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对策建议

2016-07-11 17:57胡小渝
商场现代化 2016年17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对策建议重庆

摘 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与五大功能区战略深度融合;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关键词:重庆;长江经济带;对策建议

一、引言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从上海,到云南,途径江苏、浙江等9省2市。流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超过我国国土面积1/5,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超过了全国的40%,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具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2016年1月4日-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重庆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载体,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为重庆带来诸多机遇,重庆亦将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分析重庆如何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早日建成西部中心枢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庆面临的四大机遇分析

1.为完善重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集聚新能量

2014年5月25日重庆发布《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交通发展规划》,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5年8月31日,通过了《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年行动计划》。一系列规划、计划为重庆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注入了新能量。

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家将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重庆推进航道建设、疏浚、治理,全面打通出市“断头路”、高速通道和城际快铁,提高全市综合运输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2.为推动重庆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家将运用投资、产业、环境、土地等政策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重庆壮大沿江产业带、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机遇。

(1)吸引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吸引投资,并实现合理布局。如将引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在核心区和拓展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将引进的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在发展新区,以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逐渐发展该地区工业基础。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即是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到经济总量的7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到6成。2015年2月,重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切实推动和加快了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大量制造业企业和资金进入重庆,为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极大市场需求。

(3)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承接沿海产业,结合本地特色,培育电子信息零部件、消费品制造、页岩气等产业集聚。

3.为促进重庆开放升级构筑新平台

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上海自贸区的示范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叠加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效应,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重庆拟从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大产业、大环境五方面实现对外开放。大平台:以我市铁、水、空三大枢纽三大口岸和保税区为载体,联动各级开发区(园区),构建覆盖全市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大通道:重庆对外已基本形成“一江两翼三洋”战略大通道格局,即由长江通达太平洋,由“渝新欧”铁路通达大西洋,由“渝滇缅”通达印度洋,综合交通优势突出;大通关: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大通关体系,全面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关检合作,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产业,创新形成“多头在内、一头在外”内陆加工贸易体系,笔电、汽车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均达到万亿规模;大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外商投资更加便捷,渝洽会、市长顾问团年会等经贸交流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

4.为提升重庆生态优势提供新支撑

长江经济带建设把长江生态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同时,各省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加强合作,为重庆创新跨区域生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渝东南、渝东北生态经济区建设带来巨大机遇。

三、重庆面临的四大挑战分析

1.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由表1可知,2014年重庆GDP量约为江苏的21.9%、浙江的35.5%、上海的60.5%,人均GDP约为上海的49.2%,江苏的58.5%、浙江的65.6%。由表2可知,两江新区与滨海新区2014年GDP增长率相差不大,但人均GDP仅为24%。从发展阶段来看,沿海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重庆刚步入工业化中期,经济差距明显。

2.区域竞争激烈

长江经济带区域竞争激烈,首先,虹吸效应①明显,重庆大量优质人才、资源易被吸收到长三角地区。其次,产业同构现象②严重,长三角地区平均在70%以上,成渝地区更是高达90%,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再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据统计,2837公里长江干线万吨级码头泊位有459个,平均每7公里1个,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市场需求,且三峡大坝的通航能力有限,建设三峡大坝第二船闸亦阻碍较多。总之,在强烈的区域竞争背景下,重庆要依托长江经济带实现快速发展,难度较大。

3.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巨大

由图1、图2可知,2006年后,重庆市GDP增长率高于能源消费增长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0.5,说明重庆经济已开始转向集约型增长阶段,但重庆市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化仍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巨大。

4.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长江经济带由于一体化程度不高,多种壁垒阻碍了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有序流动,且重庆创新基础薄弱,导致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四、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对策建议

重庆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早日建成西部中心枢纽,重庆市采取了大量行动。先后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原则上通过了《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庆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战略,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与五大功能区战略深度融合

抓住机遇,科学地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一是核心区和拓展区着眼于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完善航空、铁路、水运、公路等国家级口岸体系,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及配套物流设施建设,围绕口岸资源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和都市区,推进口岸一体化进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型经济格局。二是城市发展新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与成渝经济区互动。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未来工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应作为其主要的目标进行考核。尤其是其作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和城镇在功能布局和联系方向上应重点体现国家战略。三是渝东北、渝东南要加快以生态为背景的特色经济发展。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的理念,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选择特色、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推动超载人口有序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新路径。

2.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升对外大通道能力和完善内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以铁路、水运为骨干,公路为基础,“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3.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重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应重点从两方面入手,在加速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产业集聚促进创新发展。

(1)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应注重协同和利益机制问题。长江经济带在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和梯度转移、生态补偿等重大事宜上应建立国家级的协调机制。长江经济带涉及9省2市,发展差距较大,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合作是重中之重,各个省市应跳出地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注重区域合作。

对重庆而言,除了与沿海省市进行合作外,尤其要注重成渝间的合作。长期以来,成渝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如何重构成渝关系,打造一种和谐的新型的“双城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从国家层面进行规划引导,还要构建一个各方广泛参与、有利于协同发展的新型长效机制。

(2)产业集聚促创新

长江流域的特色在联合,优势在整体,但必须有分工与互补的前提,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层级有差异,应加强合作,实现产业分层级的集聚。利用黄金水道及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上、中、下游互补发展,内陆沿海双向开放。

重庆应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承接部分符合重庆发展的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但要防止产业的空间错配、防止区域接力变成污染接力。其次,结合本地特色,促进产业集聚,最大限度发挥集聚效应。最后,注重人才培育,大力创新。

4.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构建开放型经济上要创新,不要把自己囿于西南,向东通过长江连接沿江省市,向西北通过“渝新欧”铁路连通欧洲及中亚国家,向南通过渝黔、渝昆通道连通东盟、南亚国家。已形成全方位开放的大格局。数据显示,2014年重庆以进出口贸易总额955亿美元,位列全国第十,在中西部省市中排名第一。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5.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长江经济带流域应建立生态补偿与合作机制,出台有力的投资和技术扶持政策,鼓励中下游地区将节能环保技术和生态型产业向上游转移。

重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沿江生态走廊,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支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化重庆长江沿岸的空间格局,形成以主城为龙头,以江津、长寿、涪陵、万州等城市为支点的城市群,打造成为生产方式低碳循环、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生态环境舒适宜居、生态制度健全完善的重庆沿江生态走廊。

注释:

①虹吸效应即是,区域经济的某一地区,由于特定的源于区位优势条件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会将其他地区的投资、消费或资源吸引过来,从而减缓被吸引地区的发展,加速要素引入地区的发展。

②产业同构是指在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

参考文献:

[1]周鹏飞.金融助推视角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路径分析[J].财会研究,2012(24).

[2]秦月,秦可德,徐长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1).

[3]唐秋生,朱泳霏.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作者简介:胡小渝,女,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讲师,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对策建议重庆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