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浮影

2016-07-04 03:06胡潇予
留学生 2016年5期
关键词:哈罗梵高伦敦

胡潇予

伦敦是鲜明的,鲜明在你很快能够告诉自己这是哪里;但伦敦又是暧昧的,暧昧到你可以在这儿寻觅到很多城市的影子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蔓延在这些故事中的是城市的气质。一个地址、一种场景甚至一副来去匆匆的面孔,都会在不经意间唤起你对那些故事的回忆,而一座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城市就在这些故事中变得立体而真实起来。”

当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想,属于伦敦的故事究竟是什么?在贝克街,它应该是《福尔摩斯》,在国王十字火车站是《哈利波特》,在西区我更愿意相信它是爱情的《诺丁山》……

是从鲁顿机场坐快线来的伦敦市区,一路上看到红砖别墅掩映在郁郁葱葱间,这是伦敦还是中国的南方?我用手指轻轻划过玻璃窗,不由在心里问自己。

随便在一个车站下来,其实已经迷路,在伦敦迷路的机会太多,而我喜欢每当问路,人们回答时地道的伦敦腔,在耳畔余音袅绕,虽然他们认真的表情下通常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由于预定的旅店正巧位于贝克街,朋友的推荐。她事先已经讲述过附近很英式的街道,以店为家常住于此的旅客,甚至内部简陋的摆设,所以当这一切出现在我面前时,宛如一部看过预告片的老电影,让人在微笑中将一切对号入座。

而旅店接待处里坐着一个年轻的印巴人,终日守着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他总使我想起旧居对面的印巴调料店,想起的时候,空气中仿佛还会微微弥漫着咖喱的味道,但这却不是那个我所熟悉的城市。

就这样以贝克街为原点,每天早晨在晨曦中醒来,背起背包匆匆上路。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上班族们,带着或冷漠、和善,或游离、骄傲的面孔行色匆匆。他们通常喜欢夹黑色的公文包,即使晴天也带着瘦长的雨伞出现在地铁口、巴士站。城市便利的交通好似清晨启动的机器,忽而带动了整个城市的运转,新的一天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果我是从中国到伦敦,那么这一切大概会和古老的邮筒,红色的电话亭,甚至是明信片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大本钟、泰晤士河一起,将我的视野挤到一个盲点。那么这个城市在我眼中一定很英国。但我偏偏是从英国别的城市到伦敦,已经习惯了那个安逸的城市,恬静画面中的轻声细语,我的耳膜似乎已不再适应伦敦的喧嚣与熙攘,虽然这些沸腾的音符也许恰恰正是繁华的另一个表象。

就像我常常路过牛津街,在这条不到两公里的街道上,竟云集了超过300家的著名店铺。典型的英国建筑古典优雅,映衬着橱窗里花花绿绿时髦的衣衫和铺天盖地的广告。

当然,伦敦的繁华不但写在牛津街,更写在哈罗兹。如果说牛津街的繁华是这个国际大都市给予大众的馈赠,那么哈罗兹无疑就是贵族显赫标签的贴注。海德公园附近,这座看似普通的英式建筑,里面豪华得却像一个宫殿,这就是哈罗兹——英国最高档的百货公司,全世界的顶尖品牌都可以找到。 哈罗兹是庞大的,每种商品都有几十种乃至成百上千种样式可供选择;哈罗兹也是独特的,比如100多年来一直沿袭着优雅独特的送货方式。当你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工作人员,赶着马车给白金汉宫送货,请不要惊讶;当你知道商场的重新装修是在20年前,花费了4亿英镑的时候,也不必吃惊。而比这里的昂贵更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每一位店员的彬彬有礼,她们对待每一位女顾客都像是伯爵夫人。

一天,当一个从法国来英国旅行的Lady笑着问我有无去过哈罗兹的时候,我们正坐在一家博物馆的休息椅上闲聊。在一切费用昂贵的伦敦,唯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可以享受优惠,确切地说是免费的。无论是大英博物馆曾带给我们的复杂心情,阿尔伯特博物馆的震撼视觉还是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新颖呈现。这一切都让我们的内心丰盈起来,这种过程的奇妙仿佛是一张图片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至今仍然记得位于特拉法加广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深灰色建筑尖塔圆顶,别致的回形长廊气势恢弘。各种肤色的人群络绎不绝,据说每年都有400万观众慕名而来。13-19世纪欧洲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均可在此找到,无论是达·芬奇、拉斐尔、波切提尼,还是伦勃朗、鲁本斯、梵高、卢梭、莫奈,以及英国本土的康斯太勃尔、特纳等。 我不是艺术系的学生,但当我站在梵高的《向日葵》前,我却清楚地知道,从此之后,它不再只是美术课本上一个熟悉但却遥远的名字。有人说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忽然间理解了它的盛名。当离开这里的时候,我在这幅作品前一次次地告别,又一次次回眸;于是,告别不再只是一种姿态。

每当走在伦敦的大街小巷,我常常想: 伦敦的姿态又是什么?有的城市很纯粹,纯粹到人们看它的眼光不会有太多方向上的偏离,比如我所生活的城市,宁静是它的主题。但伦敦不会,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它有着不可避免的多面性:当我们来到伦敦眼,塔桥,白金汉宫,海德公园……我们看到的伦敦只是风景,任何风景画册上都可以看到的风景,它们会和伦敦桥洒下欢声笑语的红色观光巴士一样, 一路呼啸而过;当我们来到唐人街,寻找平时难觅踪影的甜面酱,看到喜庆的红色灯笼、狮子、中国龙,还有高高悬挂的中国城匾幅时,我们会忽然想起原来这只是别人的土地,生存是我们的必须;当我们坐在丘比特圆环Burger King餐厅二楼靠窗的位置看到外面缓缓游行的队伍,于夜晚在荒芜的郊区不断听到警笛声,吵骂声,我们知道了有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像这个城市一样光鲜;而当我们走在金融区,看到书本上出现过很多次的伦敦证券交易所、英格兰银行总部,和那里夹着公文包、穿衬衣的专业人士时,我们知道自己和这个城市一样,其实还有梦想。

所以,伦敦是鲜明的,鲜明在你很快能够告诉自己这是哪里;但伦敦又是暧昧的,暧昧到你可以在这儿寻觅到很多城市的影子。当一路走过,无论走马观花还是细细品味,当有人再和你提及这个城市,你会微微笑——因为你知道,自己曾经来过,然后有些东西留在了笔端,而有些却留在心中。

猜你喜欢
哈罗梵高伦敦
梵高的世界
被改造的鹦鹉
梵高笔下的秋天
闯入梵高的世界
英国教育:哈罗公学搬上网贵族学校在家上
哈罗单车完成10亿元人民币D2轮融资
李汉三家的狗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