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财政体制改革

2016-07-11 21:52黄晓蕾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财政体制形势改革

摘要:现今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局面,伴随着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财经形势面临诸多挑战,财政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攻坚期,基于此形势,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中提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以切实落实财政工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本文在对当前我国财政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财政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财政经济;形势;财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2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行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财政经济形势随之变化。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改革的压力,而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和强心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占据突出位置,因此,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应对社会经济形势变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以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为着眼点,清晰梳理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宏观政策方向,继而探究未来一段时间财政体制改革要点。

一、当前财政经济形势

(一)经济发展整体上稳中求进

目前,我国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金融危机时,大多经济体仅仅为零增长或负增长,但中国经济以10%的增速带动了全球50%以上的经济增长,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新引擎。目前,我国GDP占据全球总量的14%左右,就全球经济增长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35%。2014年,7.4%的经济增速,位居世界经济体前列;同年超过7600亿美元的GDP规模列于世界第一。

在稳步前行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呈积极进取之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深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形态逐步走向高端水平。农业发展稳定,粮产1.2万亿斤;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8.2%,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1%,逐步成为经济运行又一重要推动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近4年来,均超过了GDP增速,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求进之势。

(二)当前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发展困难增多。在外部国际环境与我国抽紧银根政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运营难、筹资难等问题。近两年来,PPI不断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市场竞争力降低。中小企业深陷融资难、融资贵等困境之中,亟待针对中小企业性质、风险状况等优化相关政策措施,以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中小企业要在困境中谋发展就要在产品上下功夫,加强升级换代,中小企业要苦练内功,继而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投资增长乏力。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仅为15.7%,但2015年前两个月却降低至了13.9%。投资问题系统复杂,与储蓄紧密相关,居民储蓄率应在50%以上,假若国内投资率紧缺,极易引发储蓄外流,使得国民经济失衡,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应充分利用国内储蓄,确保投资充足适度。

3.民生问题复杂。在我国,民生问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对民生问题运行管理过程中,不确定性突出。例如,多年来备受人民关注的住房问题,尽管双轨框架政策不断落实,但保障房工作落实与发展仍旧面临极大挑战。在医疗问题上,国家不断出台医疗保障服务,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医疗卫生事业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4.财政增收放缓。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生产、投资、利润回落,主体税收增速降低。人口红利渐失,成本优势不足。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产业升级亟待强化。工业出厂价降低,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财政收入增长受到严重影响。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大调整力度,相关收入增幅降低。现如今,产业结构性失衡与经济主动性减速已经演化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收入增速下滑风险加大,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5.物价持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这一现象诱因较多。客观上说,商品自身价值提升;从外部诱因来说则较为繁杂,例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对于进口商品及其原材料在价格上的约束力度不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这些都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对外贸易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商品市场,影响了我国商品价格。

二、当前财政体制改革

(一)健全现代税收制度体系

税收制度是财政制度的重要分支,税制改革直接关系到现代财政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现如今,新的税制改革趋向于完善税制结构、健全税收功能、加强依法治税,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整,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大增值税改革力度,健全消费税,推动资源税改革,对房地产税加强立法并推广实施,建立环境保护税及综合结合分类的个人所得税。另外,在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涌现各种新业态,对此,亟需强化金税工程建设。

(二)科学调整经济发展规模

我国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税收,因此,在国家财政经济发展上,应首先确保国家稳定的税收,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以税收增长情况为其主要依据之一。其次,关注财政赤字水平,财政赤字对经济调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当前财政赤字尚处较低水平,因而,应加强对财政赤字的科学运用,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第三,加强市场化调控,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对经济结构进行科学调整,这种市场化手段可以是财政货币政策,利用市场化手段对经济的调整应依据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定,同时制定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方能达成。

(三)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调整财政支出需以财政经济形势为依据,可为财政体制平衡提供保障。由于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原因较多,在对其的调整上除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外,还要研究分析以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对今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基础上开展有效预算。立足于当前我国财经发展形势,针对当前最受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问题,加大财政支出,例如,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关注,在失业保险上扩大财政支出,这一财政投入,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帮助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另外,对于城乡发展差距大的问题,国家应着力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大财经投入,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财政支持。

(四)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收入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我国最为集中的收入分配矛盾主要在于东西部收入差距及城乡收入差距,而诱发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程度的差异,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优于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优于农村地区,其收入结构亦是如此。对此,国家对于收入分配的调整上,应充分结合上述情况,利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近年来,通过税收调节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但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不均问题。因此,国家需紧密结合当前收入状况,在不同的地区与行业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税收比重的调整。

(五)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要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对财权、事权进行严格划分,建立事权适应于支出的责任机制。在确保中央与地方经济有序发展,收入大局稳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重新划分事权,促进税收体制的规范化,协调事权与财权,促进政府权力与支出责任的统一,保证办事与花钱的协调统一,同时赋予地方相应的税政管理权,改变现今繁杂的税收状况,切实强化国家治理效率。基于对事权的明晰,确定中央地方财权,明确各自的支出责任,中央可讲部分事权转交至地方,优化中央与地方事权配置,带动财经体制改革的良性循环。

(六)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与财政体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具有约束力的财政法律体系,尤其是新《预算法》颁布后,应随之调整不适宜的财政体制与规定,以适应新《预算法》的相关规定,更好的推动当前经济的发展;同时,强化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及对资金流动乃至流通的监管。规范财政监管程序,以完善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着力将财政资金用于“刀刃”上。

三、结语

纵观我国当前的财经发展形势,其中既有积极因素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关的问题影响着经济的前进发展。针对如今经济发展形势,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优化财政体制改革,防止问题的恶化。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纷繁变化的今天,尤其是日益密切的国内外贸易往来背景下,更应在全面把关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制定行使有效的财政体制改革措施,以更好的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财经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经济发展形势推动着财政体制改革,同时财政体制改革也会作用于财经发展形势,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建设中,仍应继续加强财政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蒋丽珍.试论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的改革[J].财经界(学术版),2014(06):22+24.

[2]许保军.试论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的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3):141-142.

[3]韩金华.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体制改革探讨[J].中国外资,2013(03):3.

作者简介:黄晓蕾(1978-),女,汉族,本科 学士学位,中级会计师,吉林省地震局会计。研究方向:财政经济与财政体制。

国家地震局三结合2016年立项课题: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吉林省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项目编号:160701。

猜你喜欢
财政体制形势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瞧,那些改革推手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