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历史过往及发展畅想

2016-07-15 15:14洪波
学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学制考核院校

洪波

(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高职院校历史过往及发展畅想

洪波

(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文章通过回顾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梳理高职院校的历史脉络,分析高职的现状,展望充满希望的明天。

严进;通行证;潜学;控出

中国的高职院校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已经家喻户晓,但实际上她的蒸蒸态势仅仅现于最近的三十年。回顾其历史,可谓百年征途,风雨飘摇。最早的高职院校首推清朝末期,伴随着一批高等学府,孕育而出。

1902—1904的“壬寅——葵卯学制”中,规定“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高职院校;而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1913的“壬子葵丑学制”和1922的“壬戌学制”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是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而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几近空白,随着80年代科学技术的步伐,开始回春。

1980创办天津职业大学,是1949年后在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高职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从此,全国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职业大学;199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重申建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1993年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两个重点:一基础教育,二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如此一来,高职院校如同雨后春笋,展翅飞翔。到2012年,公办的高职院校有944所,民办的接近400所,在校生1千多万人。高职院校的规模喜人,是否总体趋势也如此?冷静之后很是担忧,高职院校凸显众多问题,例如,院校突击成立,草率上马;专业设置庞大,缺乏严谨;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缺乏专业化;文凭泛滥,含金度降低……这些都严重约束了高职院校的健康、有序发展,那么高职院校到底应何去何从,如何才能迎来她真正的春天呢?

既然说到这,有必要了解相关词汇——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个地域色彩浓厚的辞藻,打上了中国元素的烙印,仅在中国有此一说。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的复合。根据《教育大辞典》的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高等教育,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应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社会活动。那么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否真正履行了它的界定或承诺呢?就以成立的某一所高等院校作参考:她除了招收的是完成了中等教育的高中生,学习采纳学分制外,在课程的实践实训、专业技术的考核、考察中没有任何凸显其高级的所在,毫不夸张地说,与一般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式无异。那么这种没有实质的精髓的外壳的变化,又如何提升学生的高级专业技术能力,又如何能让高职院校披荆斩刺、傲视职场?所以归结点仍然在于如何做的问题。

因而本人认为目前关键的问题在于突出高职院校的“高职”分量。怎么突出,这就需要国家、社会、院校多头并进,共同配合。

第一步,严进。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普遍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没关系,高职的目标本就是专业技术能力,而非基础文化能力,所以他们的录取线只是作为一条起准线,核心在于基本操作能力,这项审核工作应由国家或社会行业来完成,由他们设立相应的部门估且称为职业能力检测中心。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情况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学业结束后参加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取得合格证(培训和考核的部门既独立又衔接),只有获取这一合格证才能成为进入高职院校的“通行证”。

第二步,潜学。当今的高职院校口碑不佳,这沉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但如果能遵循第一步的“严进”,自信心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提高自信心只是学习阶段的第一关,接下来更是重头戏,意味着压力、责任,意味着努力、付出。这首先需要院校的有所作为——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与时俱进的教学器材,尤其是较能上规模的实习、实训的教学场地和基地,以及与院校联合办学(培训)的企业或行业的教学顶岗实习点,也叫教、学/训一条龙基地(这一点在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时必须强制规定)。同时建立起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奖励或评选机制,当然学分制不可少,任何学生必须修完相应学分,否则不予毕业。那么,学生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自然会孜孜求学、努力钻研;在这种竞争有序的环境中自然会积极上进,力求突破,从而使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也使三年的学习时光能真正物超所值。

第三步,控出。所谓“控出”指严格控制毕业生的就业,不单纯学完三年学制,而是学生必须经过相应的考核项目和程序,方可获取就业上岗证,方有资格作为高职资历的技术人员进入相关行业,所以这也是对高职技能人员进入社会前考核的最后一道门槛。因而这种考核就如同“社考”或“国考”,学完学制,修满学分,必须参加由国家、行业、院校相关人员组成的高级技能考核,只有考核过关,才算踏上通往专业技术人员的途径。否则的话,重新回炉,从头开始。当然,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从头开始,而是指没有获得就业许可证,必须通过再次考核或另次考核,学生个人认为什么时候准备充足,什么时候就可以根据规定安排参加考核,什么时候获取了就业许可证,什么时候才算真正毕业。否则的话,永远都无法进入专业技术人才领域。

试问一下,如果我们的高职院校的未来都走向这样的一种发展态势,那何愁没有学生来,何愁社会不认可,何愁自己的饭碗不保?纵观中国今天的教育形势,学历学位都在呈现上升趋势,唯独极其重要的职业技术能力远远滞后,这既是压力,同时也是驱力,如果全社会都重视职业技术能力,从实处去完善职业技术能力,从多方面去严格考核职业技术能力,那么职业院校的春天也就不远了,换句话说,中国技术革命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责任编辑田彩霞]

G71

A

1673-9132(2016)24-0220-77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03

猜你喜欢
学制考核院校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
家庭年终考核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