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刀下的家秘事

2016-07-04 11:41老哥蓝海昆熙
中华手工 2016年6期
关键词:蜡染寨子村寨

老哥蓝海?昆熙

凯里往北,沿着开往黄平的公路前行约18千米,在路边就会看见一座寨门。再跟着略显狭窄的水泥路往前行,翻过一道小山坳,麻塘(gě)家寨便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座深藏在大山之中的神秘部落,女子头戴太阳帽,男子弓箭不离身;因为不能确定为单一民族或某一少数民族,家没有被列入“56个民族”之内,成为了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虽常被认为是苗族的支系,却有着与苗族完全不同的图腾;没有文字,妇女们便世世代代手持蜡刀,在铠甲式的服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无字史书。

穿戴在身的太阳崇拜

居住着百余户人家的麻塘寨,坐落在一处四面环山的缓丘坡地上。寨子正对面有一个很大的荷塘,荷花盛开时荷叶随风摆动,呼应着寨子里由低向高一排排建造的房屋,相得益彰。

与其他村寨一样,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在这里的多是老人与上学的孩子。寨子里也有一些农家院子可供食宿,但商业旅游的氛围并不浓厚。

偶尔几只家养的狗从面前跑过,似乎都会划破这里的宁静。梯田点缀山间,木结构的房屋之中也穿插着一些红砖白墙的身影。不过,对于少数民族村寨聚集的黔东南地区而言,这座家寨乍看上去的确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当充满传奇色彩的家人站在面前时,你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这里的魅力所在。

家人自称是后羿的子孙,尚武,神龛里供奉的也是后羿射日的“红弓白箭”。平日里,他们的装束相对简单,男人身上基本看不到民族的服饰,倒是家女人不论在家还是外出,头上的红缨帽一直没改变。

寨子的后山腰上有一座广场和风雨长廊,是全寨最重要的场所。每逢节庆,在外的游子都会回到村寨,全寨人身穿节日盛装聚集于此,载歌载舞欢度节日。妇女们头上的红缨帽代表着“弓箭射日”,男人们则佩戴凤尾双弓帽且弓箭不离身。银质的头饰、项饰、手饰等饰物也大多是武器的形状,搭配以刺绣和蜡染相结合的盛装,外形犹如古代将士的盔甲。最为吸引人的则是他们衣服上的蜡染花纹,以太阳为中心,各种动植物点缀在四周,家人的“太阳崇拜”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这些花纹里还蕴含着许多天与地、阴与阳的古老传说和神话,讲述着后羿射九日、雄鸡唤白昼、皇帝赐战衣、兵马列阵容等家故事。

绘染时 她们的心是自由的

寨子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简单的蜡染作坊,而观看家妇女进行蜡染点绘,则是令人称绝的过程。

进入村头一家农家院,一位阿婆正手持蜡刀进行着点蜡。不想打断她创作的过程,点头打过招呼后便坐在旁边静静观看。

自制的土布平铺在木板上,素白干净;融化的蜂蜡盛在土陶碗里加热,把握火候十分重要,既要让蜡溶解,又要保持蜡的浓度,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蜡刀小巧而精致,造型如同古代兵器中的扁铲,由两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用线紧紧绑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便于蘸取蜂蜡……

只见阿婆手起刀落,规整的圆、笔直的线、间距精确的点,所有的图案都在心中,蜡刀蘸着蜡汁在布料上行云流水般划过后,留下精美绝伦的图案。一些线条的旁边还有许多规则的点或锯齿状的图形,据说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以及染制之后的蓝白对比,使图案更富有装饰性。

要想更加全面地了解家蜡染,就不能错过村寨口的家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的规模不大,对游客展示家蜡染的步骤,同时也出售一些染件,作为当地人收入的一部分。当然,这里还有许多家蜡染的精品,图案严密对称、花纹细密、构图饱满,排列组合也十分巧妙。制作这些精品的,正是从麻塘寨里走出去的“凯里名匠”杨正英。

从七八岁开始,杨正英便在祖父的严厉要求下,学习家蜡染技艺。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自己做蜡染,杨正英便成了同行之中的佼佼者,她的蜡染已经达到心中有画,炉火纯青的境界。现在只要有时间,杨正英都会穿着传统的家服饰,坐在挂满蜡染作品的博物馆大厅里,挥动着手中的蜡刀,一笔一笔地描画着从老祖宗那儿流传下来,加上自己的直觉信手而成的图案。在杨正英看来,家妇女们在点蜡绘染时,她们的心是自由的。“家妇女想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嘴里还不停地唱什么。一首赞美飞鸟的山歌唱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也画成了。”

传承不息的蜡染技艺

观赏这些家蜡染的精品,不难看出,布匹上蓝白相间的纹样多数都取材于大自然,山雀、鹰、蝶、鱼、蝙蝠等动物,还有石榴、花、草、葛藤等植物。但仔细观察,你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它到底是哪一种动植物。外形看似蝴蝶,但身形却像一条没有尾巴的鱼,翅膀上,似乎又有些许鸟的影子。

就连汉族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吉祥纹样——蝙蝠纹,经过家蜡染呈现出来,就显得精练概括,略显夸张。原来,这就是家妇女们在点蜡成画时的独具匠心。她们喜欢用“打散构成”方式,将自己喜欢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自然纹样进行大胆地重新组合。有些动物只见轮廓或部分肢体,即便是互不相干的动物、植物,在家妇女的雕琢点拼中,也能奇妙地组合在一起。

不过,尽管家蜡染拥有精湛的技艺、娴熟的手法和严谨的构图,在外界广受赞誉,但杨正英也有她的担心,“如今能做这活的人都慢慢老了,这种传统的民族艺术几近后继无人”。所以杨正英很着急,她期望能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家后人。

另一方面,也有一批家人在想方设法地弘扬这门手艺。凯里民族民间蜡染雕绣厂是最大的家蜡染生产基地,而厂里的成员,从厂长到工人全部是家人。作为厂长,同时也身为蜡染艺术家的兰启凤说,虽然配备先进生产设备的蜡染厂已有不少,但由于工艺程序实行机械化,使得产品的图案显得简单、呆板,更像是一张画布,而并非蜡染。但真正的家蜡染则是家妇女们用蜡刀一刀一画绘制而成,是慢工出细活的艺术。

总之,家人离不开蜡染,它更像是一部教科书,没有文字却拥有深邃寓意,在家村寨里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蜡染寨子村寨
蜡染的纹饰探讨
寨子河油区长8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淳朴寨子”,一个品牌的形成——我在小山村里启动了“消费扶贫”
无蚊村寨丁屋岭
寨子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蜡染手绢寄深情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地扪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