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时期淮南煤矿劳工计量分析

2016-07-15 01:57吴康林朱正业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
关键词:计量分析抗日战争

吴康林,陶 猛,朱正业(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 230039)



日伪时期淮南煤矿劳工计量分析

吴康林,陶猛,朱正业
(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 230039)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为了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维持对沦陷区的法西斯统治,日本侵略者极力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为此在掠夺中国煤炭资源方面,日本侵略者拟定了“以人换煤”的策略,即通过招募大批中国劳工来换取急需的军用煤炭资源。在日本“以人换煤”策略的指导下,日伪时期淮南煤矿始终运作着一条“人-煤”互换的罪恶链条——“设计产煤量-招募劳工-掠夺煤炭-劳工死亡”。日本侵略者通过各种手段共计招募10万中国劳工,并造成2万中国劳工葬身于淮南煤矿之中,由此可见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掠夺性、残暴性和罪恶性。

关键词:抗日战争;淮南煤矿;以人换煤;招募劳工;计量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继续维持这场持久的战争,因而在中国沦陷区内大肆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在中国应将重点置于获得、确保重要资源和确保资源运输安全方面。此外,基于现地自活方针,作战部队须尽力减少来自日本国内的补给量,更加努力获得大量资源。”[1]淮南煤矿作为日军在华东、华中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基地,必然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极度重视和强行掠夺。“华中矿业及淮南煤矿二公司,采用现场重点主义,适应铁、锰、铜、煤之需要的非常增产计划。”[2]然而日本侵略者既不增加生产设备,又不改进开采技术,而是仅凭增加劳工数量和提高劳动强度,推行“以人换煤”的策略,来掠夺淮南煤炭资源。为了弄清日伪时期淮南煤矿劳工计划招募数、实际招募数、招募地区、死亡总数等有关历史性问题,本文试图利用计量史学的相关研究方法,详细阐述日伪时期淮南煤矿劳工的有关问题,进而论证日本侵略者对淮南煤矿劳工的掠夺和迫害。

一、日本侵略者对淮南煤矿的占领

“千里淮河,流不尽矿工血泪;南山松涛,诉不完煤海深仇。”[3]1淮南煤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民国以来已成为华东、华中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淮南煤矿,坐落于安徽怀远县九龙岗地方,北距淮河十里,为苏浙皖三省境内之最大煤矿,其蕴藏及煤质,皆胜过三省以内其他各矿。”[4]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了中国中东部的大片国土。1938年日军开始疯狂进攻皖北煤炭重镇淮南地区,6月4日,淮南的大通、九龙岗、田家庵三镇全部沦陷,淮南煤矿至此完全被日本侵略者军事管制。

日本军部为了更好地统一调度淮南煤炭资源,以及掩盖日本掠夺淮南煤矿的真实罪行,1939年4 月 21日,日本兴亚院将大通煤矿和九龙岗煤矿合并为“日华合办淮南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并将日本株式会社的经营管理模式植入到淮南煤矿的开采掠夺上。“日本兴亚院在华联络部,为谋统一及扩大二矿生产,决筹设敌伪合办之淮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5]日本侵略者“一面警备,一面采煤,同时准备应付国际局势的突变,尽一切努力完成年产200万吨煤炭的五年计划,为东亚新秩序的建立作贡献”[6]133。

二、日本侵略者计划每年招募劳工数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掠夺,东南沿海的工厂相继内迁或就地拆毁。淮南煤矿作为国民政府典型的官办企业,不仅及时地迁移或破坏了重要的采矿设施,而且还对煤矿的工人做了有效的疏散安置工作。“沦陷前,淮南铁路及矿产均被我军破坏,重要机械亦大部运出。”[5]因此日本侵略者最终掠夺的淮南煤矿,实际上只剩下深埋于地下的煤炭资源。抗日战争爆发前,官办淮南煤矿年产量已达1045164吨,在矿劳工数基本维持在15000人左右[7]304。然而出于对维持战争的实际需求考虑,日本侵略者并不满足于淮南煤矿100万吨的年产量。为此日本淮南矿业所所长川口忠制定了“增产五年计划”的实施纲要,要求日伪统治下的淮南煤矿年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那么日本侵略者凭什么制定如此高的煤炭产量呢?首先,这与日本侵略者狂妄自大的心理有关,即只要凭借日本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就一定能够提高煤炭产量。其次,这与日本侵略者维持战争机器的实际需求量有关,淮南煤矿对日本在华东华中地区的军事供应极为重要。最后,这与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罪恶逻辑思维有关,即日本侵略者希望通过招募大批劳工来换取煤炭资源。基于上述三点考虑,日本侵略者提出了淮南煤矿年产量200万吨的疯狂计划。但是如果要把此项计划付诸于实际行动,日本侵略者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依靠“以人换煤”的策略。“淮南煤矿需要补充很多劳力,随着军用煤炭要求急需增产。”[8]148那么,日本侵略者到底要招募多少劳工,才能实现年产量200万吨的野心计划呢?其实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日本侵略者早已做过详细的计算与统计。按照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逻辑思维,即“工人在册人数与出煤的关系”计算[8]144,有如下“人-煤”互换的表达公式:

“人-煤”互换的量化表达式

(M代表每年计划招募劳工数,N代表每天出煤产量,R代表每人每天出煤产量,P代表劳工工作效率。资料来源: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编:《淮南煤矿劳务管理概况》,《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第144页。)

从上面的“人-煤”互换表达公式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要想实现年产量200万吨的计划,必须保证淮南煤矿劳工在矿人数不低于3.3万人。换言之,只要日本侵略者招募到足够多的中国劳工,淮南煤矿年产量200万吨的计划就一定能够实现。因此为了尽快恢复淮南煤矿的生产经营,满足日本侵华战争的急需,招募中国劳工就成为日本侵略者的首要任务。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日本侵略者最终未能实现年产量200万吨的计划,甚至未能达到战前100万吨的水平。“其产量最高额年产约八十余万吨,较之战前淮、通两矿合产一百万吨,迄未达到水准。”[7]304如果按照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逻辑思考,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侵略者未能每年招募到3.3万中国劳工服役。

三、日本侵略者实际招募劳工总数

为了招募到3.3万劳工用于实现其年产量200万吨的计划,日本侵略者利用各种方法及手段从中国各地招募劳工。“随着军用煤炭需要量的激增,强行募集劳工,采取使劳工补充顺利化为目标的方法,实为我社存在和发展的急务。”[6]132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从各地招募劳工的办法及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骗、派、抓”三类。“骗”,指日本侵略者派出大批包工头回籍进行诱骗招募。“派”,指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民众进行强行征派。“日军通过汪伪政权‘定淮特别区署’在淮南矿区附近强制按保甲抽派,规定凡17至45岁男性劳力均在应征之列,不来者可强行征招。”[6]132“抓”,指日本侵略者以“新四军”“八路军”等政治嫌疑犯的罪名,随意逮捕中国各地区的民众充当劳工。

那么日本侵略者在掠夺式的开采淮南煤矿期间,一共招募了多少中国劳工服役呢?目前关于这一统计的说法不一,笔者依据招募劳工的不同时段统计如下(见表1):

表1 日本侵略者实际招募劳工总数统计

依据以上史料汇总推断:第一,1938年11月27日,日本侵略者正式恢复对淮南煤矿的开采。根据淮南煤矿恢复阶段的实际开采能力判断,此时日本侵略者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较小,而以1937年的生产规模招募劳工的可能性较大。抗战爆发前淮南煤矿劳工基本维持在15000人左右,所以日本侵略者此时需要招募15000名劳工。第二,淮南煤矿1939年全年累计死亡人数在6000人以上。日本侵略者要想继续维持淮南煤矿的正常生产,必须及时地招募到6000人的劳工作为补充。第三,1941年3月至1944年6月,日本侵略者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共招募劳工70671人。综上所述,1938年11月至1944年6月,日本侵略者至少招募93671名中国劳工。因此我们可以保守地估计,即1938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共招募淮南煤矿劳工总数在10万人以上。

四、日本侵略者招募劳工的区域范围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虽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但对中国的实际控制区域也仅限于沦陷区的大中城市及交通要道上,所以日本侵略者招募中国劳工的实际区域也局限于沦陷区内。除此之外,日本侵略者招募中国劳工的区域范围也受到其它因数的影响与制约。第一,善于利用“关系招募”劳工,即受到矿区包工头原籍的影响。日本侵占淮南煤矿后仍有许多包工头留在矿区为日本侵略者服务,日本侵略者一贯喜欢利用包工头回原籍招募劳工。“在华北劳工协会对工人强化统制之前,方针是利用工人的封建团结防止走散,主要着重于以包工头为中心的招募方法。”[8]148

第二,受到劳工熟练程度的影响,劳工因地域的差异而熟练程度不同。日本侵略者认为华北劳工的熟练程度较高,“原有采煤工人,在事变前以华北特别是山东籍的工人最优秀而且丰富”[8]148。第三,受到日本“华北劳工协会”分配招募劳工区域的影响。当时日本统治下的中国各大矿场都需要劳工,因此“华北劳工协会”对各矿区招募劳工的区域范围作了详细的划分,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本公司除上述地区外,得到许可在山东省西南部(主要是曹州道、兖济道)、淮北地区、苏北地区招募。”[8]148由此可见,日本侵略者招募劳工的区域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进而造成招募劳工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明显。下面以1943年淮南煤矿劳工的地域分布作一简单的分析说明(见表2):

表2 1943年日本侵略者招募淮南煤矿劳工的区域分布

从上面的表2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主要从“华北”的山东、河北、淮北地区,以及“华中”的河南、江苏、淮南地区招募中国劳工到淮南煤矿。其中从“华北”招募劳工数占总比例的53.3%;从“华中”招募劳工数占总比例的47.7%。由此可见华北劳工比例明显高于华中地区,这主要归因于日本侵略者倾向于招募华北熟练劳工。“除坑外杂役工是当地外,与采矿、机械有关的熟练工人大部分来自华北方面。”[8]148如果从省份的地域差异来看,淮南煤矿所在地的安徽省劳工比例最高,约占总比例的一半以上。外省当中以山东省劳工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江苏、河南、河北诸省。

五、日伪时期淮南煤矿劳工死亡总数

日本侵略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开采淮南煤矿资源,用尽了各种手段和方法压榨劳工的生命体,最终致使成千上万的劳工葬身于淮南煤矿之中。日伪统治时期淮南煤矿劳工的死因虽千奇百怪,但最终都归咎于日本侵略者罪恶的“以人换煤”策略。总的来说,导致淮南煤矿劳工死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长时间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劳工体力透支而死。第二,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疾病瘟疫频繁发生。“吃的生虫黑霉面,穿的透风麻袋片,喝的污水拌煤渣,潮湿大土坑上眠”,是当时劳工的真实生活写照[7]307。第三,高风险的生产作业环境,致使井下矿难不断攀升。“下井七分灾,不是早上死,就是晚上埋。”[3]4第四,推行残酷野蛮的镇压政策,致使劳工经常遭到野蛮屠杀。以上四点原因混合交错在一起,导致淮南煤矿劳工死亡人数不断攀升,最终形成了今天淮南大通、九龙岗“万人坑”的悲惨景象。

那么日伪时期淮南煤矿劳工到底死亡多少人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历史问题。笔者经过多方详细查证,得出如下史料记载(见表3)。

表3 日伪时期淮南煤矿劳工死亡人数统计

从时间和死因上分析来看,上述8条史料的重合度不大。因此我们可以把这8条史料的死亡人数做一个累计的相加,最终得出1939年至1943年淮南煤矿劳工死亡人数至少在20093人以上的结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笔者无法对1938年、1944年、1945年淮南煤矿劳工的死亡人数进行统计,故得出淮南煤矿劳工死亡人数为20093人,也是一个极不完整的统计数字。不过1939年至1943年淮南煤矿劳工死亡20093人已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如果按年份计算死亡劳工人数,淮南煤矿劳工每年至少要死亡 4017人,约占当时在矿劳工数的,也就是说淮南煤矿劳工每3人中会死亡1人;如果按天计算死亡劳工人数,淮南煤矿每天死亡人数竟高达11人以上。如果按“人-煤”互换的罪恶行径来计算,日本侵略者每掠夺214吨煤炭至少要造成1名中国劳工惨死(13)。

结语

通过对日本侵略者招募、奴役淮南煤矿劳工整个过程的计量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罪恶本质。如果用公式表达这种罪恶逻辑形式为:“设计产煤量-招募劳工-掠夺煤炭-劳工死亡。”表达公式犹如一条牢牢的无形锁链,把无数的中国劳工捆绑在一起,直至他们全部死亡。锁链的最关键环节,是日本侵略者通过不断的招募中国劳工,以换取尽可能多的煤炭资源,最终致使大批中国劳工葬身于煤矿之中。“四路无门把炭掏,刨煤抬筐压断腰,一身血汗被榨尽,万人坑里把命抛。”正是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真实写照[3]1。日本侵略者利用各种手段招募10万中国劳工用于换取淮南煤炭资源,进而造成2万中国劳工葬身于煤矿之中的悲剧,充分暴露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罪恶性。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利用掠夺的淮南煤炭资源,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掠夺行为,使得中国人民无不处于水生火热之中。这正如时论所云:“八年来为日本采掘去的煤,其使用效果扼死了无数量的中国军民,这些煤开动津浦火车去运兵压平鲁、苏、皖的抗敌军民,这些煤开动日本海军燃料船在长江及沿海去掠杀我军民并运送夺取到手的作战物资。”[9]

注释:

(1)淮南市抗日史料征集小组编:《淮南党史资料》第 2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第5页。

(2)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矿工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6年版,第2页。

(3)李秉刚:《万人坑——千万冤魂在呼唤》, 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3页。

(4)淮南市抗日史料征集小组编:《淮南党史资料》第 2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第14页。

(5)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矿工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6年版,第2页。

(6)淮南市抗日史料征集小组编:《淮南党史资料》 第 2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第13页。

(7)中共淮南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淮南地方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8)中共淮南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淮南地方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9)淮南市抗日史料征集小组编:《淮南党史资料》 第 2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第15页。

(10)政协淮南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淮南报社印刷厂,1984年版,第93页。

(11)淮南市抗日史料征集小组编:《淮南党史资料》 第2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第31页。

(12)淮南市抗日史料征集小组编:《淮南党史资料》 第2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第17页。

(13)“从一九三八年六月至一九四五年九月,日寇从淮南总共掠夺煤炭四百二十九万吨,断毁丢弃的煤炭达一千二百三十万吨之多。”参见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编:《日寇占领下的淮南煤矿》,《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第166页。

参考文献:

[1]黄美真,李占才.日伪对华中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与统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1.

[2]佚名.大东亚各国的建设[N].申报,1944-11-06(2).

[3]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发行局.矿山怒火[M].合肥:安徽省出版发行局,1971.

[4]佚名.淮南煤矿及铁路之调查报告[J].实业月刊,1939(3):120-121.

[5]白家驹.第七次中国矿业纪要·安徽淮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J].地质专报,1945,丙种:715-716.

[6]中共淮南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淮南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7]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8]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淮南煤矿劳务管理概况,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Z].内部资料,皖内部图书95-034号.

[9]康风.淮南煤矿巡礼[N].申报,1946-12-30(9).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uainan Coal Mine Worker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U Kang-lin,TAO Meng,ZHU Zheng-y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Japan invaded China's vast territory.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expand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maintain the fascist rule of occupied areas, the Japanese invaders pushed for sustaining the war by means of war policy. Therefore in robbing China's coal resources, the Japanese invaders formulated the strategy of replacing people with coal, by recruiting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workers in exchange for much-needed military coal resour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strategy, Huainan coal mine always ran in a man-coal chain of “design coal quantity - recruit labors-rob coal-workers death”. The Japanese invaders recruited100,000 Chinese laborers through various means, and 20,000 Chinese laborers died in Huainan coal mine. Thus we can see the predatory, ferocious and vicious nature of Japan’s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Key words: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Huainan coal mine; replace people with coal; recruit workers; econometr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3-0031-05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3.07

*收稿日期:2016-02-21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2015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皖北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吴康林(1989-),男,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陶猛(1992-),男,安徽大学学生;朱正业(1970-),男,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抗日战争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企业所得税会计新旧准则的变化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的Reissner—Nordstrom空间研究文献分析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