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研究

2016-07-09 18:32田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田玲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精神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248-01

伴随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前提变得越来越狭窄,现代生活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解破坏都对其存在形态构成各种程度危害,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被损坏和消亡的极大威胁①。由此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

近些年以来,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文化自觉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越来越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浪潮中,文化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开全面、深入俄研究探讨,其中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进行公权保护还是私权保护问题最具争议。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途径的不确定性源自其繁杂的公共属性特点,及此类特点蕴含的重要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②。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遗产性、文化本位性的特征,而保护方式关系最为密切的则是其的公共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蕴含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及文化多样性等公共利益为社会大宗共享,此项正外部性正是其存在的价值凸显,同样正是凭借该项属性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排他性的文化产物,其文化权利是集体人权。受此类外部效应影响,使得私人无法对公共物品进行有效提供,即便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立者是个人,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续的发展长河中由于获取了社会的诸多参与及认同,方才得到传承并留存到现在。再加上私人趋利性会造成私人提供公共物品,致使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市场弊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社会大众的文化诉求表明了唯有经由政府干预,推行公权保护方式方可在一并获取文化效能、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劳作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各种文化的形象呈现,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缔造了诸多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重要的研究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对我们国家、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强化民族凝聚力、认同感,提升我国“软实力”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③。伴随社会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的环境前提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形势严峻,特别是一些传统民间艺术、技艺及传承人分崩离析,不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敲响着警钟。鉴于此,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严峻形势而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抢救、保护,已然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精神

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如何进一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精神可从下述相关方面着手:

1.依据不同文化形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据不同文化形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比针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可着重提升社会大众文化素养及消费观念,提升社会对传统工艺劳动环节的认识、关注力度;针对民俗活动的保护,可着重重新构筑城市社区文化交流氛围,使传统民俗活动在当代都市文化生态环境中占据一定的份额④。自文化发展意义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促进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成当代公共文化产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自重新建立传统文化消费需求着手,构筑起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素养及消费观念,经由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唯有得到公众认可、支持,方可培育出对切实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有可能拥有活力、发展空间。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还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清楚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依据不同文化形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成当代公共文化产品”等,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注释:

①墨绍山,李莹,墨绍良.公共文化供给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75-76.

②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5(10):20-23.

③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性保护研究——陕西省渭南市的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7-20.

④董庆佳.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拟合刍议[J].中华文化论坛,2016(01):51-54.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