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商业本质的回归

2016-07-09 12:49马玉华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本质商业个性化

马玉华

模式就是那么“一回事”

任何商业行为的目的都在做加法,这里的加法特指利润、用户数量、服务质量、市场空间等。今天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互联网+的目的也是为了现有的传统模式升级做加法,如何理解这种加法的实现方式呢?

下面我们设想几个“+”的方式:一种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或是一个辅助工具,通过一些在互联网中较为成熟的模式,比如对用户的使用习惯、需求的变化,产品功能等,基于数据基础对应用群体的分析,包括品牌价值传播的方式的变化。

或者借助国外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一些成功模式,如:以往我们意识中,谷歌的代名词就是搜素引擎,前几年如果我们将他和智能硬件,汽车等等一些传统行业的东西关联的话,好像没有本质的联系。但是现在智能硬件,安卓等都是在以往所谓的传统行业+互联网技术的方式予以实现和大范围应用。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互联网+的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商业行为方式改变或是调整一些传统的商业行为模式呢?这可以假设是一种观点。

那么这个“加”就是无限制的,如“互联网+行业+服务”更深入+体验更极致化+营销重实效性+等,同时又要不断的做减法,“互联网+行业减少”业务中间环节,减少和缩短和用户之间沟通的距离,适当减少通过经验因素做决策,依托数据依托做参考等。

顶层推动的是行业提速的基本动力

我们再假设另外一种解释:从互联网“+”方式的目的,为什么要选择互联网+,原因就是目前互联网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塑造了强大的商业模式,成就了BAT等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传统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创造的价值。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就是要提速传统和改变传统行业的发展方式呢?如金融行业,中国的金融行业一直是国家机器在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转,这2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比较热门,P2P等类似的平台都冠以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如果前几年以阿里为代表的支付宝等改变了一种支付方式,各种线上基金、融资贷款等平台改变了一些群体的理财习惯。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加上某个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公司立足自身做加法的方式,比如在线教育,应该是互联网教育+,那么都加什么呢?“+”服务方式的更加深入,加产品功能的优化,加盈利模式的转变,这是基础类的加法,更需要的是跳出这个行业做加法。比如互联网教育+线下(O2O),互联网教育+金融服务等。

工匠精神的回归

在一次博鳌论坛上,京东CEO刘强东谈到互联网思维并没有超越传统企业的思维,依然没有脱离商业最基本的本质,对零售业而言,无非就是用户体验和效率,这点美国改变过,互联网给整个社会造成根本的改变是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别。一个更能满足供需双方的个性化的大规模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极大渗透,已然到来。

教育的本质回归,从最早的私塾模式的学堂教育,到以学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课后家教模式的一对一教学,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推动的线上教育,其本质的关联关系是跳不出教育的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目标。线上教育结合互联网平台的属性,在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均衡,个性化辅导,用户行为的精确导向上是对传统方式的一个改变,发挥了这些优势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育更加个性化。

无论是改变了用户的行为模式,还是所谓颠覆了某个行业,其中内在的本质还是没有变的,何种教育方式,线上线下都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

回看前工业时代,属于个性户定制的时代,手工作坊;到了工业时代,流水线模式,大规模生产;而现在互联网时代是个性化智能化的大平台生产,它带有一丝手工作坊的影子,故而工匠精神抬头。实际上还是一个本质回归,只是用户的行为习惯变化了,但是用户的最终的个性化需求还是一直存在,某个时期中有所弱化,服务一小部分群体,而在经过一定的时期的发展这种个性化需求又占据了主导地位。

互联网和商业是“以人为本”

之前有一个银行家,提出互联网的本质和商业的本质是两回事,商业的本质就是价值,如果做商业不赚钱叫什么商业。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使商业本质回归人性。因为互联网是以人为本的,互联网企业所做的那些免费的事,实际上都是让客户感觉到物有所值,这个平台上要有更多的流量。当给客户很多优惠,然后让客户都来,这个平台流量越多,那么和将来在这个平台上很多利益相关者的产品就会获得更多的价值。

以人为本和商业本质的利益是不存在矛盾的,通过免费的方式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是以人为本,通过增值服务收费也是以人为本,只是做了更加精细的服务,用户愿意为之付出相应的服务价值,要满足这个价值的本身是你有强大流量做为支持,互联网思维没有固化的模式,就如同思维方式一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是否能感动用户,还是看你产品内容本身的质量。通过营销是为了将产品信息传达给用户,用户接受到信息形成有感知的体验,才是商业本质的基础,用户无感知,就无从谈起这个商业模式。

我们回过头来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的时候,从自身作为用户的角度去体验产品,都是因为在使用中有所感知,这个感知包括你感到产品给你解决了生活或是学习中的问题,对产品有期待,而产品在你的期待中也在不断提高。以支付宝为例,10年来引领了用户的支付习惯,不再仅仅是网络购物的一个工具,他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触角碰到了你生活中,方便了你的生活。同时通过他特有的方式跟用户做着不同方式互动,支付宝的10年账单服务,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感知,这些年你的消费轨迹,给谁汇过款,什么时候第一次通过网络交的电话费等,这就是让用户激起回忆,真正的感知到这个产品为你这些年,每时每刻都在你生活中。

起初打算写这个主题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搏眼球去关注“互联网+”的概念,本身目前是做互联网产品运营类工作,一直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平台的商业模式,具体的说就是平台盈利方式。特别是现在满大街都是互联网思维、用户体验、用户痛点之类的,但是如何真正落实具体的产品上,就上面说如何让用户感知到,却是一个长期的命题。

在目前这样一个互联网环境下,最终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真正融入了互联网思维,触碰到用户的痛点,确实是一个在尝试中不断探索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自然绕不开商业本质,任何商业行为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当你商业模式成功了,才是真正的验证了用户需求的解决。一个用户都不愿付费的产品,也说明了你的产品没有解决用户的需求。

猜你喜欢
本质商业个性化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商业前沿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