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达》构图

2016-07-14 13:24夏榕李玖芳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艾达保罗

夏榕 李玖芳

摘要: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摄制的《艾达》用独特的叙事视角为大家讲述了一段难以忘怀又不忍回忆的历史。影片《艾达》最精彩的是它独特的构图。它将黑白的画面呈现出非凡的魅力,像一幅幅像油画一样的构图使观众的视线寻觅、驻留。

关键词: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边沿构图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从2004年的《夏日之恋》开始,在电影的佳片盘点中崭露头角。导演在形成自己风格的电影路上,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积淀。起初帕夫利克夫斯基导演的盛名是因对小说的重建叙事的改编方式而为人称赞,而2014年的影片《艾达》除了延续自己的叙事风格外,在摄影中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风格形成的背景

《艾达》先锋的构图方式受平面摄影的影响。边沿构图方式多数应用在平面摄影中,将这种特殊的摄影方法运用到电影创作中使得影片在各大电影节中大放异彩。追根溯源,美国摄影家纽曼的成名作《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开创了肖像摄影的先锋,为帕夫利克夫斯基提供了灵感。纽曼将作曲家放置在画面的左下角,而往往作辅助的环境成为了人物身份的有机表述。纽曼的这种人物与典型环境的新肖像摄影风格称之为“环境肖像”。《修女艾达》中艾达与教堂的构图与纽曼的这种构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社会环境与艺术家的创作密不可分。

波兰是从战争的屠刀中幸存下来的,因此在其电影史上,二战题材的影片众多,这也是波兰电影走向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战争”和“悲剧”成为国家电影的标签。二战影响了导演的人生,这种历史遗留给人们心理留下彷徨与悲痛,因此波兰裔的帕夫利克夫斯基得知自己的犹太身世后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他将自己经历的情感赋予影片,就像“新浪潮”电影的口号:成为电影的制作者。和新浪潮电影主张的一样,帕夫利克夫斯基在选取演员时,采用非职业演员。新浪潮电影倡导的是主观写实和客观写实的相结合,不追求场面的刺激,帕夫利克夫斯基拍摄时舍弃摄影棚,而是选用实景拍摄,以保证画面的真实性表达,客观的表达人物所处的环境。导演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观念,因此在表达影片中人物的时候,试图通过画面的变化将心智的变化过程搬上荧幕。

不同于其它影片,帕夫利克夫斯基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切入点来阐述这段历史,就像是在叙述自己寻根家族史的过程。与平面摄影不同的影片摄像,影像的变化赋予了画面更深层的含义,表达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瞬间,而是联系着剧情和感情。导演家族深受二战迫害,所以通过边沿人物的压抑描写人的自罪心。新浪潮的大多数电影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试图用影片将自身的记忆与历史相连,而帕夫利克夫斯基找寻的方式是特殊角度的构图,通过不舒适的镜头将犹太家族被残害的历史和所经历的精神过程呈现出来,瞄准小人物在大时代马区使下被遏制、吞并,最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另外,《艾达》也同新浪潮电影一样,没有场景的戏剧化。虽说姨妈旺达的纵身一跃有些突然,但是结合构图的变化,旺达的命运结局也是合情合理的。法庭中的旺达是占据画面主体的正义凛然无情的法官,家里的旺达在画面三分之一处是私生活放荡不羁的女人,得知自己犹太儿子是在二战中迫害而死,变成了画面的一角,人物空间之外的环境空白疏离了旺达与现实,此时的旺达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战争和历史的洪流中选择死亡。导演通过这种边沿构图的变化表达^、物内心,成为表达人物思想的主观镜头。

二、《艾达》的特殊构图及其特点、作用

在构图学中,对“构图”的狭义定义是指为了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意图等,根据审美原则中的阐述,它是指在画面空间内对各个元素进行安排,从而成为表达主题的有机表达体。《艾达》的特殊构图让影片显得与众不同,人物与环境元素的安排打破常规,镜头体现着独特的布局与结构。在符合构图简约的基本结构上,导演追求极端的简约,将主要人物放置在画面的下三分之一处,或是镜头中某个小角落,让背景环境成为主体,占据的面积远远大于人物呈现的面积,人物像是被压制在某个角落,渺小又挣扎,这种构图方式就是“边沿构图”。

均衡一直被奉为传统的需要遵循的构图原则,以变现画面的静止和稳定,尤其是像《艾达》这部影片中采用的多数的固定镜头。但是边沿构图破除了画面的均衡感,帕夫利克夫斯基就是要表达一种不均衡感,以表现情节和人物的不稳定性,随着环境和人物的变化,画面也随之变得多样化,尝试着用这种不均衡感形成一种视觉冲力,让观影者在这种独有的创作方式中切身感受到导演的思想。画面的不确定特质可以提升影片的情感因素。当然,导演不可能一直采用这种特殊的构图,艾达进入世俗生活后,导演将艾达的眼睛放在了黄金分割处,人物的位置也变为传统三分法构图的交叉点上。但是在表现人物内心变化的时候,边沿构图与常规构图交叉出现,使得画面形式变得多样,而在多样中又保持了世俗到信仰统一的变化秩序,这种有规律的节奏变化也成为吸引观众视觉中心的要素。

导演帕夫利克夫斯基在制作中将常规画面跳到边沿,环境的比例被放大,人物由主體缩的渺小,人物与环境形成夸张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表达艾达由信仰至上到信仰崩塌,最后找寻到信仰的主题。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帕夫利克夫斯基正是将这种特殊视觉构图效果与故事有机结合,改变了观众以往的视觉习惯,触动了观众的内心,成为第27届欧洲电影奖的最大赢家。

猜你喜欢
艾达保罗
SLGC:Identifying influential nodes in complex net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lf-centrality,local centrality,and global centrality
简约而不简单的画像——保罗·迪昂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被取代的亲情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参考译文
寻觅救赎
永不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