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训练法在普通高校课余游泳训练队的应用研究

2016-07-17 10:03尹柏翔
运动 2016年14期
关键词:间歇课余身体素质

尹柏翔

(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间歇训练法在普通高校课余游泳训练队的应用研究

尹柏翔

(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00)

游泳项目作为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我国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高校课余活动内容逐渐趋向多样化发展,但游泳项目始终是高校学生课余热门项目。就传统高校游泳训练队而言,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的游泳训练,导致训练方法和训练管理工作落后,学生的身体机不能得到良好的锻炼。现代教育逐渐注重学生智力成长外的身体、心理成长状态。因此,将间歇训练法应用于高校游泳训练队,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间歇训练法;普通高校;课余游泳队;实际应用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14.046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连续训练过程中,有一段科学控制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与连续训练相比,可更有效地刺激学生身体的新陈代新,进而延长新陈代谢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且更具趣味性。对于高校游泳训练队而言,应用间歇训练法,可最大化满足学生的训练要求,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1 间歇训练法内容及其应用意义

1.1 间歇训练法具体内容

间歇训练发是一种科学性的体育训练方法,具体是指在实际训练中,在任意2组连续训练中,增添一个控制严格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由练习者心率控制。需注意的是,后一组练习需在练习者尚未恢复时进行。通过间接训练法练习者可控制DIRT(Distance,Interval,Rest and Time)的不同组合,控制运动效果。

间歇性训练与传统连续性训练相比,通过若干组的高中低强度训练,可有效提高运动强度,有利于身体加速新陈代谢、燃烧能量,同时使练习者的心率长时间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频率,可综合提升练习者心肺功能、新陈代谢机能等多种身体功能。

间接性训练法可分为快速间接训练法和慢速间接训练法2类。快速间接训练法是指休息时间与训练时间的比值大于一的训练方式,测中训练学生的持续速度;慢速间歇训练的定义与快速相反,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耐力。

1.2 普通高校应用间歇训练法的应用意义

传统高校课余游泳训练队并不受高校重视,学生训练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普遍实施连续训练的方式,导致训练枯燥、单调,学生参与积极性低,游泳训练效果差,学生的身体训练需求得不到满足。在高校游泳训练队训练中应用间接训练法的实际优势和意义包括以下几点:(1)间接训练法适用于游泳运动,可有效提升学生身体各项机能。游泳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学生喜爱,通过游泳可促进学生身体各项功能的良性发展,且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但只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将这种促进作用最大化。间接训练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强度,并保持学生长时间处于运动兴奋状态,故而适用于高校游泳队训练使用。(2)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适用于间接训练方式。间接训练方式训练强度较大,可有效挖掘学生的身体潜能。高校学生年龄、身体基本素质等条件,与间接性训练的客观要求相符,将其实际应用于游泳训练,可发挥出更好的训练效果。(3)趣味性优势。间歇训练法在训练方式上更为灵活,学生可根据自身身体状态合理调整训练内容,并且趣味性更强,学生可在训练间歇和训练过程中更好地设计训练内容。趣味性训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参加,对于推广游泳项目影响、提升学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间歇训练法对高校课余游泳队学生身体的实际促进作用

2.1 强化学生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功能的简称。心肺功能强弱对于学生的成绩影响巨大。间接训练法可使学生在运动期间始终保持在相对兴奋的状态,这一状态下学生的心肺功能可以得到良好的训练。其具体内容如下:(1)提升学生肺活量。学生在不限制实践状态下,完成一次呼气和吸气过程的气体量,就是学生的肺活量。肺活量越大代表学生的换气周期愈短,即学生在水下的有效运动时间愈长。通过间接训练法可不断加大运动强度,使学生频繁地挑战肺活量极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肺活量可以得到有效提升。(2)优化学生脉搏比。脉搏比即动脉波动率,主要受心脏的舒张及收缩变化影响,而不断变化。脉搏可在人体多处表浅动脉中感受到。间接性训练可将运动强度适中控制在一个较高的强度位置,进而控制学生的心脏搏动在一段时间内适始终处于高位运动状态。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学生的脉搏比控制在130次/min,可保障学生心脏始终处于最大输出状态,通过不断休息和练习,可将这一状态人为地控制、保持下去。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逐渐适应这一状态,并在比赛中降低学生的搏动比,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3)提高学生台阶试验指数。通过台阶试验指数具体数值,可以判断学生心血管系统的实际功能状态。一般来说,台阶试验指数越大,代表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越完善。

2.2 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

间歇训练法还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游泳项目比较考验学生在水中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爆发力,在不同强度的比赛中对这2种能力的要求不同,短距离游泳对学生的爆发力要求较高,中、长距离游泳项目则要求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控自己的身体,以较好地完成比赛。通过间接训练法,学生可在训练间隙,对比之前的动作、换气等技能,并逐渐进行调整,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间歇训练法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作用,除体现在学生各项身体功能指标的增长外,还表现于学生的身体外在。长时间进行游泳运动,有助于学生控制身体形态,减少脂肪堆积,突出肌肉轮廓,并对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间歇训练法在高校游泳训练队中的实际应用措施

3.1 加强间接训练法的宣传力度

间接训练法在高校游泳训练队训练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如果高校直接将其应用于校游泳训练队的日常训练中,注定会因学生对新训练方法缺少理解,导致多种训练问题。因此,在正式对游泳训练队的日常训练方式进行改革前,学校应加强对简接训练法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宣传进一步提升学校领导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表明学校领导对于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支持态度,促进间接训练法尽快落实,实现学生智力、身体以及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向学生普及间接训练法的基本知识,使其了解间接训练法的基本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和教练间的配合默契度,将间接训练法的实际效用最大化。此外,加强间接训练法的宣传,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游泳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游泳训练的认同感。

3.2 优化训练方案

间接训练法与传统游泳教学使用的连续训练法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练应及时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以推动间接训练法的应用发展。间接训练法具有4个关键性因素,即每次训练的距离、任意2次训练之间的休息时间、训练次数及训练使用时间。间接训练法对于学生所有的训练均是围绕以上4点内容开展、进行的。在实际训练中可将这4点内容简单概括为距离、间歇、次数和时间,即DIRT(Distance、Interval、Rest and Time)。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往运动强度等信息,为每一位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该方案可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进行训练控制,但不允许擅自更改训练内容。

3.3 科学安排训练时间

时间是间歇训练法的重要控制指标,也是区分快速间接训练法和慢速间接训练法的基础。学生应结合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和实际训练情况,合理调整训练时间和间隔时间,从而将间接性运动的作用最大化。此外,每次训练的时间也应有严格的控制,既要达到学生要求的训练量,同时不能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害。

例如,某高校游泳训练队对间歇性训练时间,作出以下安排,以供学生参考。在正式运动前,规定学生必须进行5~10min的热身运动,以避免出现身体不适问题;高强度运动,运动强度9~10级,运动时间1min内;中强度运动,运动强度6~7级,运动时间2min;低强度运动,运动强度4级以下,时间5min;运动间歇,时间不定,有学生依据心率变化状态,自主控制。

3.4 提高游泳训练队教学水平

由于传统游泳队训练并不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内容,游泳队教练普遍是校内教师担任,游泳训练硬件设施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从而导致游泳训练质量提升缓慢。为进一步提升间接性训练的应用效果,学校应加大对游泳训练队的投入,组织教练专业培训或聘请专业的游泳教练,完善校内游泳设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校游泳教学硬件实力,促进间接性训练应用的落实,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

3.5 利用间歇训练发激发学生兴趣

间歇性训练在训练形式和内容上更为灵活、自由,教练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组织多种游戏形式,在间接训练间歇,穿插高强度训练动作。一方面,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体育竞技教授学生竞技精神;另一方面,高强度训练动作的加入,可进一步强化训练效果,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 结 语

间接训练法适用于普通高校游泳队日常训练中,具有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各项身体机能指标、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加大宣传、优化训练等措施,促进间接训练法的应用。

[ 1 ]乔蕾颖.间歇训练法在普通高校课余游泳训练队的应用实践[ J ].运动,2015(15).

[ 2 ]金玉珠.间歇训练法在普通高校课余游泳训练队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 3 ]景凤琦.间歇训练法在普通高校课余游泳训练队的应用研究[ J ].科技风,2015(5).

[ 4 ]崔性赫,郭可雷,吴阳,等.论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的不足与完善[ J ].四川体育科学,2015(4).

[ 5 ]孙永平,刘伟光.运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对机体各供能系统能源物质代谢的影响[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6).

G861.1

A

1674-151X(2016)07-085-02

投稿日期:2016-06-17

尹柏翔(1986—),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间歇课余身体素质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