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CP管道承载特性及管线设计研究

2016-07-14 05:31周立坤
水利技术监督 2016年2期
关键词:施工技术

周立坤

(凌源市应急供水建设管理处,辽宁朝阳122500)



PCCP管道承载特性及管线设计研究

周立坤

(凌源市应急供水建设管理处,辽宁朝阳122500)

摘要:输水管线周围的土体承载能力较低,孔隙较大,容易导致不均匀沉降。以青龙河引水工程输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PCCP管道承载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管道旋转角对承载特性的影响,并计算了管道位移特性。其次对PCCP管道设计进行探讨,研究了管道埋深和防腐。根据现场试验,提出了减小管道旋转角的方法,为类似输水管线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PCCP管道;承载特性;施工技术;青龙河

软土基的塑性较强,其固体力学性能与普通土基不同[1]。由于土体结构,软土基可以承受一定的外部载荷,具有固体的力学性能;但当外部载荷较大时,软土基发生塑性形变,同时由于软土具有较大的粘度,其经常导致管道事故[2]。PCCP管道直径较大,一般由预应力混凝土制备,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和耐腐蚀性,抗渗能力也优于一般管道[3]。基于国内研究情况,对PCCP管道工作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旋转角对运行的影响,计算了 PCCP管道的位移特性。通过现场试验,对PCCP管道施工工艺进行探讨,希望为今后输水管道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1 PCCP管道承载特性

1.1 接缝宽度与转角关系

青龙河水源段为单管线输水,线路全长58.11km,其中管道长56.11km,隧洞长2km。PCCP管道直径为1200mm,其中过河和管道压力大于1.0MPa的为钢管,其他为 PCCP管。钢管长34.90km,PCCP管长为20.6km。PCCP管有内衬式(PCCP-L型)和埋置式(PCCP-E型)两种型式,本工程管径为1200mm,采用埋置式即PCCP-L结构。PCCP管道接口技术有单胶圈和双胶圈两种,双胶圈接口技术安装后可以进行密闭性检测试验,比单胶圈接口技术更加可靠,因此PCCP输水管道接口采用双胶圈技术[4]。

PCCP管道接头为搭接,正常工况下,接头可以旋转一定角度,这种设计组织了弯矩传递,使管

如管道直径为1.2m,则A点处的最大缝宽为2.3cm,当转角为1.5°时,PCCP管道间的最大缝隙为8.7cm。道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但当旋转角度超限时,插接管出现较大应力,并使管道结构破坏。图1给出了管道旋转示意图,PCCP管道直径为D,长度为L,管道间的最大缝宽为Δ,最大旋转角为θ0,则:

图1 管道旋转示意图

1.2 弯曲管段受力分析

PCCP管道通过旋转可以抵抗刚性约束,但如果旋转角度超限,管道则会出现弯曲,假设此时的选择角度为θ(θ>θ0)。转角位移计算式为[5]:

式中:MA B、MB A为2段管道的弯矩;θA、θB为旋转角;L为管道长度。

假设插入上一段管道的长度为6cm,管道直径1.2m,经计算得出不同超限旋转角度下的PCCP管道应力分布情况,如图2。由图2可知,管道旋转角超限0.01°时,PCCP管道中的最大应力已达264MPa;管道旋转角超限0.02°时,最大应力已达540MPa,已超过管道屈服应力,此时管道已经损坏。

图2 不旋转角度下最大应力分布

1.3 管道位移特性

在软土基上安装PCCP管道,由于载荷不均匀性,回填土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出现不均匀沉降,这部分不均匀载荷作用在PCCP管道上,存在安全隐患[6]。因此分析PCCP管道的承载特性,首先应对不均匀沉降进行研究。当载荷大小相同,但土体材料不同时,管道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为了研究不均匀沉降与管道旋转角的关系,建立了机动场极限分析理论,如图3。

图3 管道沉降与土体强度关系机理

假设单位长度的管道质量为pw,则软土基极限承载力pu=pw,管道外径为Dt,软土基不排水强度为c,则PCCP管道沉降计算式为[7-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我国人民对于农作物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就是大豆。大豆不同于大米等用处较为单一,大豆本身的用处非常多,能够实现多样化使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都是小农耕种的情况,我国的大豆种植是没有一个严格标准的,从而导致了我国大豆的种植水平一直无法提高,这样就没有办法生产出优质的大豆。这对于我国种植行业而言,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基于此类情况,本文做出如下研究:

若管道1的不排水强度为30kPa,管道2的不排水强度为10kPa时,经计算2段管道间的旋转角度为0.5°。假设回填软土的压实度相应,当钢板桩撤出后,侧面地基土会对PCCP管道产生侧向压力,由于回填土和地基土的力学性能不同,因此相邻管段受到的载荷也不同,导致PCCP管道出现不均匀的水平位移。

2 PCCP管线设计

2.1 埋深设计

输水管道由南至北纵贯凌源市,穿越了凌源市大凌河西支和青龙河2条河流,所经地段主要为河道、河滩地、山沟、山坡地,管道埋深1.35m,开挖深度为3~4m,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卵石、含碎石粘性土及少量的强弱风化岩。根据开挖断面地层岩性确定开挖边坡,砂卵石、含碎石粘性土、强弱风化岩的开挖边坡分别为1:1.5,1:1,1:0.75。根据开挖深度及边坡初步估算开挖量。

根据地质勘测资料,除个别地段外,管道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卵石、含碎石粘性土及少量的强弱风化岩。基础承载力均大于150kPa,DN1200的PCCP管道埋深6m时对基础荷载为 80kPa,远小于基础未经修正的的承载力,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在桩号为25+502~26+145的地段局部有淤泥质土为不良地质段,需换填砂土。将淤泥全部挖除,分层回填砂土,换填材料采用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均匀掺加砂石料的粘土。换填垫层的厚度不宜大于3m,且下部淤泥层覆盖较薄,深度小于等于2m的淤泥质土层,采用换填垫层的方法处理,不同垫层厚度与PCCP管道旋转角的关系如图4。

图4 垫层厚度与PCCP管道旋转角的关系

由图4可知,随着垫层厚度的增加,PCCP管道旋转角逐渐降低,说明碎石垫层可以有效的将应力耗散。在管道施工中铺设碎石垫层,可以有效的减小管道转折角,提高管道使用寿命。

2.2 防腐设计

根据PCCP管道铺设段地下水和土壤资料,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均为无腐蚀,但对钢结构具有腐蚀性,所以PCCP管外壁不做防腐蚀处理,但管道承插口采用密封膏密封,防止地下水腐蚀承插口处钢结构。钢管内防腐层的措施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管道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影响管道的输水能力。目前采用较多的钢管内防腐措施主要有水泥砂浆和有机涂料等。近年来无毒有机涂料在钢管内防腐中被大量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该输水工程钢管内防腐采用无毒环氧树脂涂料防腐。

2.3 试验段现场试验

由于 PCCP管道旋转角只有 0.1°~0.3°,因此可采用刚性防护措施对混凝土管道进行保护。当管道受到局部载荷作用时,刚性保护层可产生微小形变,抑止旋转角出现。在现场取1400m管线作为研究对象,管道编号为26-1250~26-2650,回填土压实度为85%,碎石垫层厚度为20cm。施工完成一段时间后,对现场PCCP管道旋转角进行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PCCP管道旋转角监测数据

从现场监测结果看,管线的平均旋转角最大值为0.8°,平均值为0.55°,与回填土压实度为90%相比,平均旋转角增大。对管线周围土体进行贯入试验,发现不均匀沉降是导致管道旋转的主要原因。由于压实度较低,20cm厚度的碎石垫层产生的形变不足以抵消局部载荷,因此应在此基础上铺设土工格栅,提高基底的力学性能。此外,施工中应尽可能的提高回填土的压实度,以减小PCCP管道旋转角。图5给出了间隙为0 cm和间隙为3.8cm的PCCP管口。

图5 管口处的间隙情况

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得出了减小管道旋转角的施工工艺:

(1)在PCCP管道下方铺设碎石,在管道侧方设置砂包角;

(2)土质较差时,应铺设20cm以上的碎石垫层并设置土工格栅;

(3)尽可能的提高回填土的压实度。

3 结语

当外部载荷较大时,软土基发生塑性形变,同时由于软土具有较大的粘度,其经常导致管道事故。PCCP管道直径较大,一般由预应力混凝土制备,具有良好的伸缩性、耐腐蚀性和抗渗能力。本文首先对PCCP管道工作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旋转角对运行的影响,计算了 PCCP管道的位移特性。通过现场试验,对PCCP管道施工工艺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钢板桩撤出后,侧面地基土会对PCCP管道产生侧向压力,导致出现不均匀水平位移;管道施工中铺设碎石垫层,可以有效的减小管道转折角,提高管道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吴海林,冉红洲,周宜红.考虑混凝土软化特性的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承载性能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06):1108-1114.

[2]贺杰.浅谈大型供水工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5(01):76-78.

[3]孙显峰.管道阴极保护防腐措施在大伙房输水工程中的运用[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5(06):35-37.

[4]李保华.大口径PCCP管线承插式绝缘接头技术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5):65-66+94.

[5]唐连涛.PCCP插口内壁混凝土环裂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5):67-69.

[6]武立强.用早龄期法推定PCCP管芯混凝土 28d抗压强度[J].水利技术监督,2015(03):60-62+98.

[7]乔裕民,侯仰增,毕士君,金晓鸿.PCCP管道外防腐涂料消耗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3(04):59-61+77.

[8]于龙.关于PCCP管道采购招标控制价编制的探讨[J].水利技术监督,2014(06):27-29.

中图分类号:TV6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305(2016)02-0045-03

DOI:10.3969/j.issn.1008-1305.2016.02.020

收稿日期:2015-08-26

作者简介:周立坤(1980年—),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施工技术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