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习单,为学生自主学习导航

2016-07-12 08:49李香
考试周刊 2016年50期
关键词:印度生活课堂

李香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实践中,我发现使用自主学习单展开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学习单导学能启发学生独立探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掌舵导航,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课前学习单,导航课堂

《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课前学习单的设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去体会、确认、反思,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如我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两个项目调查的学习单:一是让学生对学习用品、玩具、家庭用品等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调查研究。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统计、归纳,学生认识了许多塑料制品,对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较清晰的了解。我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所认识的远远多于老师所能告诉他们的。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深入了解塑料制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了解自己家里、学校里周围有哪些“白色”污染,可以采用记录或照片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发明”得出“塑料本身没有错,错在人类使用不当”的正确认识,并提供方案和提示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积极行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本身污染”。课前学习单有效地引领学生由课堂回归到生活,从理性回归到实践,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实现了“生活即教育”;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自己了解的“白色污染”展开交流分享,这是一种体验内化的过程,由感知到内化,由体验到实践,让儿童在螺旋式的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体验,不断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中学习单,聚焦有效

学习单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构建习得、领会的一个高效学习平台。教学中,教师有效组织课堂交流、分享活动,设计好学中练习。一张有效的学习单,是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捕捉,是引领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也是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中学情,随时可以修改完善教学进程的好工具。

(一)有的放矢——任务驱动学习。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位学生都有好奇、好探究、好讲理、好分享的天性,合理组织素材,提出关键问题启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如《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设计了学习单一:1.先分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汇报:(1)我们班上有哪些诚信的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呢?(2)我们班集体的诚信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习单二:组织正、反方进行辩论,辩论主题:《小学生要讲诚信吗?》活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互助互学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二)有话可说——培养表达能力。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会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看法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而其他人则是跟风,此时老师往往无力于这种现象,把这少数人的起点看做全班的起点,一讲而过。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慢慢得过且过,不发表看法甚至一听而过,久而久之,就成了班级中的“无声配角”。如《怎样到达目的地》中的学习单:

1.出示六组要恰当便用交通工具的任务,请小组长打开信封,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应区域地图感知地形。请小组随机选择三组进行讨论,借助刚才的交通工具大PK表格,想一想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才能最佳完成任务,请说出理由?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议一议:从六项任务中选择三项小组内最感兴趣的出行任务。

(2)说一说:完成此项任务,分别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最合适?为什么?

(3)填一填:将小组讨论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准备大组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渗透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管理条例、不带易燃易爆物品、看交通指示牌……),同时渗透环保、低碳、合理换乘知识。

为“五一小长假的出游做准备”、从“张家港出发,去大连旅游”怎样的人可以选择哪些合适的交通工具?邀请不在张家港的亲戚朋友来“梁丰生态园玩”,你会建议他们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这样的话题根植于学生心间,更能触动心灵,解决学生的问题,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内化情感、提高能力。

(三)探索研究,突破教学难点。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中的第一课《跟着唐僧去西游》,这是一篇集印度地理和历史知识的教材,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地理知识。《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地理知识这一块存在几个薄弱点:1.地图上的方向分不清;2.看不明白图标的含义,对于地貌特点没有接触过,是个难点;3.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知识不感兴趣。基于以上认识,我把重点放在了辨别方向、认识图标、明确印度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上。

学习单一:

印度在哪里呢?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找一找。看书57页右下角的地图,同桌两人一小组完成读图任务。

1.读——图名。

2.找——印度和它的首都。

3.圈——印度周围的山脉和海洋。

4.说——结合地图向同桌介绍“印度在哪里”。

小提示:你可以这样介绍“印度在哪里”:

印度位于(?摇?摇?摇?摇)洲的(?摇?摇?摇?摇)部,它北倚(?摇?摇?摇?摇)山,东临(?摇?摇?摇?摇)海,西濒(?摇?摇?摇?摇)海,南临(?摇?摇?摇?摇)洋。)

学习单二:

(1)一艘商船运载电视机从中国的上海到印度孟买,沿途经过哪些海洋?如果你是生产或销售电视机的商家,你会选择水运、空运还是陆运?为什么?

(2)我们现在到印度只要乘飞机越过喜马拉雅山就可以了,可是,唐代的玄奘却是徒步西行的,如果他现在去印度,会走什么路线呢?

通过分层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较为系统的地理位置学习,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简易操作的子目标,再加上细致的小提示,循序渐进地渡过了地理学习的难关。在了解了印度环境之后,我设计了第二个学习单,从中国上海到印度的孟买要经过哪些海域,目的让学生对印度周边的海域有整体把握。如果唐僧现在去印度,会选择怎样的途径去呢?这就让学生结合印度的地理环境去思考。在学习单的设计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努力建立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三、课后学习单,深化行为

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宗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还要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上,那才是品德教育的归宿。课后学习单就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载体。通过课后学习单,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一)拓展延伸,指导行为。

教师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指导学生行为,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课后布置这样的学习单:围绕“如何减少塑料污染”这个世界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金点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探索和实践,产生了许多“金点子”,如归类回收,利用课余时间捡拾废旧塑料,开展“我是小小环保员”的系列主题活动,用废旧塑料制作各种模型、玩具,使用自己制作购物袋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金点子布置学习单,让学生的行为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二)定期反馈,检查行为。

真实的体验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教师应关注课后实践的指导和检查,检查学生的行为动态和变化。如《我掉了一颗牙》课后,发给学生一张护牙习惯调查学习单。

请你在完成的格子里画上,一个星期以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是护牙小卫士。在反馈中检查学生的行为,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品德教育不断持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学习,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要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习单导学就是最好的载体,学生根据学习单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们要巧用学习单,让它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把学生带入精彩的境界,让课堂更“给力”。

猜你喜欢
印度生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