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2016-07-04 06:49刘攀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共产主义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是一种科学的预测,这其中有着严密的逻辑论证。尽管不是所有民族都经历了马克思划分的所有发展阶段,并不表明社会形态的衔接没有规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尚未超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所能容纳的限度,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特征还没有出现。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社会正在向共产主义前进,而不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有哪些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形态”不只是立足于某个角度对社会形态进行认知的一个范畴,而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范畴。可以说,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用以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范畴。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

马克思从不同角度涉及社会形态的论述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论述的,即认为人类历史是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马克思关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有关论述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科学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经济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比较完整的提出了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形态的分析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我认为对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应该理解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能简单的用经济逻辑来考察其合理性,而应该强调其客观规律性。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马克思从个体同整体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即:“以人对人的直接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社会形态;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并实现人的独立性的第二社会形态;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并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第三社会形态。”[2]在未来社会,实现自由个性的基础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比全面发展更能代表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和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各自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二者互为补充,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形态的发展有着更立体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与共产主义学说联系紧密。没有共产主义学说,就不会有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有些人对共产主义学说持否定态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严格的按照马克思所预想的那样具有规律性,从而对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持怀疑态度。那么,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是否是科学的呢?我认为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的预测是正确的。首先,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另一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这个矛盾发展到最后只能靠以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冲破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来解决。随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在共产主义社会,整个社会作为唯一一个经济主体,占有全部产品,社会根据对各种使用价值需要的比例直接把劳动和物的生产条件分配到不同的生产部门,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社会的初级阶段,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必须实行劳动者个人之间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与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的直接交换。在这个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才可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社会成为唯一的经济主体那一天起,商品形式和货币就消失了。由于每个人与物的生产条件的关系都相同,所以阶级也消失了。国家没有专政职能,政权消亡,政党也不再存在。整个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得出的结果,他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推测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的,他们采用的逻辑方法是严密的,正确的。马克思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

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3]出现马克思所设想的这些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性质超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限度。

当前,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所要求的条件还没有出现。我们不能根据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特征出现的条件还未出现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就断定这种条件出现时那些社会特征也不会出现。还应该看到,在发达国家,马克思所预测过的趋势比一个多世纪前不是减少了,而是又增加了很多。在这些国家里,三大差别越来越小。虽然雇佣劳动制仍然存在,但是雇佣劳动者的状况已经逐渐改善,工资和福利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出现了许多向马克思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迹象。这表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很有实现的可能,具有预见的惊人科学性。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第10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设,1975年.

[3]《论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的内在统一》孙来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11月.

[4]《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疏论》唐正东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5]《马克思人类解放视域中的社会形态理论》刘同舫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6]《准确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黄斌 《理论探索》2013年第1期.

作者简介:刘攀(1989—),男,宁夏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马克思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