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中医师培养背景下《针灸学》教学研究

2016-07-04 04:39边敏佳崔晓萍郑洁
亚太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针灸学人才培养

边敏佳 崔晓萍 郑洁

摘 要:目的: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改革《针灸学》教学,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针灸技能的卓越中医师;方法:通过对针灸经典的记忆背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课程情感设计,传授医患沟通技巧等多种方式进行针灸学教学研究;结果:针灸学教学研究,是培养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需要,顺应未来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出发;结论:基于卓越中医师培养下的《针灸学》教学研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关于全面实施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培养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针灸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09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要发展卓越医师培养的人才改革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卓越医师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已于2012年批准了一批培养临床医学卓越医师改革的试点高校,我校是2014年底根据教育部、卫计委、中管局通知要求,积极申报了五年制卓越中医师改革试点项目,并于2015年1月在现有省级中医临床人才创新试验区的基础上组建卓越中医师培养改革试点班[3-4]。为了适应并实现卓越中医师培养目标计划,《针灸学》作为中医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的改革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突出,本文就卓越中医师培养背景下《针灸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针灸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之一,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针灸学》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6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见习学时8学时。该课程包含上、中、下三篇,分针灸基础理论(经络、腧穴部分)、针灸技术、针灸治疗三大块,教材选用王华、杜元灏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十二五规划教材。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先进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课程讲授重理论,轻经典背诵。

我校中医学专业的《针灸学》的课程设置为90学时,实验见习为24学时,在授课形式上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多教师对理论的讲授占用大量课时,将大量精力放在理论课上。要学习记忆的内容多、学时少,大多学生学习后不注重针灸经典的记忆学习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临床工作适应性较弱。

2.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形式单一。

教学方式方面,主要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模式上,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3.教学内容有待改革,内容次序安排欠妥当。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先进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仍然存在很多需要進一步改进的地方。发现《针灸学》讲授在经络和腧穴中应注意的问题、上篇和中篇教学次序的安排、特定穴的概念和治疗作用、临床上已淘汰的治疗工具的讲述课时等内容值得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卓越中医师的培养,让学习者对《针灸学》的掌握更加容易和全面。

4.考试评价体系有待提升完善。

考核方式不合理,实践操作部分附属于理论考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在课程考核中得不到反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5.情感设计和医患沟通技巧缺失。

课程缺少情感设计,当前的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讲授,且不知当今社会千变万化,经济飞速发展,医患矛盾突出,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改革建议

1.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打造未来中医学领军人物和卓越人才。

突出中医经典,注重中医传统思维。诵读经典,做到“读经典,做临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针灸经典理论《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的学习诵读记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2.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SP教学法、PBL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含古代经典医案)、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切实地认识到针灸对于很多疾病都是有效的,同时也认识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忘举例讲解各个穴位的作用,如天枢穴治疗便秘和腹泻,大椎穴退热等,以及目前针灸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也鼓励学生相互实验,对常见病如感冒,失眠、便秘等可以用针灸来治疗,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实验课堂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3.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在多年的《针灸学》教学实践中,发现《针灸学》,通过对针灸学经络理论部分要学生全部背诵记忆下来,这是学习《针灸学》必经之路,也是为后面学习经络腧穴各论打下基础。整体讲述特定穴及作用并结合临床,将特定穴的作用提到腧穴总论来讲解。合理安排“经络腧穴各论”与“ 刺灸法”的教学先后顺序。巧妙讲述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针刺的补泻手法是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要给学生讲清楚,行针过程主要是提插补泻,进针和出针主要是针对疾徐补泻的这两个不同阶段,学生就会把指力和速度区分开来思考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这样就容易掌握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拔罐工具讲解详略得当。重点讲述临床常用的玻璃罐、竹罐、抽气罐即可,不必赘述陶罐等。

4.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进行考评方式改革,加强过程性考试,提倡“做中考”,实施“教、做、学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分3 部分, 第1 部分是基础理论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笔试。第2 部分是临床技能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实践操作。主要内容为点穴、进针、针刺意外的处理、拔罐法和灸法。以上操作在同学之间或患者身上(必须征得患者同意)进行。第3 部分是临床应用的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和口试及实践相结合。技能考试模拟执业医“三站式”技能考核方法,即现场划经点穴、现场针灸技术操作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临床技能考试办法为随机抽取门诊初诊患者(征得患者同意),让学生完成问诊, 体检和病历的书写, 针灸处方的制定。最后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并对考试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考试反馈,含教研室集体反馈、班级反馈、学生个体反馈。尝试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考核方式评价临床应用能力。

5.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培养学生医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想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为事先为人”。因此,在開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廉洁行医、强烈责任感、敬业务实、勤奋进取、吃苦奉献、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作为未来的医生,需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正如“大医精诚”。临床上,一些病人没有接受过针灸治疗,会对针刺有着恐惧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转告学生进针前要注意安抚病人,缓解紧张的情绪,治疗中态度和蔼,专心致志,让病人对医生有信任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在高等教育全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推进素质教育,卓越中医师培养背景下,进行《针灸学》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和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全面进行《针灸学》教学方法、内容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改变我校《针灸学》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率,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培养卓越中医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

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SGH13432);

2.陕西中医药大学重点教改项目,2013年(项目编号2013jg02)

3.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年课程综合改革项目。

课题名称:

1. 基于第二课堂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研究;

2.中医学专业临床课集中+自主见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3.《针灸学》课程综合改革。

参考文献:

[1]龚卫娟,史宏灿,王劲松,等.省属综合性大学卓越医师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652-654.

[2]张潜,薛黔,罗军敏,等.卓越医师班人体结构学课程体系中系统解剖学授课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687-689.

[3]边敏佳,董正华,陈苏静,等.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4,27(9):40-43.

[4]边敏佳,边艳峰,郑旭锐.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分析[J]. 西部中医药,2014,27(4):40-42.

[5]刘芳,边敏佳,边艳峰. 开展组织胚胎学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中医人才培养[J]. 中国医学装备,2014,11(9):92-93.

猜你喜欢
针灸学人才培养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针灸学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中的不对称问题与思考
高职高专针灸学耳针的学习障碍与教学策略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模型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