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探究

2016-07-12 08:37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佤族云南舞蹈

周 丹 (云南艺术学院 650000)

云南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探究

周 丹 (云南艺术学院 650000)

云南是个神密美丽的地方,有26个民族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其中25个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发展,而佤族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三十多万人口,云南是佤族人数分布最多的地域,主要集中散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等。佤族人民热情好客,性情豪爽,能歌善舞,也称为佧佤人、阿佤人。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原始崇拜、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鬼神之说,从而出现了祭祀崇拜、劳作等一系列动作,发展至今大多已经变成娱乐舞蹈传承下来。

佤族舞蹈;创作;传承;创新

佤族有司岗里的传说,“司岗里”有着葫芦或者是洞穴的说法,有着古老的洞穴文化,据说佤族人民是从洞穴里走出来的,而在有三千年历史的沧源崖画上,记载了佤族先民狩猎、杂耍、舞蹈等画面,佤族人民在长期漫长的生存岁月中,发挥了他们自身伟大的创造力和艺术智慧,创造了丰富、生动的民间舞蹈艺术,现在因为受到西方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使如今的佤族舞蹈既有传承的独立性,又有传播的交融性与艺术性。

佤族地区民间舞蹈的创作离不开当地重要节庆和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动,有“拉木鼓节”、“取新火节”、“修水节”等等,其中“新米节”是佤族人民为了庆祝每年稻谷丰收,祭祀祖先岩林和谷物的活动,人们这天会身穿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到处充满着欢快的气氛,同时举行丰富的文艺活动。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十二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动的时节。在节日的头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里赶到预先选定的高大红毛树前,举行祭祀(献祭、驱魔、诵经念咒祈祷)之后,祭司挥斧砍下,然后其他人连夜把这棵树砍倒,捡了三块石头放在树桩上,意为给树鬼的买树线。然后根据所需木鼓大小尺寸的滚筒截断树干,凿出鼓耳,系上藤条。第二天清晨,全寨男女青年及老幼身穿盛装,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举起树枝,领唱“拉木鼓”歌,指挥人人协调动作。人们在经过木鼓的地板上撒水酒,拉木鼓的人一面拉,一面歌舞,其他人或欢呼呐喊,或送酒送饭。把木鼓毛坯拉到寨门外停放两三天,祭司杀鸡祭奠,然后拉到木鼓房边场地上,让木工建造。这一天的拉木鼓,男女同拉,互相挤在一块儿,据说是谈恋爱的好机遇。一边拉,一边歌舞、逗趣,要闹很久。木鼓做好试敲令人满意,人们把它带进木鼓房后,又一次狂欢,人们合着鼓点,跳起粗豪的木鼓舞。祭祀性舞蹈在佤族也非常盛行,如“木鼓舞”它与整个木鼓祭祀活动室紧密联系在一起,木鼓被佤族认为是通天通神之物,敲木鼓、拉木鼓,都被认为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伴随着一整套祭祀活动,用歌舞来表现敬畏祈祷之情,既可娱“神”,又能娱己,让佤族人民在精神上得到寄托与满足。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有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原始民族,但也是迁徙来到云南,氐羌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苗瑶族群,而佤族属于百濮族群,有刚中带柔的民族性格,在舞蹈中也体现了刚柔并济的风格。佤族先民大多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传一代,用肢体语言、生动形象的舞蹈流传下来,人人参与其中,与木鼓相结合,增添了多彩的艺术形式。在云南各民族的舞蹈中,通常一个或几个典型动作特征就能让观众辨别出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这也就成为优秀作品的成功关键,其次通过用舞蹈艺术手段来揭示本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文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云南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农民文艺汇演,此时神秘的木鼓走出佤山,第一次登上舞台,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近百支木鼓从舞台经过,豪迈的佤族男女在边敲木鼓边舞蹈中展现在观众面前,歌颂了民族精神,热情豪迈,实如佤族大地的鼓声中走向太阳、走向希望。以前的木鼓是放在木鼓房里,由祭司来打,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提高,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佤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木鼓被搬上了舞台,人人都可以打,舞蹈也加工了有较多的动作、舞姿、再配音乐,把人们带入到苍茫而沸腾的佤山,体现了“木鼓响是山寨兴旺的象征”。从砍头祭谷到成为舞台上的艺术瑰宝,走向世界,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我们应该去思考、去研究。首先传统文化是珍宝,是先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一成不变,它必然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民族的舞蹈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很多民族舞蹈从民间走到了舞台上,让人们了解各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与美感价值所在,如《孔雀舞》《荷花舞》《铜鼓舞》等等,都是在民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现在常说原生态,按照我的理解,原生态的舞蹈是指在民间,在各地区生态环境下流传的舞蹈,但也必须要经过演员和编导家的艺术加工,整理,方能走上舞台,走向世界。

云南五十余年的舞蹈创作,编导们在绞尽脑汁的想法设法的再能保留住本民族的风格特点的同时进行创新,具有时代感,佤族男子群舞《阿佤》并没有拘泥于佤族舞蹈动律特点的完整呈现,而是把作为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从审美的角度加工、提炼、升华为艺术层面的民族舞蹈,这就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少数民族舞蹈表现形式,也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现在已经是21世纪,有许多编导家在对原生态民族舞蹈进行改编时,在继承与创作、保存和发展、古老的民间舞与现代的审美需求所结合的形势下,应要对本民族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究,整个民族舞蹈伴随着整个民族走过了千百年,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必然源远流长,决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肢体动作,这就要求我们编导家了解其中的民族学、民俗学、历史等内容,这样编出来的作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又不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拉木鼓》舞中,反映了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向往。佤族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明显落后习俗的舞蹈,我们更多的要去认真的进行分析,去不断创新,沿着其自身规律去发展去提高,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而今的阿佤山,人人都意气奋发地建设着美好的家园,而体态蛙式特征,韵律有的动作重拍向上,有的则向下的特征等让人们更加丰富、充实,在舞蹈中让我感受到了佤族人民热情、豪放、奔放、豪迈、粗犷,生机勃勃,颇具感染力,人物的刻画与个性特征都十分突出、鲜明,这正是佤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指导老师:但丽鹏

[1]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2]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 [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临沧市文化局.云南佤族民间舞蹈[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4]陈美含.西盟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D].云南艺术学院,2013.

[5]杨宝康.佤族木鼓文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周丹,云南艺术学院13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佤族云南舞蹈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佤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云南邀您来“吸氧”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