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题材的时代意义

2016-07-07 08:26张立成魏丛胡浩志
采写编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山习近平

张立成 魏丛 胡浩志

如果有人问你石家庄有什么景点?你会说大佛寺、赵州桥,也许你还会说西柏坡。毕竟,那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是红色文化最亮丽的一抹。

其实真不是唱高调,作为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红色文化是石家庄最鲜明的主题。甚至对于整个河北来说,红色文化都有着极为深厚的积淀,这个主题一直就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历来取材于红色题材的影视剧、广播剧等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多到不胜枚举,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红色艺术形象也都家喻户晓,广为传颂。

我们河北电台特别是文艺频道在精品创优方面一直成绩不俗,其中红色题材和主旋律题材也占了较大的比例。近年来,我们文艺频道创作的取材于我省无极县英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连长李狄三故事的文学专题《先遣英魂》获得了全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一等奖和河北省广播影视节目奖一等奖;文学专题《起飞,我的中国梦》更一举夺得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桂冠。今年,我们又以文学专题《习近平和他的作家朋友贾大山》拿到了2014年度河北省广播影视节目奖一等奖。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谈到文艺家要热爱人民时,特别提到了我省著名的“农民作家”贾大山。加上年初《光明日报》转载了习近平主席的一篇旧文《忆大山》,两个因素使得我省已故作家贾大山的名字再度被热议,随之,习近平与贾大山相交相知的往事也流传更广,这段高山流水的现代版佳话更引起人们由衷的赞叹。

贾大山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国文学界一度与贾平凹齐名:被文学界称为“二贾”。 1982年,习近平同志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之后,两人相识相熟相知,心灵相通,情谊深厚。

在多时的接触中,习近平认识到贾大山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作家,而是一个秀才不出门,全知正定事的“仕”外高人,他觉得这颗棋子应该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都讲求风骨,平日或显清高,对于“意气相逢”的知己,对于“义之所在”,却常常有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慷慨与大气。这个“义”,便是一种“公义”。而不愿入仕的贾大山,也为了朋友的信任,接下了文化局长的担子。

1997年,贾大山罹患癌症离世。习近平饱含深情地撰写了散文《忆大山》。文章以丰盈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朴实的笔触回忆了他与贾大山的深厚友谊。文中也全面评价了贾大山担任文化局长期间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贾大山之所以能和习近平成为好友,或许就是因为两人性格和行事上有诸多相似。贾大山为官清廉,习近平同样节俭,在正定时,习近平下乡考察,在食堂吃饭,每顿都会付粮票,从不白吃白喝。

两人既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又是工作上的好搭档。贾大山千辛万苦修复正定古迹,将隆兴寺打造成为正定文化一张名片;习近平力排众议建荣国府,荣宁街,与正定已有的历史文物古迹结合,一起打开正定旅游市场,携手创下“中国旅游正定模式”。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能将历史、时代与地域聚焦在一起的题材一定值得用心挖掘、精雕细琢,从而使之闪烁出美丽的火花。事实上,以这段佳话为素材的文艺作品也不在少数。其中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年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的报告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的交往纪实》也成了我们这个专题选用的重要作品。

正因为可选用的作品比较丰富,有时难免横生枝蔓。专题的第一稿中节选了贾大山的小说《花市》片段。后来反复斟酌,感觉我们的主题是习近平和贾大山之间的友谊,所选作品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相比之下,贾大山的作品稍稍有些偏离,于是在第二稿中果断删去。省下的篇幅添加了一段采访,是贾大山的生前好友讲述贾大山的为人为官,从而勾勒他真诚朴实的灵魂和光明磊落的襟怀,为这段高山流水的佳话寻找根由,做好铺垫。

文学专题《习近平的作家朋友贾大山》主要选用了散文《忆大山》和报告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的交往纪实》,穿插对贾大山的家人、朋友的采访,以文学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再现了两颗真诚坦荡、高古博大的心灵交汇时所迸发出的美丽焰火,歌颂了这段可歌可泣的人间真情。

上个世纪的六十、七十年代,主旋律题材也许只需平铺直叙即可获得人们的无限敬仰,而到了自媒体时代,人们一般会对所有事情都先打个问号,特别是关于总书记的往事,往往会有攀附之嫌。因此,故事的真实性就是作品的第一生命。专题多次引用了习近平同志的散文《忆大山》。并做了赏析。文章虽只有短短的三千字,却象一杯浓烈的茶汤,字里行间充盈着对老朋友深切的怀念和浓浓的情义。文中有三次对泪水的描写,一处是作者离开正定前与贾大山长谈后的作别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第二处是十年后作者在京探望已沉绵枕席的贾大山,“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第三处是两年后作者又一次回到正定站在贾大山的病榻前,“泪水溢满了眼眶”……这饱蘸深情的文字,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

同时,生动的细节,亲切的视角都是作品真实性的关键。专题通过两人第一次见面、叠罗汉翻门、盘腿唠嗑、破格任命、依依惜别、医院探望、撰文追忆等一个个细节的描述,通过贾大山的儿子、老师、朋友等人用原汁原味的正定话的回忆和讲述,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从而使得对主题的提炼也变得水到渠成。

习近平赞赏贾大山,贾大山也曾用诙谐的语言勾画出习近平在正定搞改革开放的特点:“他不是穿西装的改革者,锐意进取而锋芒毕露。他让人们接受历史性变革的同时,还能优哉游哉地喝上一盅。这是一位含笑进取的改革者。”

习近平与贾大山所以结成知己,还源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下乡务农的经历,他们都曾经扎根于乡村的土地,他们都曾经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他们都有一颗真诚的心,真诚对待真诚,才能成为真朋友。贾大山作为一个作家 ,以一颗真诚的心,写百姓中发生的事,说百姓的心里话,与百姓心连心;而习近平无论是身为县委书记,还是身为总书记,都真诚地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成为一位真正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人间自有真情在”,人们崇尚真情,渴望真情,我们从习近平与贾大山的友情中,找到了这种真情。

文学专题《习近平的作家朋友贾大山》正是通过一系列细节的描述,抓住“朋友”之间心灵相通,精神共鸣这个核心,用艺术的手法、文学的情怀,将这段伯牙子期遇知音的新的传奇生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声情并茂,质朴真诚,给人带来心灵的净化和艺术的享受。

浮华会让人变得浅薄,任何时代人们都不会放弃崇高的精神追求。因此,优秀的主旋律题材作品永远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猜你喜欢
大山习近平
春天的大山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对着大山喊话的少年
走进大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