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

2016-07-06 09:14榆林市第十中学
慈善 2016年3期
关键词:每学期进校园慈善

● 榆林市第十中学



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

● 榆林市第十中学

榆林市第十中学成立于2007年9月,是榆林市教育局直属的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本着“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为老师创造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遵循“修德、精细、博学、发展”为校训,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思想,已日渐形成“争分夺秒、勤学苦练”的学风和“文明睿智、健康向上”的校风。学校从成立之日起,就得到省市慈善协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也受益于慈善文化的影响。

一、感受慈善温暖,引进慈善文化

我校是在原百年榆林中学旧址上开办一所完全中学。建校初期,学校建筑陈旧,设备落后,实验设备短缺,图书没有一本。学生大多来自榆林南六县的贫困地区,有的学生连学费也交不起。2007年开学初,学校领导和老师利用个人关系,联系了些企业老板,有的捐几千,有的一两万,帮助那些贫困学生。

2008年,市慈善协会得知我校的情况,与企业家龙泰矿业集团总经理方光玉联系,确定建立“方光玉600万慈善冠名基金”,连续五年,帮助我校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教职工,使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此同时提出在十中试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领导经过认真讨论,认为慈善文化就是爱的文化,是爱心与良知结合而产生的利他行为。慈善不仅是有钱人的专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计报酬,自觉用爱心和良知去帮助他人也是慈善。博爱助人的慈善理念与我们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学校引进慈善文化,将慈善作为品德教育的抓手和载体,使品德教育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形式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手段。通过引进慈善文化,在师生中传播慈善理念,践行慈善行为,培养责任、担当、吃苦、奉献人格,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是千千万万家长的愿望,更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需要!2009年3月,“方光玉600万慈善冠名基金”暨慈善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十中隆重举行,拉开了我校“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序幕。

二、精心组织实施,慈善扎根校园

“慈善文化进校园”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将此活动开展地扎实有效, 在慈善协会的指导下,学校深思熟虑安排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推进措施。

1.慈善项目进校园

2009年3月,方光玉600万慈善冠名基金暨慈善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十中隆重举行。每年34万,用于购置设备、资助学生、奖励老师;2011年改为方光玉品德教育基金用于表彰品德教育中涌现的品德标兵学生,优秀教职工和模范家长。

2013年省市慈善协会将韩国衣恋制衣集团中国公司的一个慈善项目放在了十中。资助50名优秀贫困学生,每月300元,连续三年完成高中学业。由于项目做得好,2014年、2015年又各增加一个班,现在三届共150名学生享受此项资助。

市慈善协会每年都资助当年考取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以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我校从2010年起每年都是受助学校,累计受助学生达125人,受资助金额将近100万元。

2.《慈善读本》进校园

2013年,学校按照市慈善协会的部署,将中华慈善总会编写的《慈善读本》作为我校慈善教育教材,学生人手一册。要求政治课老师每学期用4课时讲授《慈善读本》,班主任老师利用班会课每学期不少于12课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教育。语文老师让学生从身边寻找慈善事迹,以征文、作文等形式写出感想,感悟慈善理念,学习先进人物。学生离校时将《慈善读本》留在学校作为新入校学生的教材。

3.慈善宣传进校园

从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每年组织慈善志愿者参观市慈善展室,观看慈善视频,在学校举办慈善摄影展,让学生了解全市慈善动态。每年新生入学,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慈善文化展室,邀请慈善人士做专题报告,参观学校慈善环境文化建设,感受学校慈善文化。每学期举行慈善征文和演讲比赛,传播慈善正能量。在国旗下演讲,班级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介中,加入慈善内容,开展博爱、感恩、奉献、成功教育,培养责任、担当、吃苦、奉献人格。

4.慈善主题活动进校园

在榆林市慈善协会的指导下,2009年3月底成立了学校慈善志愿分队(原名:慈善志愿团),并按要求制作了团旗、团章,建立《慈善志愿者吸纳制度》《慈善志愿者活动指导意见》。招纳志愿者兼顾特长、学习、品德等各个方面,学生志愿者归属校学生会慈善志愿者部。每学期至少有150人次参加各种慈善活动。

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道德大讲堂,通过讲故事、演话剧、演小品、看视频、抢答题等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慈善理念下的道德教育。

按照慈善协会的总体部署,学校在学生中大力践行慈善“七个一”活动。即:确保每人一本《慈善读本》;每学期至少听一堂慈善文化主题课;每学期向“壹圆基金”捐一元钱;每周至少做一件好人好事;每学期写一篇关于献爱心、做好事的心得体会文章;每年开展一次爱心歌曲演唱活动;每年评选一批爱心老师、学生和家长,并邀请市教育局、市慈善协会等领导参会。一元捐活动截止目前,学生累计捐款达4万多元。

2015年,为响应省市慈善协会“废旧衣物一张纸·节俭环保献爱心”的活动,我校师生纷纷献出爱心,纺织品类捐赠2346件,书籍捐赠2793本。

三、丰富慈善活动,慈善深入人心

在慈善实践中,我们本着慈善文化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帮困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学校引领,老师示范,学生实践,家校共建开展活动,人人都是慈善传播者,人人都是实践者。

1.学校引领

学校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确定以“慈善文化”为校园文化的主题。精心打造以“善心笃行”隐壁墙,慈善长廊,慈善文化展室,慈善浮雕,衣恋阳光班专用教室,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为标志的有形的慈善环境文化;和以博爱,感恩,奉献,成功为主要内容的隐形的思想文化。使慈善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慈善文化”作为主题校园文化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是第一例。

我校的学生多是从周边县、区考入的,家庭经济相对贫困。为减轻学生上学期间的负担,学校对学生的班费、自习辅导、各种考试卷、学生证、住宿卡、自行车保管费、假期的补充作业等全部免收费用,甚至教学楼的纯净水等都免费提供。

学校除国家助学金、社会捐助,还每年拿出行政支出的3%进行贫困资助,同时,对突发事件中的贫困学生及时给予资助。

学校倡导开展以“三扶贫”(即:知识扶贫、物资扶贫、精神扶贫)为内容的领导干部“六个一”(即:联系一个年级组、联系一个教研组、联系一个班级、指导一名优秀学生、帮助一名贫困生);党员干部“四个一”(即:联系一个班级、指导一名优秀生、帮助一名贫困生、帮扶一名学困生)活动。

学习主张激励教育,通过设立不同层次的多种奖项,使师生人人有获奖机会,人人能感受到成功,人人都有自信。

学校层面的有: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师德模范、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技能比赛优胜者、先进班组;学生成才“六项奖”:勤奋奖、进步奖、雷锋奖、公仆奖、三好奖、百花奖。

科室层面的有:文明中学生、品德标兵、学科竞赛奖、优秀作业奖。

班级层面的有:十佳之星、助人之星等。

教师层面:课堂上的可定、鼓励、激励;给教师引发“一百条教师激励用语”“教师忌语”,学生品德积分卡。

2.教师行为示范

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在慈善文化的熏陶下,教师们以校为家,视学生如子女,视家长如亲朋,除正常上班之外,放学和休闲日,教师们自觉轮流对在校学生进行管理和辅导而不记任何报酬。在生活和心理上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2007年,学生在晚自习后回家时,常有人在阴暗的小巷道拦截学生索要钱,8名青年男教师自觉组成护送队护送学生回家;马刚老师出差返回,恰逢中秋节,得知他们班部分学生没有回家,便买了月饼水果与学生一起过了团圆节。薛晓媛老师在陕师大培训,得知有种四叶草为幸运草,便用休闲时间为全班50名学生每人采了一棵,返校后送给学生,学生们感动得热泪盈眶。高雪梅老师像妈妈一样,随身带着缝补用的针线,看到学生的衣服破了,及时给补好。马小亚老师班的学生半夜病了,自己开着车将学生送医院,并垫上医药费,直至第二天家长来到;下雪天,老师们早早起来拿起工具带领住校生把雪扫净,给来校的师生带来方便。这样的事在十中数不胜数。他们用爱心、恒心、包容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给学生们做榜样,感染、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3.学生实践培养慈善品格

学校慈善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带着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来到军人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给他们演出,陪他们玩耍,和他们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班级志愿者主动联系社区孤寡老人,几年如一日,一级传一级,定期给他们带去水果蔬菜,带去温暖关爱。捐助汶川地震、延安水灾,同学们主动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十一中白血病学生、横山烧伤儿童、十中车祸受伤学生,同学们又自觉的献上一片爱。八年级一同学腿部受伤,上下楼不方便,同班男同学轮流地背,一背就是近半年。高一一学生因病住院半年,同学们轮流给他补课,两年后顺利考入二本。九年级的英语老师咳嗽了,她班的学生偷偷地在家里熬了冰糖炖梨,放在讲桌上,留了纸条,“老师,喝了它会好些,要注意身体。”每年一次的衣服、书籍捐献,送给佳县冉沟村贫困孩子和女民兵治沙连。校园内有大小不等的二百多棵树木,同学们自觉去认养,为它们浇水,为它们剪枝,为它们医病。学校生物标本室没有标本,在生物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利用假期和双休日,到山上采集,建成有500多个本地生物的标本室。响应学生会的号召,各班环保志愿者主动回收可再生垃圾,卖出后将钱捐给慈善机构。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慈善精神,闪耀着爱的光芒。

因为有了爱,同学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看到地面有废纸主动弯腰捡起,打水买饭自觉排队,离开座位凳子主动归位,公共场所说话低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折射出和谐、文明、礼仪。

4.家校合作,共育优秀品格

对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品德教育,一定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主题家长会,比如“沟通——让孩子快乐成长”“家校合作,共育良才”“让孩子学会感恩”等等。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对学生的要求等,同时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教育方法。学校要求班主任以班建立家长QQ群和微信群,积极参加大家访活动,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能及时通知家长学校开展的活动,便于家长配合。学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如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评课,参于监考、教学检查、参与对学生食堂公寓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使学校教育辐射到家庭,影响社会。

四、慈善理念下品德教育成果

十中八年多的发展是与慈善同行的,我们从慈善的受益者,到慈善理念的传播者,再到慈善行为的实践者。通过慈善特色品德教育,师生形成了责任、担当、吃苦、奉献的人格品质,校园形成了团结、和谐、友善、文明的校园风气。形成了小事决定大事,细节决定成败; 以校为家,勤于工作,无私奉献,珍惜荣誉的十中精神。

建校八年,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标准化高中”“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慈善志愿者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100多个称号,是上级对十中的认可;连续三年榆林城区学校群众满意度调查第一名是家长对十中的认可;高中考成绩连年攀升是十中给社会的答卷。◎

猜你喜欢
每学期进校园慈善
慈善之路
宁夏超七成检察院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
慈善义卖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让人忍俊不禁的课堂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