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16-07-09 18:02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必要性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 要:健康不仅指生命体征正常还指心理状态符合要求。近年来,大学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这要求高校在心理教育方面加大精力投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206-01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完美状态。”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大,这也导致心理疾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还会导致暴力犯罪并有可能最终毁掉一个人的生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在当今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因素动荡交织、社会急剧变化,生活压力的剧增似的近年来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急剧增加。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指出,根据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今年初的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高达7%,总数超过1亿人。据她介绍,中国心理疾病还呈现年轻化发病的趋势,最小的只有8岁。当前中国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上15%至20%的平均水平。她还指出,心理精神健康是全民族素质的标志之一,如此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心理疾病形势严峻的情形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亦是不容乐观。经历了万人过独木桥的高考,初入大学的许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新环境、新同学在带来新奇与快乐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的不适应,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多数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这就往往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可能大致严重的后果。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对于为什么杀人,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对于马加爵的杀人行为我们感到震惊,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惋惜,五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仅仅因为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这也值得我们深思,扭曲的心理和人格最终使得马加爵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家庭、社会对于他们的成长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大学生心理的扭曲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福下一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可塑性大,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会出现问题,若能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或训练, 则有利于开发其大脑的智慧潜能, 形成正常甚至超常的智能。同时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化有密切的关系 , 而且与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水平紧密联系。

此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具体心理特点和需要入手,强调针对性、主体性与自我内化体验等策略方法可以迁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长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立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完善自我,促使其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心理和行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的,同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可内化积淀为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经形成, 在相应情境中就会产生情景性条件反应,表现出与之匹配的行为,进而形成并表现为一定的适应能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与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心理和谐要求把教育作为社会和谐的根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淼淼,何夏轩,王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

[2]王晓辉,何英,李芸辉.中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方文娟,刘晓彤,王敏,何伊丽.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途径的探究[J].心理学报,2000(03).

[4]刘梅,李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北京青年报,2009(06).

猜你喜欢
必要性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