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2016-07-04 03:50张文成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图书读书

张文成

阅读能力,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通过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然而在农村,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农村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指导农村小学生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不是一件易事。可见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农村小学要重视并大力推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当前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学生全部来自农村,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观念落后,忽视阅读。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长期忽视课外阅读,有65%的学生家长不懂何为课外阅读,认为学生只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上好课,考试能考个好成绩就可以了。有17%的家长认为多读课外书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2)兴趣不浓,主动性差。根据调查,农村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有一小部分同学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许多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电视动画片上,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3)书源偏少,好书难觅。一方面,农村学生地处偏僻,距城区书店较远,看的书大部分是画册画报。大部分的家长也没给孩子买课外书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不可能读到比较多的优秀图书。另一方面,学校阅览室的图书资源也不够丰富,且更新速度较慢,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面就很窄。(4)缺乏指导,收效甚微。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进行阅读,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使是认真读过几本书,也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

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阅读与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能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要求。因此,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推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1.开放学校现有图书资源。学校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开放学校现有图书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了图书阅览室,教师组织学生可以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作业,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两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突出班级特色,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曲优雅舒缓轻音乐,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1.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学校或班级每学期评选“读书之星”,给予表彰奖励。以便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定书、定时、定量。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图书读书
图书推荐
我爱读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