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6-07-04 03:16韦丽花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佳句理解课文课文

韦丽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发现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学生似乎抓不到要领,阅读也成了除作文之外令学生头痛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就无法进行阅读教学,更不要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前提。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故事导入激趣。如在教学体现革命英雄故事的的文章时,我常以故事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狼牙山五壮士》文章时,我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看了图片有什么感受?现在狼牙山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区,可1941年秋天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有五位壮士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发生在狼牙山的一个故事。”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然后我给他们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让孩子自读,找出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句、段,自己体会、互相交流……

2.多媒体教学激趣。如在教学 《孔明借箭》、《赤壁之战》等历史故事的课文时,我介绍故事的时代背景后,就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影视生动有趣的场面、动作、神态等,利用动画效果吸引学生,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桂林山水美丽的画面,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奇异美景。欣赏完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奇特的美。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使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编演课本剧、进行角色朗读激趣。表演是孩子们的爱好、强项,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主要人物,根据故事情节让孩子们扮演角色尽情展示。如《詹天佑》、《奴隶英雄》、《虎口藏宝》等,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表演中学习,无拘无束参与到阅读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还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文内容,教小学生初读、细读、精读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初读法:初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加强词句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只要理解了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因此在学习一篇课文或一段话时,绝不能让学生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教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时,我首先让学生标注出文中的生字,通过课后的生字表或借助工具书,拼读生字,掌握字形,然后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生字的含义。如课文中写到鲁本卖两个麻袋得了两个五美分硬币拿在手中的情形,用了一个“攥”字,我通过让学生换词体会“攥”字的用法,体会两个硬币来之不易,当然就很容易理解了“攥”字的含义了。

阅读文章要理解段落的意思,必须先弄懂每句话的意思。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必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习这句话时,我重点抓住句子中的两个“幸福”让学生理解,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自然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又如课文《隐姓埋名三十年》中写到“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有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我引导学生抓住“心甘情愿、默默”关键词和“虽然……但……”关联词,体会主人公王承书为祖国奉献的具体表现,让王承书放弃个人名利的美好品质铭刻在学生的心中,从而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细读法:细读找课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深入理解课文。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课文,边读边找课文中有特点的语句。每篇文章中很多段落都有较明显的中心句,让学生先找出中心句,明白段落的意思,可以使学生轻松阅读课文,减轻对阅读的畏惧感,树立阅读信心。如《西风胡杨》中的第1、2、3、4等自然段都在段首出现中心句,学生在阅读时,如能找出这四个句子,就能轻松理解文意。又如《开国大典》中的第十一自然段:“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这句话概括了上一段典礼的内容--毛主席宣读的公告,又为下面写阅兵式打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抓住这个过渡句,文章的内容、结构就一目了然。

3.精读法:精读感悟课文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学习写法。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要求学生用充足的时间精读课文,为我的精讲做准备,此教学环节我注重抓住本单元、本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在精读环节,我着重加强“三多 ”训练。一是让学生多说。我结合教材,着力挖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气氛,让学生想说就说,只有多读多说,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二是让学生多评。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用自己的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三是让学生多写。教材就是学生写作范文引子。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了解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怎样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并从中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对好词佳句进行积累。课内积累就是在课堂的学习中,对于课文生动形象的词句加强朗读、背诵,并将词句分类摘录下来,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需要时就能运用自如。课外积累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见到美文、佳句,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要像课内一样积累。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始,除了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积累好词佳句外,还在班级中建立共享图书资源,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两本图书创办班级图书角,进行班级阅读积累。每个星期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阅读积累,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中把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展示,并互相交流,一起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要领;引导学生累好词佳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佳句理解课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好词佳句大翻身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佳句碎碎念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