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课外拓展作用大

2016-07-04 06:16余国文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保温杯动脑动手

余国文

课外拓展是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整个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经过我多年的探索总结,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主要表现为:有好奇心,好问,好动,求知欲强,喜欢受表扬等。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好习惯。结合科学教学实际,在课前或课后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摸索、探究、总结。例如,现行教材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课,教学“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的慢些?”我让学生课后在家里做一个保温杯,第二天我们来检测谁的杯子最能保温。第二天各式各样的自制保温杯来了:有的精美好看、有的保温性能好、也有的粗制滥造……不管作品怎样,但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外拓展不仅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二、进一步促进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主。演示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他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总是有限的,对学生理解概念、认识事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分组实验比演示实验有更大的优越性: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增大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他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一桌多人,一两个人做,其他人看的现象存在。部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则,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受时间限制,大多数只能一次性完成,而一次性实验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整、清晰、深刻的感性认识,只有反复实验,多次感知,才能形成表象,进而抽象出科学概念。课外拓展,特别是在家庭开展小实验活动,可以弥补以上不足。比如,在讲《物体的运动》之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根据教材提示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在有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静相互变化。第二,要具备各种转动、滑动、滚动、摆动等运动形式的特点。任务布置后,学生都动起来了,经过几天时间,有的制作了小风车,有的制作了小秋千,有的用线轴和皮筋制成小汽车等等。上课时,同学们拿出自制的实验器材,在老师的点拨下,都能较好的理解力能使物体由静变动或由动变静这一难点,熟练掌握四种运动形式的各自特点。

由此可见,课外拓展(家庭小实验)既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又可以应用和升华课堂知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之外的拓展训练,特别是小实验,它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能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显著效果。如,《沉与浮》一至七课学完后,学生了解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回家后,让学生试试:鸡蛋在水中的沉浮。用糖、盐巴、淀粉……进行分组实验。最后得出“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不同”,这也为教学第八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素养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要在课外活动中使之得到延伸和拓展,主要是在时间、空间、内容三个方面的拓展。要体现一个“小”字、提倡一个“动”字、树立一个“改”字。另外,借助家长的力量,支持学生课外探究活动。

猜你喜欢
保温杯动脑动手
我也来动手
设计保温杯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保温杯里,该不该泡枸杞
动手演示找错因
保温杯托贴
肯动脑就会成功
动手动脑多快乐
动脑填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