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2016-07-09 14:37曹婧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喜歌剧人文主义歌剧

曹婧

一、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音乐的产生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打破传统的束缚下,以迅速的传播情况席卷欧洲各国,,这种文化的力量在不断的于传统的宗教古典主义做对抗,在强调个性的解放于人文的情感关系中逐渐以解放思想为目的。当时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教会的严格控制。16世纪的欧洲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开始盛行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它所阐述的是一种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人人平等,崇尚理性和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继文学、美术等形式之后,音乐也进入了“复兴”时期。

二、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音乐的发展

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因此所产生的世俗化思想,造就了人文音乐的多样化与区别化,一反往日严肃的宗教音乐。而十字军的东征时期骑士制度的兴起,把符合新兴的市民阶层所需要的人文音乐从乡村带到了城市,促进了中世纪人文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欧洲音乐文化的繁荣。如罗西尼的正歌剧《唐克雷蒂》中,唐克雷蒂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祖国,无疑这悲壮的场面为意大利歌剧首次带来了战斗性。即使是喜歌剧的笑闹,作者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与《唐克雷蒂》同一年创作的《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作曲家让女主人公用壮美的咏叹调对她的爱人唱道:“你想一想国家吧!要大胆无畏地尽自己的天职。这一时期,无论是威尔第等作曲家的英雄音乐,还是感情强烈的诗篇或历史小说,都是一场道德、政治、军事大变动的伴奏曲。为民族振兴的革命伴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统一伴奏。这些艺术产物都是复兴期间不可或缺的音乐。游吟歌者最常用的乐器名叫“维沃尔”,它是弦乐类乐器提琴的祖先。游吟诗人促进了人文音乐从乡村向城市的推广,并且与宗教音乐协调发展。而后德国的名歌手又把从乡村带回来的人文音乐交到了工匠歌手的手中,使其与城市的市民阶层文化相融合,进一步促进人文音乐的发展。可以说,人文音乐的传播是由“城市——农村——城市”这样的模式进行的,他的目的在于让音乐更好的融合各个市民阶层,使其成为大众广范人群能够接受的一种艺术,这种方式让人文音乐更快地在城市中新兴起来。

三、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音乐带动西方音乐发展

人文主义时期的音乐于宗教形式的古典音乐完全不同,它所追求的是人本思想的解放,追求人文主义的特点,强调歌曲的思想性于传播性,重点在于打破传统的音乐的束缚,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文音乐产生于宗教音乐,却又不同于宗教音乐,经过作曲家的手将它刻画,使它有了自己的模样与灵魂。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能感觉到文艺复兴思想对于人文音乐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每个时期都曾有过人文音乐,但尤以文艺复兴时期最为昌盛,它不像是索然无味的古板宗教音乐那样无趣,在音乐旋律中我们可以听到作曲家们最真实的感情抒发,这样的音乐才是具有灵魂的音乐。在复调发展繁荣鼎盛的哥特时代,人文音乐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音乐的结构更加饱满充盈,曲式更加多变,旋律也更好听。当时的复调音乐在十六世纪已发展到黄金时代。音乐理论在这时期也趋向成熟:基本确立了大小调的调性体系;和声的功能体系也正在萌芽和发展中;记谱法已由字母法和符号法开始向二线谱、四线谱转变;对位法的应用也已到了十分广泛的程度。

四、“人文”音乐多样的审美需求

除了人文主义题材所带来的振奋作用,人们也需要贴近生活而具有趣味的喜歌剧。如《赛维利亚的理发师》虽是描写日常生活的,但罗西尼巧妙的将下层人民的聪明机智和乐观向上表现的淋淋尽致,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是喜歌剧的巅峰之作。俄罗斯的谢罗夫称这部喜歌剧是“压倒以前所有喜歌剧的典型喜歌剧”。歌剧风格轻快而明丽。除了幽默趣味,人们还对在欧洲流行歌剧的故事中及其音乐处理方式上新兴的、不受约束的创作手法充满兴趣。他们追求“浪漫的”新声音,追求如在《诺尔玛》、《梦游女》和《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的女主角们身上体验到的激烈的感情和冲动。柴可夫斯基听贝利尼的歌剧《梦游女》时说,它是一部“令人感到亲切的,充满着柔情蜜意的旋律的歌剧”。柴可夫斯基直言他对贝利尼有很大的好感,贝利尼美好的旋律让当时还在孩童时期的柴可夫斯基激动得泪不自禁。

若说作曲家们创作中之所以有那么多主题材的音乐是源自于他们强烈的复兴主义情怀,这是不完全的。如威尔第,他的爱国主义音乐并不完全来自于他的自身情感,当时处在事业发展初期的他最强烈的愿望便是摆脱贫困,为此,他更多的时候创作是为了让音乐听众满意。而充当审美主体的这一群体渴望从威尔第的音乐中得到力量与激情,需要他越来越多的、不同的、新的音乐不间断的产生。由此可以说明,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典型反映,它不只是艺术家本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受众群体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喜歌剧人文主义歌剧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浅析法国喜歌剧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走进歌剧厅
喜歌剧《拉克美》音乐中的“异域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