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民歌文化探微

2016-07-09 16:33赵欣怡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吴歌苏州地区

赵欣怡

摘 要:吴歌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民歌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吴歌的核心内容,代表着吴歌的精髓。本论文拟从苏州民歌的源流及发展、苏州民歌的地域性特征以及苏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等三个方面探索以苏州民歌为典型代表的吴歌的文化特征,以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苏州民歌的演变历程,总结苏州民歌的内在特征,并力求唤起政府和人民对苏州民歌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苏州地区;民歌文化;吴歌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128-02

一、苏州民歌的源流及发展

苏州地区的民歌是吴歌的核心组成部分。吴歌,是指用吴语、吴音演唱的,流传于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吴语地区”这一概念,应该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周围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行政区划基本属于江浙沪,范围大体上包括今浙江的嘉兴地区、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上海的郊区各县等地。吴歌是依托于吴语形成、发展的,苏州地处吴语中心区,因而历史上对吴歌的采集也大都是以苏州地区为中心展开的。

苏州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魏晋南北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搜集到的吴歌编入了《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中,五言句式,多数是情歌;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用吴方言记录,辑录成《山歌》、《挂枝儿》,以情歌为多,句式上发展为七言;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如,《五姑娘》、《赵圣关》、《卖盐商》、《打窗棂》等;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编辑出版了《歌谣》周刊,《吴歌甲集》、《吴歌乙集》、《吴歌小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歌得到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挖掘,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的编纂出版,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进入二十一世纪,又编辑出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中国·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研究资料。

吴歌在我国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民歌中一个独特的地方歌谣。吴歌的演唱内容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口碑文献,是研究吴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和吴方言最有价值的资料。吴歌到今天仍保持原生态的艺术形态,更能见证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具有杰出的艺术见证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吴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和影响巨大,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中了解苏州风土人情的重要手段。

二、苏州民歌的地域特色

(一)地理环境特色

苏州民歌是在江南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和鱼米水乡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民歌中蕴含的人文色彩和气质风格也与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特点息息相关。

从地理环境来看,苏州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常年温和多雨,气候宜人,向来有“人间天堂”之称。不仅如此,苏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没有贫穷的人,也没有富贵的家庭,是说这里的人都能过一般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条件,使得苏州人安于现状,但也同样使他们形成了浪漫感性的性格特征,他们水一般的柔肠情思也直接导致了苏州民歌婉转悠扬韵调的形成。

苏州地区的民歌的秀美细腻,表现在追求情境的优美、相思的惆怅,表现在情景的交融,也表现在委婉的艺术手法。“心想过来伴月走”,情境是“可恨中间有朵云”(安徽《可恨中间有朵云》),意境朦胧美妙;洗衣服阿姐的情波可以“万丈长”,“一记一齐捣勒心浪”(江苏《一记一记捣勒我心浪》),寓情于景,一语双关;“秤砣落地生菌子,扁担开花结石榴,除非高山岩结籽,红纸盖脸双手丢”(浙西民歌《哪能起心把娇丢》)全歌虽没有一个字提及“不丢”,但是却通过排除“丢”的条件表示了强大的“不丢”的决心,迂回而隽永。

美国南方作家惟尔蒂曾经说过:“地方同情感紧密联系,情感同地方又有深刻的联系”,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作品——民歌,与他们所在的地域联系密切,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民歌因受到区域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姜彬先生说:“吴歌是长江三角洲(古称吴地)的歌,这个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水乡,水是吴地山歌的重要生态环境,离开这个环境,吴歌就不能产生,至少它不会是这个样子。”

(二)方言文化特色

苏州地区人民使用的是具有浓厚江南气息的“吴侬软语”——吴语。吴语与北方方言的声调系统存在很大差别,这也是苏州民歌富于地方色彩的主要原因和表现之一。

吴语对苏州民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方言调值对苏州民歌的影响。我国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5个调值,而苏州方言系统中却有7个调值,民歌虽为“歌”,字调依从旋律而唱,但声调对民歌曲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丰富的调值使得发音的腔调有了婉转多姿的可能,对地方音乐体系的拓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州民歌在整体上是服从音乐的旋律的,音调与字调又大致吻合,由此形成了“腔随字走”的独特现象,吴语婉转轻快,声调变换让人难以琢磨,这就使得苏州民歌的演唱丰富多彩、色彩绚丽。例如吴语在声母上有清浊之分,平声字调低而音长,上声高,去声自低而高,入声低而短促,出口即顿断。演唱吴歌必须按照吴方言的特点来咬字行腔,如小调《无锡景》尤为吴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微声韵561、 653和小声韵123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2.押韵形式对苏州民歌的影响。民歌自产生伊始就是依托于地方方言语音规律之上的,也是以地方方言的口语形式咏唱出来的,由于各地方方言系统随地域差别有所不同,所以同义不同字,同字不同音的情况非常普遍,因而各地方的民歌总是根据各地方的方言音韵编制而成的,其押韵规律也不能离开地方方言的语音系统。苏州民歌亦是如此,在《月儿弯弯》等民歌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3.双关语在苏州民歌中的运用。吴语中双关语的大量运用,是苏州方言的一大显著特色。吴语中的双关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同音异形和同音同形。同音异形指的是两字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意义不同,可以组成双关,例如“藕”与“偶”双关,“莲”与“怜”双关,“丝”与“思”双关等;同音同形双关指的是以同一个字的不同含义组成双关,例如开关与关心的“关”双关,黄连苦与相思苦的“苦”也可组成双关,还有布匹与匹偶的“匹”也是双关。这些双关语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三)音律形态特色

苏州民歌起于苏州地区的“吴侬软语”,又融合了汉民族的音腔,其阴调高,阳调低,入声是促调,收喉塞音韵尾,加上吴语声调类型丰富的特点,苏州民歌的音律曲折细致,细腻悠扬,极富地方风味和民族风情。苏州民歌在音乐形态上的独特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旋律上,苏州民歌采用以级进为主的进行方式,在吴歌旋律中,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五音阶的特性很强,偶而出现清角或变宫,只做经过音看待,没有尖锐的半音音程和强烈的半音倾向,旋律修饰细腻华丽,造成其曲风柔宛妩媚的吴歌性格;其次在曲式结构上,苏州民歌以七言四句的格式为最多;再次在同宫系统上,宫、商、角、徵、羽俱全,并且常用主属移宫的旋律对比手法,使得民歌调式柔和自然。

总之,以吴语方言为载体的苏州民歌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吟诵性强,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体现并传承着“软、糯、甜、媚”的语风与音乐特征。

三、苏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苏州民歌属于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苏州当地人民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苏州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一度出现了问题乃至危机。

首先是苏州民歌的传承后继无人。一方面由于苏州民歌的传唱多发生在劳动人民的劳作生产过程中,例如在苏州吴江,苏州民歌是田间劳作的号子;在相城,苏州民歌是捕鱼行船的进行曲,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渔业的衰落,田间劳作、捕鱼行船的苏州百姓越来越少,传唱苏州民歌的只有部分老年人,多年之后,待这些老人去世,恐怕传唱苏州民歌的就寥寥无几了;另一方面,苏州民歌产生于底层劳动人民之口,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当时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在语言表达上难免简单直白,部分传唱内容甚至流于低俗化,而现在教育已经得到大范围普及,再传唱这些粗鄙的内容很难为大家所接受。

其次是苏州民歌自身改革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苏州民歌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苏州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几乎所有的苏州民歌都被整理下来,但从这些整理结果来看,这些苏州民歌选材陈旧、老套,多是很久之前创作出来的,与当代社会有所脱节,而且内容和演唱方式也都没能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以及苏州百姓的需要,再加上苏州民歌在现代化社会中失去了古朴的创作环境和创作主体,因而在改革创新方面没有什么突破。此外,当前关于苏州民歌的研究多集中在文本内容和音韵理论上,直接结合音乐和乐谱进行探索的研究凤毛麟角,人们无法直接体会苏州民歌的多样精彩,自然也就逐渐失去了传唱的兴趣。

综上所述,苏州民歌需要传承,但这种传承也要建立在改善苏州民歌自身的特征与创造传唱的条件两个方面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杨俊光.论吴歌中的数字意象[J].大连大学学报,2009(04).

[2]吕琳.论吴歌的地域特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殷颙.吴语方言与吴歌的地方色彩[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4]杨俊光.论吴歌的源流及其发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车科.略论吴歌的音乐价值[J].大众文艺,2010(23).

[6]王小龙.谈吴歌中的“词曲异步”现象[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7]刘大巍.论吴歌的文学流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8]夏美君.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保护与传承[J].大舞台,2012(12).

[9]车锡伦.吴歌《月子弯弯照几(九)州》源流考析[J].民族艺术,1997(04).

[10]乔磊,王俊清,尹楚兵.论吴歌文化的生存现状与传承保护[J].传承,2013(11).

猜你喜欢
吴歌苏州地区
电影《醉吴歌》圆满杀青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朱顶红在苏州地区的引种栽培
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办学典型特征分析
苏州地区风景园林中彩叶树种的应用及调查
非遗“吴歌”的活态传承探微
明代苏州地区鬻画群体研究
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以苏州地区高校为中心的调查报告
古老吴歌的当代崭新视角—评《唱歌就问歌根事——吴歌的原型阐释》
探究“吴歌”在高校的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