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治疗效果探讨

2016-07-14 01:34周慧连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纳洛酮

周慧连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462300)



纳洛酮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治疗效果探讨

周慧连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462300)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2014-01/2015-10收治的4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对照组患儿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药物纳洛酮. 治疗7 d后以及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功能恢复时间、神经行为评分和预后情况. 结果:治疗后,无论是总有效率、功能恢复时间、神经行为评分还是预后情况,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可以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为患儿静脉注射纳洛酮,以快速恢复机体正常功能,提高预后.

【关键词】纳洛酮;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神经行为评分

0引言

导致新生儿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原因包括胎儿宫内窘迫、分娩后窒息缺氧等,可发生于足月新生儿,也可发生于早产儿[1]. 一般可以采用三支持和三对症处理、神经保护措施和亚低温疗法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有重要作用[2]. 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以消除脑干症状,本研究为了探讨纳洛酮的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治疗效果,选择48例新生儿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2014-01/2015-10收治的4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2 ~10 d,体质量≤4000 g者40例,体质量>4000 g者8例. 12例患儿Apgar评分为0~3分,36例评分为4~7分,轻度24例,中度22例,重度2例. 所有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存在宫内窘迫或者产时窒息史. 经诊断,均符合1996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根据入院顺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 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常规治疗. 吸氧,维持呼吸道通畅,采用苯巴比妥控制惊厥,甘露醇联合呋塞米降低颅内压,多巴胺改善循环,激素抵抗炎症. 使患儿血糖和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采用神经节苷脂保护神经. 治疗7 d.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0.15~2 mg·kg-1·d-1的纳洛酮(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548)加入10%葡萄糖溶液40 mL中稀释并静脉滴注,滴注4 h.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患儿意识情况、反射情况、肌张力和吮奶能力的恢复时间. 治疗前后,对新生儿神经行为进行评分并随访6个月.

1.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指治疗5 d内,患儿恢复意识,临床症状消失,恢复原始反射能力;有效指治疗5~7 d后,意识有所恢复,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具有一定的原始反射能力;无效指治疗7 d后,意识、临床症状和原始反射均无改变,患儿出院或死亡.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行为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神经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神经行为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行为评分比较 ±s)

aP<0.05vs对照组治疗后.

2.2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无论是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肌肉张力恢复时间还是吮奶能力恢复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aP<0.05vs对照组.

2.3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例数分别为18例和23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95.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n=24,n(%)]

aP<0.05vs对照组.

2.4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对照组有3例肢体活动障碍患儿,占比12.50%,1例试听障碍患儿,占比4.17%,3例癫痫患儿,占比12.50%;观察组有1例肢体活动障碍患儿和1例癫痫患儿,各占比4.17%. 两组患儿在肢体活动障碍率、试听障碍率和癫痫率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 [n=24,n(%)]

aP<0.05vs对照组.

3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指新生儿在围产期缺氧缺血而导致的脑部缺血缺氧性损伤,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者引发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脑部缺血缺氧多出现于代谢最为旺盛的丘脑和脑干核,破坏该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自我凋亡[3]. 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子宫窘迫以及分娩窒息,虽然主要见于足月新生儿,但是早产儿的发病率要显著高于足月新生儿. 缺血缺氧脑病新生儿在出生后12 h以内,会出现意识障碍、过度兴奋、嗜睡、迟钝、昏迷、原始反射增强等临床症状[4]. 根据严重程度,该病可以分为轻、中和重三个不同层次,轻度患儿的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3 d,不需治疗即可痊愈,预后良好. 中度患儿症状在1周内会消失,而少数持续时间较长者易引发后遗症. 重度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昏迷,无自发动作和原始反射,部分患儿会在1周内死亡,存活者极可能留下后遗症[5]. 在治疗方面,需要实行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消除脑干症状或者高压氧治疗等.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儿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结果显示,无论是总有效率、功能恢复时间、神经行为还是预后情况,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应用纳洛酮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纳洛酮是临床常用的合成阿片受体拮抗剂,多用于休克、窒息、昏迷和药物中毒等方面的治疗. 以往研究表明,纳洛酮可以降低缺血缺氧脑病患儿血浆内的β-内啡肽水平,降低血浆神经肽,防止脑部损伤,修复受到损害的神经功能. 纳洛酮的主要功能在于修复脑干,其可以有效防止内源性阿片样物所导致的效应而引发的脑干血流减少[6]. 对于明确诊断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应尽早使用纳洛酮,从而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防止脑水肿进一步发展,提高治愈速度和治愈率. 但是,纳洛酮属于剂量依赖性药物,目前对于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相关规定并无剂量标准,普遍认为,较大剂量的效果优于较少剂量.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可以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为患儿静脉注射纳洛酮,以快速恢复机体正常功能,提高预后.

【参考文献】

[1] 麦海珊. 纳洛酮治疗9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J]. 临床医学工程,2013,20(4):444-445.

[2] 孔令霞,常永霞,许津莉,等. 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缺氧脑病新生儿近期疗效研究[J]. 河北医药,2013,35(18):2741-2742.

[3] 李艳霞,贺新萍,徐晓伟,等. 高压氧辅助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A):112-113.

[4] 李艳霞,贺新萍,徐晓伟,等. 高压氧辅助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9A):100-101.

[5] 吴海霞,厉吉霞.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7.

[6] 赖冰莹,林广裕,王维成,等. 常规用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2002,24(4):214-215.

文章编号:2095-6894(2016)04-43-02

收稿日期:2016-03-10;接受日期:2016-03-23

作者简介:周慧连. 本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新生儿科疾病. Tel:0395-3211628E-mail:57432982@qq.com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临床与转化医学·

猜你喜欢
纳洛酮
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PaO2、pH、PaCO2水平的影响
纳美芬与纳洛酮联合NPPV治疗对COPD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
纳洛酮治疗急性非麻醉药物中毒性昏迷的临床治疗效果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阿片类药物成瘾和使用过量:医生在社区应用纳洛酮的经验、态度和喜好
纳洛酮:不仅仅是“解酒药”
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疗效分析
纳洛酮在院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纳洛酮治疗急性海洛因中毒24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