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素质教育瓶颈,构建合理制度框架

2016-07-14 22:05祁鸣鸣李馨雨张晶晶陈晶晶陈桦峰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综合素质

祁鸣鸣 李馨雨 张晶晶 陈晶晶 陈桦峰

摘要:面对着改革开放与世界经济、信息一体化的滚滚浪潮,构建一个适合我国高校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优质实用性技术人才的输出,显得更为的重要与迫不及待。笔者就自身的大学经历与所了解的广东省高校建设情况,提出了自己对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些许看法。

关键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广东省高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基本思路

(1)研究的背景

著名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今,少年,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全球一体化与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冲刷的大背景下,无疑是国家民族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对象。

同时,也是在这一种背景下,培育少年不仅仅只能停留在培育其智商水平的层次,打造一个具有多种能力,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少年,才能符合这个时代前进的需求。那么,对我国而言,如何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少年呢?过去一味注重的应试教育体系无疑是需要改进与完善的,而对一个青年而言,在其一生的学习生涯中,大学无疑是培育其多种综合能力最为耀眼与闪亮的土壤。

当今我国高校正逐渐面临着自身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的困局,如何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在原有培养体系与现今时代的要求之间把握、衡量一个合适的维度,对每一个高校都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议题。

(2)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据对广东省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和现实要求进行调研分析,本文提出构建科学的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改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盲目和单一性,为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提出在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向应坚持的三大层次,分别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无害的人,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成为自由发展、热爱生活的人,并与培养大学生九类综合素质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系框架。

二、研究的现状概要

就笔者自身的大学经历而言,当今高校想开展有效措施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育,是遭遇到一个瓶颈,可谓是困难重重。关于个人自身综合素质培育的方向、措施,其实是一个横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等多个领域的广泛课题。而对高校而言,如何在多了解、发现青年的生理特点、个性特点的同时,发挥受教育者的长处,进而帮助青少年培养更多的适合自身生存前进的技能,需要高校在培育人才时因材施教,作智慧的引路人,这也意味着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向高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联系当前广东省各大高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同一地域下大部分学生所具有的共通特质,各大高校在形成有效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个人认为可以主要概括成两点:

(1)高校内专业性质差异,各项专业需培育重点方向不同

高校内专业众多,不同专业之间所侧重的综合素质培育的方向也各不相同。这一点用很通俗的话语就是指“文理科”专业之间的差异。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偏向理科性质,也就是高考招生一理科生为主的专业,其所培育的学生,其动手实践能力无疑是远胜其政治思想意识方面,而俗称的“文科”专业恰恰与“理科”专业大致相反。

而这些专业性质以及专业培育方向的巨大差异化,也为高校形成一个有效统一的人才培育体系制造了更多的困难。

(2)综合素质意识并没有被普及,考察综合素质方式不科学

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其实在早几年前便已经有人不断地要求改革应试教育,但是其实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大多数人心中依旧把成绩当成评判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标准。在大多数高校中,学科成绩可能在综合素质培育评价中占据50%甚至以上的比例,这对完全的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过于片面狭隘的。

这种评价方式也无疑使得老师或学生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一种饱受批判但无法避免的“学习成绩至上”的观念。

三、对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思考

如何去构建一个合理科学并且具有效率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无疑是+包罗万千的巨大问题。根据立足点的不同,或者侧重点的差异,可能会有千万中各异的想法或建议。而我觉得,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有几点是共通的。

(1)加强综合素质培育观念,淡化应试观念

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高校的人才培育体系的开展,在老师、学生中形成对“综合素质”这一观念无疑是一个必须首要利用的工具。思想不变,改革不成。只有从心里认可,在脑海中产生综合素质培育的观念,才能使高校更清楚的明白所需体系模型,才能更快捷高效的开展体系建设。

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学校可以加大综合素质的宣传,尽可能的寻找到社会上的实业家或相类似的人士回到学校开展讲座,利用其自身经历更有共鸣的引发学生老师对综合素质的认可。

(2)形成与综合素质培育体系相匹配的各项制度

一个制度必定需要许多配套制度的配合才能開展。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需要与其评价体系等相关制度相匹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好坏不应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同时应该考虑该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事等许多方面。

有些在校学生或在校老师认为此项测评有很大的主观性,很难做到测评的客观和中立。也有学者认为此项测评并不合理,测评过程在某些学校往往不透明,不公开。确实,这些方面都是一个合理评价体系的制约或瓶颈。但是这也要求学校必须更加完善更加细致的去规定评价体系标准,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其实总而言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一岗位能力需求与终身发展需求为依据,培养知识技能与发展潜力并重、实用性与适应性相统一,具有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本土培育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就是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最终目标。无论不同高校之间的存在着多大的差异性,产生科学适用的综合素质培育体系,培育出应用型技术人才,都将是各大高校在教育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