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化与茶器具造型的审美研究

2016-07-09 09:08曾莉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8期

曾莉

摘 要:饮茶风之盛推动了宋代茶具的大发展,这其中即包括各种陶瓷茶具。宋代陶瓷茶具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青白瓷茶具即是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对宋代茶文化的分析,讨论茶器具造型的审美方向。

关键词:宋代茶文化;茶器具造型;审美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79-01

一、宋代茶文化对青白瓷茶具的影响

(一)宋代茶文化概说

宋代茶文化最精髓的部分为“斗茶”文化。“斗茶”是一种赛茶活动,参赛者拿出自己制作的优质茶叶参赛,以轮流观赏、品尝的方式来确定胜负,大致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进行评判。宋代斗茶活动的风行与宋代皇帝的喜好有直接关联。在帝王的推动下,群臣竞相效仿,文人士大夫群体亦群起跟风,从而使宋代社会上下都兴起“斗茶”之风。“斗茶”又称为“茗战”,是将茶叶制作成半发酵的膏饼,“斗茶”开始时,先将膏饼用茶碾碾磨成细碎末,然后再放入各式茶碗当中,将初沸的开水倒入,水面泛起一层泡沫,其色泽以白色为贵。

宋初时还兴起了“分茶”活动,分茶又称之为“茶百戏”,是通过分茶法使茶汁形成各种纹脉,千变万化犹如各种物象。分茶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搅,即直接搅动茶汁形成物象,另一种更为高明的则是注,即将沸水注入后,茶汁翻滚化作景象。无论斗茶还是分茶,除茶人技术的高超外,茶叶和水的品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人对茶叶的制作和泡茶用水非常讲究。而茶具也逐渐远离了陆羽崇尚自然的茶道精神,变得日益侈靡,外观和造型也越来越精致,材质亦颇为丰富,有金、银、玉和陶瓷等。

(二)宋代茶文化对青白瓷茶具的影响

宋代茶文化以“斗茶”为主,对器具的刻意追求也就成为“斗茶”的一部分。陶瓷茶具作为主要的茶具在宋代生产非常兴盛,可以说各处窑场均有大量生产,而青白瓷茶具是其中产量最大、质量最精者之一,其流行程度丝毫不亚于黑釉茶具。青白瓷茶具胎釉质地极佳,造型优美,且多有精美的刻花、划花和印花纹饰,属于上乘茶具,多为社会中上层人士使用,是士大夫们在斗茶中用以炫耀财富的一部分。事实上,由于青白瓷茶具制作极精美,显然能够满足宋代贵族攀比之风。

斗笠碗并非针对斗茶或分茶这类带有娱乐性质的茶道活动所设计,而是适合于真正饮茶之用。在真正饮茶时,并不需要使用黑釉瓷茶具,实际上往往会选用更加精致的斗笠碗,青白瓷斗笠碗胎釉和外观皆优于黑瓷,特别是刻印的精美花纹更令人爱不释手,得到普遍运用。

二、宋代社会审美风尚对青白瓷茶具的影响

(一)儒家“尚玉”观对青白瓷茶具的影响

宋代人口激增,玉器变得可遇不可求,而广大儒士们对于玉又有着巨大的需求,这就催生了品质与玉极其相似的青白瓷的兴盛。青白瓷与青白玉惊人相似的质地使其从一开始便获得了假玉器的美称。青白瓷所拥有的如玉般的品质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需求,从而使其获得了广大士大夫阶层的青睐,而茶文化主要在士大夫阶层中得到传播,因而,士大夫阶层对青白瓷茶具亦有了极大的需求。尽管其釉质并不非常适宜斗茶,但士大夫阶层可使用青白瓷器具进行贮茶、饮茶,并且在品茗闲暇时可以如把玩玉器般进行赏玩。士大夫阶层对青白瓷茶具的审美趋向亦传播到民间,使民间亦大量使用青白瓷茶具作为饮茶之用。在士大夫阶层“尚玉观”的推动下,青白瓷茶具在宋代几乎始终保持如玉的品质追求而未改变,胎和釉均刻意强化玉质感,而刻花或印花纹饰亦和玉雕相似。

(二)宋代理学对青白瓷茶具的影响

宋代理学以儒为宗,又参以禅道,强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形成了独特的“道器观”,将器物上升到所谓“道”的高度成为宋代理学“道器观”的主要内容。在理学“道器观”和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下,青白瓷茶具形成了一种淡泊质朴的艺术风格,造型端庄、釉色纯净,平实而明朗,尽显典雅之风,有一种非常含蓄的美,而这种美只有在宋代理学思想盛行这一社会背景下才能形成。进入元代以后,青白瓷茶具所蕴含的淡泊虚静的艺术魅力即逐渐衰退。

(三)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倾向和宗教对青白瓷茶具的影响

青白瓷茶具的影响宋代采取的是一种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国家政策,导致整个统治阶级的审美观朝向阴柔和内敛的方向发展,从而缺乏汉唐时期博大开阔的阳刚之气,这在青白瓷茶具上亦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结语

人们谈及宋代陶瓷茶具时往往首推黑釉茶具,黑釉茶具的重要性在于“斗茶”时便于观察色泽,而“斗茶”是一种群体性活动,尽管盛况空前,但日常饮用时需考虑茶具的外观品质,青白瓷茶具如青白玉般的美学品质充分满足了宋代统治阶层、士大夫阶层、儒士、佛教、道教人士等中上层社会审美和奢靡生活需要,从而盛行于整个宋代,成为宋代社会日常饮茶的主要茶具之一。

参考文献:

[1]余悦,周春兰.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J].农业考古,2010(02).

[2]杜文.解读唐宋时期的陶瓷人形壶[J].收藏,2011(01).

[3]陈俏巧.从宋代茶具看当时的社会风尚[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