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2016-07-09 19:07曾盈朱雯晴汪斐娅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外实践活动人文教育义工

曾盈 朱雯晴 汪斐娅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目标和重要意义。其次,介绍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唯爱天使义工队建设组织管理的有益经验,并探讨了此项课外实践活动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不足。最后,笔者从思想认识、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义工;课外实践活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医学生人文素质全程、多学科整合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编号:1500104117-2)和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医学人文教育隐性课程建构研究”(编号:1500104117-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4-0124-04

一、导论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热点频发,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案件数量不断增加,这既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日常工作,又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还对医疗卫生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就医疗卫生人员自身而言,其人文素养的缺失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已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中,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畅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医生羸弱的人文关怀和沟通技巧刺激了病患方的失控情绪。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摇篮,医学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刻不容缓,重视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赖于科学的人文课程设置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培养,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看,人文课程和临床实践固然重要,但对于处在青春期和“三观”逐渐成型的大学生而言,必要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其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目标、重要意义

1. 内涵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涵养或达到的程度,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个人和群体的内在品质,包括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法制观念、人文知识、审美情趣、生活方式、身心状况等多方面的内涵。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医学生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文化素质,尤其是“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只有具备医学人文素质才能在其医学职业生涯中用“仁心”去关爱珍视生命,构建和谐的医疗人文环境。

2. 目标

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学会做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注重人文教育,因为只有提高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唤醒其沉睡的善意与创意,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3. 重要意义

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既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医学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需要高水平的医学人文教育。现代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生物医学模式忽略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缺陷和局限性降低了医学行为的质量。而“生物—心理—社会”这种全新的医学模式对现代医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医者仅仅懂得生物医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掌握现代医学科学,也不可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因此作为医者不但要具备医学知识底蕴、职业道德情操,更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独特的人文精神,从社会、心理等领域去探索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规律,从而服务社会,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

(2)医学专业特殊性要求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它的对象是人,其最终目的是寻求人的健康。在当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生更加关注病人的躯体问题而忽视病人的情感问题,也就是说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维度,人们对医学技术进步的回应却是“做得越好感受越坏”。这说明现代医学技术的洪流冲淡了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这说明古代医学已经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正是医学专业这一人文特殊性对医学生、医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呼唤医学人文教育。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纷屡见报端,这就要求医患关系从过去的主动与被动型转换为引导与合作型、共同参与型,患者从“被动者”变成在医师指导下积极配合、具有各种权利义务的医疗活动的“参与者”。身为医者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更要尊重患者的生命。因此,面对身体和心理遭受双重打击的患者,医者除了运用医学技术为患者减轻或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外,还要运用人文关怀缓解或解决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彰显医学固有的“仁术”“仁爱”的人文精神。1988年,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师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因此只有提高医者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对患者施以人性化的全面医疗,更多地关注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存质量,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改变患者对医者的对立心态,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

三、同济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

同济大学医学院以培养全面、人道的医学生为目的,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秉承精英化医学教育的理念。医学院在教育思想观念上统一认识,明确了临床实践技能和人文服务精神的教学特色,制订了严格的临床见习与实习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见习和实习带教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以临床操作技能为内容的“医学院临床模拟教学中心”,建立了以客观化多站式考试(OSCE)和标准化病例(SP)为特点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体系,增加了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和对现代精神卫生问题识别、处理能力的培训,增加了医患沟通技巧培训。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临床学习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之外还特别重视医学生的课外活动实践,为学生实践医学人文精神创造了条件。 医学院充分利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唯爱天使基金”项目设计,实践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项目的实践为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提供了经验。

1. 唯爱天使基金及相关义工组织建设

(1)唯爱天使基金及义工队伍简介。唯爱天使基金成立于2007年4月,属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管理的专项基金。基金使命是慈善帮困与培养医学紧缺人才相结合,基金着重奖励资助家境困难、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在改变贫困医学生命运的同时,改变中国“医护人才危机”的现状。基金自2007年4月至2015年8月共募得善款3579.78万元,截至2014年12月奖励资助医学生6182人次。同济大学医学院是唯爱天使基金会奖励资助目标高校之一。唯爱天使基金每一笔善款,帮助到的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资助成长起来的每一位医生,它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把“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正是在“接受爱、传递爱”的“唯爱精神”指引下,2009年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组成了一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唯爱天使义工队,并逐渐打造了“济·城市人,城市健康”志愿服务品牌。2011年,义工队依托医学院优势资源,先后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医院等4家附属医院以及同济沪北校区建立了义工队,以拓宽义工服务平台。

从2009年一路走来,当初不足百人的团队,现已扩展为400余人的大组织。六年来,唯爱天使义工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确立了义工服务的新模式:从罹患绝症的羸弱儿童,到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从身处校园的中小学生,到踏入社会的社区居民,唯爱天使义工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健康需求,建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义工服务体系,并在全市各敬老院、社区、街道、医院校园等地不间断开展志愿服务。

(2)义工队伍的科学化管理和建设。义工队伍有独立的章程和严格的激励考核制度。自2014年起,唯爱天使义工队开展了“健康志愿服务阳光成长计划”,探索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志愿服务项目孵化统筹,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方面常态化、规范化、流程化、创新型道路。目前已成立志愿者输送站——志愿者注册、审核、考核等管理;志愿者加油站——专业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经历分享及研讨、评优表彰、医学专业知识提升;公益项目孵化站——由夕阳关爱部、阳光宝宝部、健康推广部、医院义工部、综合服务部等5大部门分别开展相关公益项目;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唯爱天使志愿服务基地;公益项目的输出——辐射社区、医院、街道、学校、养老院等机构。唯爱天使义工队打造了一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规模化、规范化、特色鲜明、服务周到的志愿者队伍,秉承“唯有爱,才能让世界更美好”的朴素志愿者精神,聚焦城市健康,传递爱的正能量。

2. 有益启示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充分拓展唯爱基金溢出效应的同时,精心打造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这支队伍的经验成绩可从多种视角解读,笔者认为唯爱天使义工队的建设也是医学人文教育途径的一种有益探索。

(1)丰富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医学人文教育除了课堂和临床上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外,必要的课外活动实践是有益补充。从唯爱天使义工队队员们志愿服务经验分享中不难看出,爱心、真情、信任、关爱、笑脸、拥抱、快乐、幸福、意义等等充满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的词句频频闪现,这些字眼不再是课本上缺乏生机的文字,而是学生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感悟,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们实践医学人文思想创造了条件。

(2)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义工队的建设和管理几乎全由学生自己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管理、考核,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计划、执行等均由学生团队负责。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学生们的组织力、责任心、团队协作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职业能力测试提前。义工队的学生们在服务老人、白血病患儿、社区居民、医院病患时已经全方位体验了一个医生的角色,他们提前体验了医生的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了与病患沟通的经验与技巧,这将对其日后的医生职业生涯有莫大助益。

3. 存在不足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哪一项课程哪一个活动可以完成的。人文素质的锤炼是包罗万象的,维度、层次、坐标不同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结果的千差万别。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效的活动设计可以完成良好的教育使命。同济大学医学院在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1)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资源能力不足。从2000年起,各综合性大学兼并医学院校,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短期内跨步的平台,同济大学具备文、理、医、工、艺术等全学科发展格局,医学院在学生课外活动开展方面与其他院系联合策划、组织、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加强,其他院系学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思维方式,医学院学生在与他们一同开展活动时可以直观感受到不同的逻辑层次、看问题的视角等,这有利于医学生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

(2)实践活动维度单一。医学院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大多是与医学专业紧密相关的爱老、助残、助医活动,通过奉献、服务而获得人文新知。人文素养涵盖很广,医学生也需要大量学习历史、文学、政治、法律、哲学、艺术、时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3)与社会热点相关性不高。医学生不仅仅生活在校园里,在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掌握了解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及时,医学院在课外活动设计方面较少涉及诸如医疗卫生改革、医患关系纠纷等与医院、医学、医疗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恰恰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经典案例,是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

(4)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时间无法保证。医学生普遍表示课业负担较重,专业课和临床实习往往占据了他们大部分学习时间,客观影响了他们在人文素养养成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仅仅利用晚间或者周末挤出一点时间进行课外实践,还无法挖掘体会课外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宽度。

四、建议与思考

医学倘若缺乏必需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暖。医学人文教育首当其冲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感,医生职业的崇高源于他们可以“救死扶伤”,而非“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好”等。这些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教育相当抽象,是课本知识无法教授的,只有通过必要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社会对一个良医的道德期待,在身体力行中获得经验,才能塑造学生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观念。

1. 充分认识课外实践活动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爱丁堡公报曾指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工程师,以及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要达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专业功底,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注重对于医学生的“专才”教育,而疏于“通才”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必然导致未来的医生缺少人文关怀。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还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必要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2.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支配时间

适当的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往往由于理论性太强、方法陈旧、不能吸引学生等客观原因,现实中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满意度不高。有必要在保证医学专业课程学时的同时,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减短甚至裁撤部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文课程,将多余学时给学生自由支配用于课外活动实践。

3. 配强指导教师人才队伍,加强实践指导

选派复合型人才专职从事医学生教育辅导工作,从文学、艺术、哲学、科技、法律、经济等多维度加强组织引导,利用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情景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活动情境,通过故事分享、角色扮演、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当前医疗环境和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移情思维,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最根本的途径是将人文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实践既是医生展现职业精神和品质素养的重要方式,又是医学生借以学习和内省的有效途径。医学院校在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方面面临学生课余时间不足、校方和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等瓶颈难题,这对高校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实践活动指导,培养关爱病患、以人为本的新时期好医生。

参考文献:

[1] 叶子辉,王兆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8):65-67.

(编辑:王春兰)

猜你喜欢
课外实践活动人文教育义工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带上孙子做义工
当义工,好处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连慈善义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