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美术特点

2016-07-11 10:27邢福生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人间 2016年11期

邢福生(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试论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美术特点

邢福生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发展历史,各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很多精湛的技艺,其中建筑艺术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自身独特性,闻名于世界,尤其是木构结构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其蕴含的学术、艺术等价值不容忽视。本文将对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建筑特点、空间结构特点,并深入探讨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美学特征,最后提出传承和创新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美术特点

一、前言

中国传统木构民居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努力的产物,形成了土木营造的独特体系、风格及美学特征,创造了很多艺术形象,其木构体系与美学表现力之间相辅相成,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类建筑形式主要集中在我国桂北地区,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加强对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美术特点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民族文化,还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特点分析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将干栏建筑作为主要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最早是由人们在树上居住的巢穴演变而来,为了避免南方湿热气候环境的影响,古代人民离地而居,远离地面,以便通风散热、避免猛兽的袭击,不仅如此,在树上筑巢,能够就地取材,更为便利。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到社会、人文及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干栏建筑文化。

(一)建筑特点。

木构建筑中的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互相分离,逐渐将承载力作用在梁柱体系基础自上,墙体不需要承担其他重量,仅承受自身负荷即可,因此墙体可以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可有可无、可厚可薄,墙壁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遮挡和隔断作用,门窗的安排也不受墙体的影响,能够适应更多环境的需求。在室内空间当中,还可以设置隔扇、屏风等轻便的隔断物,增强室内空间设计美观度[1]。可见,木构建筑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特点。

一般来说,木材是一种柔韧性较强的材料,其材质特点直接决定了木材加工难度。原始社会中,人们借助石器便能够达到对木材进行精加工目标。如在6、7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人能够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加工出非常精致的木构构件,如企口、销钉孔等,如图1。

图1 河姆渡遗址的干栏木构件

由于木构建筑都是由榫卯连接而成,凭借自身可逆拆卸特点,为建筑搬迁等提供了一定支持。

就建筑施工技术层面来说,木构施工优势正是砖石结构的缺陷。特别是在节省材料、劳动力等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如对比明清时期的紫禁城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来看,前者修复时间仅需要三年,而后者则需要两百年[2]。

(二)空间结构特点。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居民建筑是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结构。一般来说,传统吊脚楼体量较小,主要由上下两侧、或者顶层隔层构成内部空间。具体来说:

第一,受到吊脚楼所处问题的特殊性,一层为架空结构,空间与山地之间相互连接,木板、竹片等同时作用于围栏间隔之上。该层空间主要为了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等,还有一些居民将此作为卫生间。由于一层与地面相连接,为了避免潮气上升,对其进行架空处理,且能够避免一些野兽的袭击,确保人们人身安全。

第二,二层空间是人们主要活动区域,无论是采光、还是通风都能够满足居民居住需求。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根据家庭人员数量及用途,合理分配房间,分隔出不同大小的空间,将中间设置为公共区域,连接各个独立空间[3]。受到民族信仰的影响,厅堂正中间设置神堂,侧面为厨房,家人们常常集中在此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民居与环境布局。

民居建设并不具备独立性,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道路交通布局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在古代,建筑分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桂北地区多山地,因此人们居住地吊脚楼体量较小,且以独栋为主。木构建筑完美诠释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根据山地环境特点,依山而建。但相比较平面布局来说,吊脚楼与道路之间的关系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地势平坦开阔地区,屋前屋后都会设置道路,为交通提供便利;其次,如果屋前屋后存在高坎或者山崖,会选择另一层进行道路建设,满足人们出行;最后如果房屋两侧一面有高坎,一面有山崖,那么民居将会面向道路而建设[4]。

三、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艺术特征

(一)美学特点。

受到桂北地区地势地貌的影响,有很多大丘陵,因此我们常见的木构建筑多集中在坡地,根据具体的地貌特点来看,应势利导,高低错落,无论是建筑整体结构、还是内部空间都能够给人们一种亲切质感。且下部架空处理,能够给人们更多想象空间。现阶段,常见的民居建筑多采用当地的石材,当地石材受到风化等方面的影响,颜色青灰,质地坚实,且粗糙,主体部分由杉木构成,木材纹理和谐、自然,给人们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5]。不仅如此,民居建筑的顶部采取小青瓦色调黑灰,且石材坚实,将上述元素应用于民居建筑设计当中,能够呈现出粗糙坚实、自然柔软的既对比、又统一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木构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形成了一种协调、统一的格局。

(二)民居与环境协调性。

自古以来,我国各个民族都崇尚自然环境与民居建筑相互协调。传统木构建筑就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与道路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巧于因借”的格局。我国地大物博,国土十分辽阔,地区不同,形成的木构建筑也存在一定差别,但是无一不体现着尊重自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

吊脚楼在选址方面,非常关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房屋多面朝南,与当地自然山林等高线相持平,形成与山林走向相呼应的整体形象。放眼望去,干栏木构建筑,色调协调,仿佛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上文提到,吊脚楼取材就地,主要以桂北地区的杉木作为主要建材,不仅对自然环境污染较小,且整个建筑具有较强的稳固性,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6]。可见,建筑开发在没有对生态环境构成影响情况下,既兼顾了特别的艺术效果,又能够构建山美、水美和谐、美好的画面。

(三)民居的绘画性审美及表现。

针对桂北地区的木构民居建筑来看,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美学层面都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一直以来,少数民族人民依山傍水,在自然赐予的美好环境中,结合自身聪明智慧,建设了木构民族建筑。不仅如此,其中的民居的绘画审美对当今建筑领域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木构建筑绘画是民族发展积累下来的财富,对于其起源无从考究,具有独特性,与我国传统建筑的殿式彩绘、苏式彩绘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在绘画题材和颜色选取上,更加偏向于实用性,而非传统建筑中的寓意。在建筑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够实现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彰显了民族特色。

建筑绘画主要集中在鼓楼、风雨桥枋或者下垂檐板之上,绘画题材主要选取人们日常生活生活中的场景、英雄事迹及重大节日等。笔触细腻生动,与汉族绘画完全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7]。不仅如此,在建筑绘画艺术时空的影响下,很多文化反映在建筑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木构建筑充分反映了历史发展全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美术表现与传承。

对木构建筑美学研究来说,其不仅具有象形的美学特点,且兼具精神抽象的审美表现,因此加强对木构建筑美学表现及特点的传承非常必要,就传承方式上来说,我们可以保留原有木构建筑优势的同时,融合一些现代建筑元素,从建筑内外装饰两个角度,体现出桂北地区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将尊重理念联系到一起,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

不同地区的木构建筑具有一定差异性,经过上文分析和探索,我们能够发现木构建筑已经成为桂北地区的文化内涵,具有秩序性、内向性等特点。仅针对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看,其具有的中轴对称、依山傍水能够体现建筑的生态美,且就地取材,能够展现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及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尊重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居民居民需求角度出发,科学、合理设计民居建筑,为城市居民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空间,增强居民归属感。

城市化进程下,城市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建筑工程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不能够向以往木构建筑那样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布局色彩,增强现代化功能及设备,在确保居民能够正常生活的同时,还能够为其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8]。与此同时,木构建筑空间布局节约能源,与当今建筑领域节能减排设计理念相契合,所以可以将其引入到建筑设计环节当中,实现对木构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之所以不了解木构建筑美学特点,更多的是由于这种传统文化逐渐消退,使得这些宝贵的资源缺少持久的价值。基于此,我们还应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桂北地区参观木构建筑,感受和体会当地民族文化,延长其存活时间,不仅如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重视对当地木构建筑的保护,最大限度上维持原貌,减少对传统文化破坏和消极影响[9]。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木构建筑美学特点的传承我们还应加大资金、人力投入,深入到建筑结构内涵及本质当中,优先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实现建筑工程现代化设计及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建筑美学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桂北地区人民依上傍水而居,其生活的地域环境给予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更多支持,且造就了该地区特有的建筑艺术及美学特征。干栏、鼓楼等建筑布置,充分展现了人工艺术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木构建筑美学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建筑构造的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等设计理念,且彰显了民族智慧。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逐渐流失,消失在人们视线当中。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木构建筑美学的传承和创新,加大对建筑美学特点的研究力度,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学旺.侗族建筑艺术特点及审美特征探析——以桂北、贵南地区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5,(02):165-166.

[2]周春媚.论侗族建筑艺术的审美维度[J].柳州师专学报,2015,(02):4-6.

[3]周春媚.侗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意蕴诠释[J].柳州师专学报,2013,(05):4-6+12.

[4]赵巧艳.中国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1,(04):101-109.

[5]赵冶,熊伟,谢小英.壮族传统民居的现代演变——以龙胜龙脊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2,(01):152-158.

[6]蒋卫平.湘西通道县侗族廻龙风雨桥的装饰艺术与文化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2,(04):96-101.

[7]刘楠.科学研究中的另辟蹊径——试析“建筑美学研究的新维度——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审美共通性研究综述”的科学研究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88-89.

[8]张雪.探究中国木构民居中建构思想的运用——以湘西吊脚楼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115.

[9]刘微微.从审美维度分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明日风尚,2016,(05):8-9.

注:2014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桂北古民居美术创作价值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编号:YB2014603

中图分类号:TU-0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