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2016-07-15 08:36王爱民
科技视界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技艺

王爱民

【摘 要】“锔盆、锔碗、锔大缸喽” 锔瓷艺人熟悉的吆喝声,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自锔瓷技艺产生,历代留下来布满锔钉的瓷器,浸透着岁月的沧桑,瓷器裂痕排列着一个又一个锔钉,记载着一代又一代锔瓷艺人的辛劳与智慧。从锔瓷的历史、实用、审美等方面,均彰显了尚氏锔艺较高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技艺;锔钉;文化价值

1 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可以从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加以考量

1.1 历史价值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和生产、消费大国,陶瓷对世界文明进程有极大影响。陶瓷的修理和复原技术很早就产生了,尽管没有文献记载源自何时,大致推测应该是自陶器开始制造之际。整体上,修补技术可分为粘合剂粘连法和锔子连缀修补两类,但二者的区别也并不明显。如锔艺中也常常用到勾缝填补的工序,以保证修复的效果。粘合剂粘连修补的方法也有悠久的历史,如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墨娥小录》中就记载了“粘碗盏条”的工艺:“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石灰少杵百数下,忽然化开,如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永不脱开,胜如钉钉者远矣,但不可于水内久浸。”这里似乎是和锔艺相比较而论,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不可于水内久浸”。这种方法在日本被广泛使用,发展成为“烧继”、“呼继”、“金缮”等技术,与其讲究简素静寂的禅宗思想相适应,成为茶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利用锔钉进行连缀修补的技术渊源流长,在中外考古中都有所发现。如日本绳纹时代出土的穿孔绑结的瓷片,公元一、二世纪罗马时代萨米安红陶“X”型铆钉连接的残破片,中国新石器时代江西仙人洞遗址中出土的后钻孔的陶片,以及隋唐时洛阳皇城出土的红陶罐等。这些或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当时陶瓷修复一般是穿孔绑结的,可以看作锔艺的先声。随着时光推移,中国的锔补技术发展得最为成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体系。如锔钉不再穿透器物,只是在表面钻孔以减少破坏,有一套专用的工具、材料和加工方法,以及独到的锔钉装饰和审美意趣等。其技艺何时得以固定完善,尚无定论,但至少在明代时就已普遍流行了。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就在他的《本草纲目第十卷·石部四》中明确提到“(金刚石)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名之钻。”更常为引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的记载:“这种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破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焊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漏。”

锔艺在传统社会不仅是一项修补技术,还是重要的陶瓷成器技术。在2007年,有一件钉了一圈接痕锔钉的明正统青花龙纹大缸在北京以209万元成交。这只巨缸周身有一圈接痕锔钉,对于为什么要钉一圈,市场还是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是曾破损过。但也有的专家解释,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难以制作如此巨大的陶土坯,所以这种巨缸都是烧制成两部分,然后锔接起来的。康熙朝后,随着瓷器技术发展,这种巨缸的锔钉打到了缸内,而明代都是在缸体外。但不管怎么样,至少让市场首次看到“锔瓷”的巨大价值。在日本,直到19世纪中叶以锔钉修补陶瓷的技术才普遍起来,之前只有极为重要的中国古瓷器才有资格用锔钉,且只有中国的工匠才能制作。今天能够看到的由锔钉修补过的贵重古瓷,几乎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如被奉为国宝的“蚂蟥绊”龙泉窑青茶瓯,是南宋育王山佛照禅师赠送给平重盛的物品,一直被当做国宝收藏。到了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此碗被掌权大将军足利义政收藏,因出现裂痕,于是派使者带着碗来中国,恳请大明皇帝依照原样再赐一只。但遍访各窑,已仿不出原件的釉色,只好命工匠将之锔住,又带回日本。此碗今天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尚氏锔艺继承了传统的修补方法,在工具、流程、技艺方面和几百年前没有大的差异,同时有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不仅集中承载了传统的工艺技术,而且在和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勾连中,发展出了根植于现实土壤的深厚文化。如前所述,它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体现了物尽其用、节俭持家的美德,不但使破碎的器物恢复功能,延续人们对物的情感,更通过独具创意的工艺,赋予器物新的生命。围绕它所形成的信仰、习俗和人伦道德观念,是鲜活的历史和生动的资料,对它的调查挖掘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尚氏锔艺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家族传承的方式上。虽然锔艺在中国乡土社会较为普遍,今天我们也能够看到学习传承锔艺文化的热潮,但大部分匠人以及爱好者都是边琢磨边学习,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传统功夫。像尚氏锔艺这样百年以上、谱系清晰、体系完整的家族式传承,则几乎没有。因此具有极高的标本价值,对我们了解手工业的家族传承历史、文化和具体传承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本。这需要我们积极保护,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之在今天回顾匠人精神、提高工业品质、建构诚信商业伦理的“中国制造”升级转型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1.2 实用价值

锔艺的实用价值就是为了使破损的陶瓷复原,恢复原来的使用功能。在民间生活中,陶瓷制成的食具、水具、炊具及各类存储器等,在日常应用中发生磕碰、破裂是常见现象,基于重新发挥盛装功能的需要,锔艺应运而生。除了日用陶瓷,在金属器、玉器、玻璃器上也可应用,但较为稀少。而具有文物价值的重要瓷器,如古瓷器、宫廷瓷器或较为名贵的官窑瓷器,施锔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原样,延续其历史和审美价值。

锔艺不仅恢复了器物,也恢复了其上承载的情感。很多瓷器并不名贵,但因伴随物主多年,或是祖上先辈所遗,或是旧友故朋所赠,具有超越器物本身的意义而备受珍视。尚氏家族在历年的劳作中,遇到的人与器之间的故事不胜枚举。此时锔艺所修复的不仅仅是一件器皿,更是人心,是悠悠岁月中沉淀的一段情怀。

1.3 审美价值

尚氏锔艺所使用的锔钉长度在5mm-10mm之间,宽度在2mm-3cm之间,按长短宽窄不同,分别叫“柳叶锔”和“鲫鱼肚”,用于不同大小的器物。按材质又有铁锔、铜锔、银锔、金锔等。无论何种类型,在保证修复如初、牢固耐用的基础上,还要讲究质感和排列,追求美观浑厚的效果。在和陶瓷自身质感的对比中,闪烁着不同色泽的锔子错落有致,匀而不乱,远看似一排排鸿雁列阵长空,活灵活现,近摸如一件精心雕琢的玉器,温润华美。非但没有残缺之憾,反而更添高古凝重的的气息。和哥窑的开片、太湖石的皱、漏、透一样,锔艺化腐朽为神奇,把不经意间造成的破损定格为可触摸的岁月,于沧桑中见温馨。明清时期就有爱好者收藏锔器,甚至有将黄豆满置于紫砂壶中 ,靠吸水后自身的张力将壶撑破,而专门锔钉加以把玩的。

龟裂破损的陶瓷和完整器的匀称圆润无法相比,但每一件破损器又是独一无二的。裂痕的天然意趣与人工的规整形式并存,锔钉的力道在这里又增添了一份紧张感,在对抗完整外形的同时又维持了均衡,形成了个性强烈的美。在16世纪日本室町时代,随着讲究简素静寂的侘茶兴起,有个性的陶瓷受到茶会的普遍推崇,锔器更成为了鉴赏的焦点。而在今天多元的审美语境中,锔艺的艺术性被广泛吸纳,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焕发着独到的价值。

2 总结

锔艺在今天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全国各地的收藏者、爱好者越来越多,不仅有些年头的锔件,就是锔匠工具都成为了收藏的热点,因为这段历史毕竟在离我们远去。尚氏锔艺以其独到的工艺特色、百年的家族传承和丰厚的生活底蕴,传达出无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需要我们去积极地保护和深入地研究,使它健康完整地传承下去,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朴兵.利玛窦视野中的晚明饮食文化[J].西夏研究,2014(1):67-80.

[责任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