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融合背景下苏中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2016-07-06 08:55施卫兵
2016年21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苏中政策建议

施卫兵

摘 要:跨江融合战略是江苏省2013年作出的促进苏中地区融入苏南经济板块,与苏南合作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战略。战略的实施促使苏中产业与苏南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推动苏中产业转型升级,而其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苏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苏中在跨江融合战略中重点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为苏中地区融入苏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跨江融合;苏中;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建议

一、跨江融合战略背景和内涵

跨江融合是江苏省根据江苏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和实际发展情况而作出的苏中地区与苏南地区融合发展的一种战略措施,其主要任务就是使苏中融合苏南经济板块,通过融合合作的方式,使得各类劳动要素可以自由的在苏南和苏中进行流动使用,从而消除江苏地区发展的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发展中也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矛盾,苏南发展较快,苏中苏北相对较慢。因此江苏省针对这种情况也作出了不同的战略部署,促进了苏中经济的崛起,苏中和苏南的融合合作不断加深,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加快,苏南与苏中地区成为一个经济板块的趋势正在加强。为了巩固这一优势,促进苏中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6月颁布了《关于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开展苏中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完成整个苏南苏中的融合,成为经济核心区。

二、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苏中由于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等原因,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区域内部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因此促进苏中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所谓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的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升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结合的一个新生产业,符合苏中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跨江融合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整个苏中产业的发展,尤其对于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苏中将可以充分利用跨江融合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在技术、管理、资金、科研等方面学习苏南,促进各种劳动要素在产业间自由流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助推苏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苏中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拉动作用,具体有三大效应:回顾、旁侧、前瞻效应。回顾效应指的是由于产业结构的重新规划和升级,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技术、管理等劳动要素将进行重新的洗牌和分配,从而由于分配的原因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旁侧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结构周围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变化。前瞻效应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活动创造了能够引起新的工业活动的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有时候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台阶。

三、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江苏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要求,苏中三市也制定了符合本市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多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产值明显提高,产业聚集明显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技术水平明显增强,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加快了苏中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一)发展格局基本确定

苏中三市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条件,合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已分别形成不同的发展格局。南通全市着力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生物技术及医药、智能装备及传感、节能环保等6大行业;扬州重点发展以“三新一书一网”为产业体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和节能环保等6大行业;泰州市政府以“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为指导,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电工电气等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1+3+N”的产业体系格局。

(二)产业产值明显增长

2015年南通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552.4亿元,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1%,与上年持平;2015年扬州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895.8亿元。“三新”产业完成产值1137.8亿元,增长11.6%;2014年泰州实现新兴产业(包括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产值3901.79亿元,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0.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苏中三市在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不断学习苏南和上海等发达地区,一些产业技术更新较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在同行业内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如江苏南通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光伏电池及组件质量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太阳能电池Solarfum品牌已成为国际光伏行业知名品牌;扬州邗江“数控成形机床”产业和开发区“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获批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工作试点”,技术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泰州生物制药技术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竞争力,建立了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四)部分领域特色明显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苏中三市充分利用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重点发展某一产业,从而使得该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竞争力。南通毗邻长江,有较好的海江运输,因此南通重点发展海洋装备行业,其海洋装备制造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占据中国海洋工程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产品几乎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扬州作为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也重点发展和规划,形成了以污水、废气、噪音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涉及80多个系列1200多中产品的产业体系,一大批企业成为国内知名环保企业,天雨环保集团在水污染治理专用设备领域位居全国前三强;泰州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方面一直具有竞争力,一直是泰州支柱产业,形成了医药产业城,生物制药成为泰州的标志,多家企业(济川医药、江山制药、苏中制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医药企业百强行列。而扬子江药业是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重要提取基地。

四、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研发人员成为桎梏

高科技人才是新兴产业的核心引擎,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来衡量科技技术行业人员从业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研发人员的数量情况。据统计,苏州R&D人员91807人,扬州21760人,泰州30960人,可以发现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人员比苏南地区有明显的不足与缺失,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制约因素相对较大。扬泰两地R&D人员加一起还没有苏州的数量高,差距较为明显。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人才问题的培养和引进,才能更好的促进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后劲不够

用R&D经费内部支出来作为衡量科研投入的重要指标,我们可以较为直观的发现苏中与苏南等地的差别和政府企业的不重视,我们可以发现扬泰两地的R&D经费内部(574363、541366)支出明显低于苏州(2086212),差额也相当大,其中企业支出也有明显不足,可见一些企业并不是特别重视科研的发展经费的投入。

(三)缺乏核心技术,创新不足

苏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和产值上有了较大发展,但其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仍是阻碍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就以扬州LED产业为例,以美国科锐等国外企业为代表的五大行业巨擘,它们掌握着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一系列的专利技术,几乎形成了行业技术垄断,而扬州的LED产业依靠进口一些专业设备和材料,由于关键设备和原材料都是依靠进口,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导致产业利润低,行业竞争力不高。

(四)龙头企业偏少,行业交流不足,区域协调不够,政府作用不完善

苏中三市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也重点培育了一些骨干企业,提高了企业对于苏中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作用,促进传统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提升了科研水平,但是这样的企业明显偏少,不足以促进整个苏中地区的发展。同时苏中三市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的影响使得苏中三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苏南,长三角相同类似行业交流不足,协调性不够,导致了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升级较慢,发展增速相对于苏南较慢。此外苏中三市对于产业的支助和支持仍是相对不足,因此苏中三市仍需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做服务型政府,促进成果产业化,产业集聚化。

五、跨江融合下的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完善产业结构布局

苏中三市要有针对性的从江苏省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发展本市具有突出优势的一两个领域重点培育。同时通过苏通、润扬大桥等便利实现跨江融合的新飞跃,通过对接苏南乃至全国大型高科技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专项和工程项目落户苏中,着力引进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完善的新项目,迅速壮大苏中已有一定基础的海洋装备工程、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等产业。此外,继续发展各市已经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体系,结合各自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国际化发展,注重开放式创新,突破部分领域的关键环节,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链,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加快实现与苏南融合发展,在更大区域、更大范围内形成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发展区。

(二)融合中引进人才,完善人才队伍,提高科研人员数量与质量

苏中必须重视人才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来吸引人才。江苏全省科教资源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1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30多家科研机构,在校大学生超过100万人,两院院士89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5人,占全国的10%。近年来海内外高端人才加速向苏南流动,人才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速度加快。苏南人才优势明显高于苏中地区,而跨江融合战略的实施正给予苏中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引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苏中因完善人才政策,用好的政策来留住人才,给予与学历和贡献相对应的奖励;用好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建立智囊团和专家顾问,来作为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备力量;要用好的政策来服务人才,通过提过服务水平从而使得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实施在融合中将更加便利的引进人才。

(三)跨江园区共建,提高创新能力,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产群促产业,以园区促竞争

江苏拥有的10个国家级高新区,有8个集中在苏南地区,其中苏州3个,无锡和常州各2个,南京1个,苏南已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重要创新高地。苏中应该抓住跨江融合这一机遇,通过融合发展,推动苏中与苏南园区合作共建,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通过融合发展将苏南一些科研单位引入苏中园区,进一步提高苏中科技产业园区的科研水平和能力。通过将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进行集聚,学习苏南等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与苏南高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苏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发挥集群效应。通过技术合作等形式,进一步促进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苏中原始产业的转型升级,向着高附加值低消耗的产业发展。

(四)借助跨江融合,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助力转型升级

苏中三市要想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突破点,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关键的途径就是通过创新体系来完成。目前正是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三年,战略的实施使得苏中与苏南上海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合作也更加频繁,而苏南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发展的中心,苏中地区能够更加方便的接触到科技的核心前沿,能够掌握更多的新技术,因此创新体系将更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苏南目前正在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区域,以创新驱动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为定位,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苏中应以苏南目前战略为导向,努力靠近,通过融合将苏南模式转移至苏中产业发展中。

(五)增加科研投入,突破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结合,推动科技转化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将科研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增加科研投入。苏中三市可建立由地方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合作组织才促进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充分利用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教育科研资源,促进苏中产业的革新与发展,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通过产权保护来保证科研技术的完整性和前沿性,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问题。通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推动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

(六)培育创新民营企业,注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培育自主创新型民营企业,特别是注重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通过跨江融合,利用苏南创新区溢出效应,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吸引苏南一批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跨国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跨江发展。同时我们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低耗能发展,注重产业内转型升级,以新带旧,以科技促转型,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变,推动苏中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永龙.论推进苏中跨江融合发展[J].江海纵横

[2] 杨琴,徐美银.扬州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第17卷第2期,2013年6月

[3] 周敏,孔辰,范晓林.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与路径选择[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年第1期

[4] 杜永朝,胡际春.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关于南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35期

[5] 吴生锋.加快融入苏南和长三角核心区[N].扬州日报,2013年12月23日

[6] 肖志兴.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8月第8期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苏中政策建议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苏中发展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与反“清乡”斗争——纪念粟裕大将逝世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