一致。

二、莺莺形象

作为《西厢记》的女主人公,评点和插图都着力表现莺莺大家闺秀的形象,但在不同版本中表现各异。

在《三先生》中,批评者先是赞美莺莺的美丽可爱,之后揭露出她的虚伪。如莺莺在看见红娘为张生送来的简帖后,假意斥责红娘,批语云:"却要如此做做"。而在老夫人要张生上京考取功名时,批评者转而开始同情莺莺,用"重恩爱而薄功名"、"愁怨动人"、"美静可怜"等词形容莺莺。可见在他眼中,莺莺虽然虚伪,但仍是惹人怜爱的小姐。在插图中,莺莺被突出表现不受礼教束缚、追求爱情的一面。如在张生赴约的插图中,张生抱着莺莺,按文意,莺莺应生气地责骂张生,而图中莺莺却与张生四目相视,面色平和,任凭张生搂着自己,可见其大胆。

在《新校注》中,无论是评点还是插图,都集中表现了莺莺的羞涩。在第四本楔子中,有唱词:" 喒今夜着个志诚心改抹 漫天谎"?,而批评者的评语点明了在爱情面前,莺莺因羞涩而掩盖本心,让红娘来替她撒谎。在表现莺莺赴约的插图中,莺莺绣帕掩面,不肯再前行。此处的莺莺满是少女娇羞情状,惹人怜爱。

《重刻》评点中莺莺的形象可用"情"字概括。莺莺开场便唱"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此处眉批为"开卷便见情语。"由此可见在批评者眼中,莺莺是敏感多情的。而插图中,莺莺则更大胆。如图1,本该在闺房中的莺莺此刻却探出半个身子偷窥老夫人"拷红",显得勇敢与可爱。

由此可见,对于莺莺形象的理解,除《新校注》中评点与插图较为一致外,其他各本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莺莺的形象皆为美丽端庄、惹人怜爱。

三、红娘形象

红娘在崔张爱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经常受到批评者和绘刻者的关注。

在《重刻》评点中,批评者一方面调侃她对张生的爱慕,另一方面赞赏她的活泼机智。"红娘宴请"中批评者曾调侃道"约见风情如此,阿婆子宁能不爱"可见红娘对张生的爱慕;红娘又是活泼的,有眉批曰:"此娘之善谑如此。""善谑"二字道尽红娘俏皮之态。此后在"堂前巧辩"中,批评者眼中的红娘又是爽快机智的。而在插图中,红娘并不是表现重点。首先,为了突出红娘的地位低下,在刻画时将红娘画得较为矮小。其次,插图中的红娘克制有礼,毫无生气。

在《陈眉公》评点中,红娘的形象也是丰满的。在批评者看来,红娘在崔张爱情中有多重身份--"引魂使者"、"媒婆"、信使、"老马泊六","真郎中"、"忠臣"与"难做两国军师"。这些评语揭示了红娘的重要性,赞扬了红娘的正义与机智。在插图中的红娘,是大胆俏皮的。如图2,崔张相会时,红娘扒在门后偷偷觑着,可见其顽皮至极。

而《三名家》的批评者一方面钦佩她在促成崔张姻缘中显露出的机智与善良,另一方面讽刺她与张生之间的暧昧。首先,"树此奇功"、"红娘委实是个大座主"等赞语比比皆是。其次,"红娘又看上小张了",调侃红娘"爱他(张生)什么?",这些批语表现出红娘对张生的喜爱,可见在批评者眼中,红娘助张生成事也包含了自己恋张的私心。因此,红娘既聪明勇敢,是崔张的大恩人,又狡诈有心机。而插图中的红娘往往木讷地站在一旁,性格表现不够鲜明。在指责郑恒一图中,她指着郑恒,表情却很温和。文本中直呛郑恒"不嫁你,不嫁你",骂郑恒"颓嘴脸"的泼辣红娘已无迹可寻。此外,插图突出"说教"这一行为,使红娘少了可爱活泼,多了几分严肃。

综上所述,红娘的形象在评点中大多是立体而丰满的,而在插图中的红娘大多没有评点中的红娘那么活泼生动。

四、原因分析

从上文可以看出,《西厢记》评点与插图之间有显著的不同。纵观文学史,这种现象并非《西厢记》独有,究其原因,推测为如下三点。

1.平民与文人社会地位、文学素养及价值观的差异

考察绘刻者的出身可以发现,他们与批评者通常呈现二元化的特点。绘刻者一般为平民,大多未受过良好教育,文学素养较差;批评者大多是读书人,文学积累深厚。因此,他们对于文本理解的层次与重点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批评者更能看到人物及回目的巧妙性,绘刻者更注重故事的完整性与趣味性。所以,当批评者赞颂红娘的聪慧勇敢,大呼"今而后余不敢以侍儿身目红娘矣"之时,绘刻者却仅仅将红娘作为莺莺的附属而非剧中的关键人物,导致红娘形象较为呆板。

这种差异还表现在读者群体的不同上。评点本多由文人传阅,插图本流行于平民中。因此,评点多以严肃的批判口吻呈现,而插图为了契合平民的文化水平,显得通俗易懂,简单有趣。

2.文字与图像表现的差异

文字善于描摹,图像长于渲染。以莺莺为例,批评者通过戏文感受到的是她神态举止的魅力,而绘刻者只能通过周围环境、人物的设定渲染其情绪与气质。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文本来感知其内心的波澜起伏,也可以通过插图了解其相国小姐的不凡气度,两者相得益彰。所以,批评者与绘刻者各施所长,文字与图像互为补充,使得整个故事与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与真实。

3.时代文化的差异

时代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绘刻者创造性的发挥上,如在《陈眉公》的"佛殿奇逢"插图中,绘刻者将原文中的地点蒲州改为西湖以营造故事意境,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在"月下佳期"插图中,绘刻者则将崔张约会的地点从张生的书斋改为"湖山石边",而这一改变明显受到当时大为流行的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而且,读者对于"湖山石边"已经有了一定的期待视野,以更加流行的文本来提示故事情节,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综上所述,《西厢记》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部佳作,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任何一部作品的价值都与读者对它的阐述分不开,《西厢记》也是如此。在流传过程中,平民与文人阶层对其不同解读为我们开辟了认识它的一条道路,在这条路上前进,我们发现了后世读者眼中张生、莺莺与红娘形象的差异,发现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文学想象,也发现了历史上价值观的流变。

图1

图2

[1]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02.

[2]杨绪荣.王实甫《西厢记》汇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3.

[3]郑振铎著.西谛书话[M].北京: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1983.

[4]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

[5]陈旭耀.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9.

[6]张玉勤.明刊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研究[D].南京大学,2011.

[7]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8]宋扬.儒雅画韵入木三分[D].南京艺术学院,2008.

[9]董捷.德藏本《西厢记》版画及其刊刻者[J].新美术,2009,05:16-25.

[10]董捷.古本《西厢记》版画插图考[J].新美术,2001,03:67-74.

[11]董捷.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J].新美术,2010,04:13-27+47.

[12]乔光辉.明师俭堂《六合同春》戏曲插图与文本接受[J]中国美术研究,2014,03:4-22.

[13]董捷.月移花影玉人来评德藏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J].东方艺术,2006,18:22-35.

[14]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和晚明版画的风格与功能[J].新美术,2008,04:21-36.

[15]赵春宁.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115-121.

猜你喜欢
张生红娘西厢记
张生题字喻客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医学转化中的“红娘“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