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山入“花园”

2016-07-18 11:31文丨王宗伦
遵义 2016年19期
关键词:燎原桐梓县搬迁户

文丨王宗伦

搬出穷山入“花园”

文丨王宗伦

行走在花园移民新村,新铺的柏油路宽敞明亮,新的邻里,新的和谐,新的幸福,正在花园移民新村,铺开全新的人生道路……

对于居住在“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要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这样有利于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这是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讲话精神。“十三五”以来,桐梓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截至目前,已搬迁的195户,每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所有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搬 迁

“永怀党恩民欢乐,兴业安居村和谐。”在桐梓县燎原镇花园移民新村10幢2单元3楼1号房的房门前,这副对联格外显眼,房主岳光伦,60岁,大河镇天桥村天桥组村民。两口子都有病,长期吃药。他家住在高山坡坡上,广种薄收,生活陷入贫困。祖辈留下来的木板房,又破又烂。“年年培修年年漏,天上落多大,屋头就落多大,盆盆罐罐都接起,睡的地方都打湿了。”因为贫穷,直到2014年,37岁的儿子才与一名残疾女子结婚成家。为了糊口,他们一家五口来到县城打工,租房居住。

“在城头有间自己的房子,做梦都没想到过。”

然而,2016年3月20日,政府干部带他到燎原镇花园新村摇号选房。这里地处桐梓县城西南,紧挨蟠龙大道,周边有新修的幼儿园、思源学校、蟠龙高中,还有燎原镇卫生院、移民超市、健身广场、健身中心及娱乐室,步行街、休闲花园、警务室等,一应俱全,十多栋六楼一底的住宅楼,形成一个高档小区。我一个穷山沟里生活了几辈子的贫苦农民,难道真的只需要摇摇号,每个人口补贴2500元,就可以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了?

“简直是做梦!”岳光伦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然而,在干部引导下,岳光伦选中了一套109平方米的新房,三室两卫两厅两阳台,已经进行了简装,提起扫帚就可以入住。岳光伦拿起钥匙,仍然仿佛在做梦。

搬家那天,岳光伦的亲家给他们送来40英寸液晶电视、沙发、饮水机,大河镇政府给他们送来床及床上用品、厨房用具、餐桌。“这个新家,只有窗帘是自己掏钱买的。”岳光伦笑眯眯地说:“感谢政府呀,我们一家不忘党恩呀!”

像岳光伦这样搬入燎原镇花园移民新村的第一批贫困户195户,分别来自黄莲、大河、官仓、燎原、高桥的贫困山区。

10栋2单元4—1的赵先锦,老家只有38平方米的一间破旧老房,十多年前,他到桐梓官渡河做煤炭生意,也的确红火过很多年。“不怕你笑,那些年,整个官渡河堆的煤都姓赵。”可是,妻子大病十多年,花光三十几万积蓄,还欠下几万元贷款。妻子的病没治好,他又患上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从此陷入绝境。搬进花园移民新村那天,赵先锦感慨万千,你看大唐盛世,杜甫是多么了不起的诗人,他都没有房子住。“共产党对我们这么好,有哪样讲的哟。”

黄莲乡向坪村杉林组81岁的敖体容,“灶门前走起灶背后,黄莲坝都没去过,没想到老了还享几天福,搬进县城来了。”敖体容的儿媳妇,三年前丢下儿女跑了。现在,他们一家搬进花园移民新村,两个孙子已经转学到了思源学校,政府干部又帮她儿子找到了工作。敖体容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媳妇能够知道这一切变化,早点回来,一家人就真正圆满了。

就 业

跟所有搬迁户一样,幸国富一家也曾担心过,搬到光石板上住起,吃什么?喝杯水、吃根葱都要钱。所以,在搬迁之前,他也犹豫不决,怕这样,怕那样。政府干部理解他的生存恐惧。就是为了有碗饭吃,结发妻子连儿女都甩了跑了,那个“穷窝窝”真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啊。政府干部想方设法帮助他寻找脱贫的办法,给他规划人生远景,说,你不搬,行,一辈子窝在穷山沟里,这么可爱的儿女,读不上书,种不上地,将来照样娶不到媳妇,就算娶到媳妇,也可能跑掉,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你在这个山坡坡上贫穷了半辈子,你不可能还要让下一辈还贫穷塞?看着政府干部苦口婆心的样子,幸国富说,“一家四口,搬到桐梓吃什么?”干部拍着胸膛说,“我们帮你找工作!”好像是党和干部逼着他往好地方搬,逼着他过好生活一样,他把心一横,把刚刚收割的粮食、土豆、蔬菜背起,搬到了花园移民新村。109平方米的大房子,窗明几净,宽敞明亮。搬进来那天,县领导还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共筹集资金113万余元,向每户新迁贫困户捐赠一台39英寸电视、一台60升热水器、一张2米长的沙发、一张1米长的茶几以及一张1.5米长的木床。搬迁入住的第二天,政府干部就给他联系进入电解铝厂,成了一名工人。有了稳定收入,幸国富才不再感觉心慌了。

桐梓县燎原镇花园移民新村的步行街一角

黄莲乡大溪河村陈泽美,一家六口搬进来,黄莲乡下螺蟹村伏世学,一家五口搬进来。她们也曾担心这样,担心那样。搬进来的第二天,政府干部就通知她们上班,负责打扫花园新村的环境卫生,每月一两千元,还缴纳了五险一金。“好好干,老了还有退休工资。”

黄莲乡黄莲坝村王家坪的小伙子周成财,在县城一家卡拉OK厅当领班,一直租房居住。搬到花园移民新村后,为了感激政府干部,他有个美好的打算,搬迁户中需要找工作的年轻人,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他们在酒店、卡拉OK等地方就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好帮手。

说实话,“愿意搬、能居住、稳得住、住得下”,这12个字,是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县长冉贤俊给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人员下达的军令状,每一个移民干部都把这12个字,像钉子一样钉在心头。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县长罗欣,更是一天一过问、三天一调度、五天一调研,想方设法让搬迁户就业,一直是她的一块心病。移民局局长付忠强,最担心的是全县的贫困户搬进县城后,如因就业困难而无法正常生活,造成新的贫民窟,他就一辈子背上了良心债。所以,桐梓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县长、镇长工程,县直机关干部开展1对1帮扶,而就业安置则上升为县委书记、乡镇书记工程,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到目前为止,搬迁的195户中,已经自主就业的121人,政府帮助解决就业的74人。

俗话说:“男无女人家不立。”县妇联为搬迁户设身处地地着想,针对花园移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的75名妇女,专门进行“雨露计划”培训,让“持家女”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弘扬新时期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大河镇天桥村天桥组76岁的王守仙,儿子在县城郊区小坝做工,儿子要回家看望母亲,要转几趟车,奔波几十公里,来回一趟不容易。他们搬进花园移民新村后,儿子每天回家陪伴母亲,只需两元钱的公交车费。做工、尽孝,一举两得。家贫出孝子的例子,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家庭中还不少。

扶贫应扶德!所以,移民局徐忠书科长说:“为这样的人服务,再苦再累都值。”他从今年3月份调到生态移民科来,连续两天两夜不睡觉的时候,已经不下十多次,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很多时候像疯了一样加班。“大家都铆足了劲在干,就当做一件大善事。”

政府干部在帮助曾普宇就业时了解到,曾普宇会做包子,干部劝他在移民新村开一家包子铺,帮助他分析市场,帮助他找门面,写合同,办手续,筹资金,搞装修,购餐具,还守着制作广告牌,安灯箱,经过几番努力,“黄莲乡易地搬迁户创业包子铺”终于开张营业。门口一副大红对联:“共产党款款深情,包子铺蒸蒸日上”。写得情深意浓,横批“同步小康”,包含了无数幸福的梦想。打开了思路的曾普宇,创业路上不再畏首畏脚,他说,城头的钱多得很,门路也多得很,关键看你怎么钻,怎么做。他打比方说,开一家黄莲羊肉粉馆,到黄莲去拉羊子来杀,生意肯定好。很多仍然挣扎在高寒贫困地区的等待观望的贫困家庭,看到曾普宇的变化,也看到了搬迁的曙光。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始步入良性轨道。

入 学

“三代不读书,一家都是猪。”曾普宇对文化的渴求,跟很多贫困家庭一样急迫。现在,两个孩子从逸夫小学转学到思源学校,没花一分冤枉钱,老师对他们也特别关心。曾普宇把母亲接到新房来,一家人过得和和睦睦。忙完一天的生意,听着孩子的读书声,看着孩子做作业的背影,两口子满意极了。

幸国富的女儿幸化银,原来在黄莲中学读书,放学回家,要走十几里山路,泥烂水滑,常常背心都是泥巴浆浆,现在转到家门口的思源学校,几分钟就到了。除了上学,幸化银就陪伴奶奶到花园移民新村的广场上散步,在树荫下憩凉,看人们在广场上打篮球,跳健身舞。

赵先锦的两个孩子非常争气。他经常给读大学的儿子说,要多读点论语、孙子兵法等传统书籍,将来考起公务员,要老老实实为老百姓做实事。年届半百的赵先锦仍然喜欢学习,客厅的书桌上,摆着很多书籍和笔墨纸砚,没事的时候,他就练习书法,创作对联,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他把绿纸剪成两寸大小的小方块,每个小方块上书写一个楷书汉字,把小纸片粘贴在红纸上,制成一副精美的艺术型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上联“三严三实三军欢呼三农笑”,下联“一带一路一沐春风一曲歌”。

他说:“三严三实,好处都落到老百姓身上。”他是一名农村党员,手抄党章,非常认真。虽然身患重病,但他不颓废,努力给子女作出求学上进的表率。

黄莲乡团兴村林桥组的黄廷碧,“我是带起眼睛水拖几个孙孙。”现在,孙女考上荣兴高中,要是以前,进城读书的费用不得了,只有放弃,现在搬进花园移民新村,读书就方便了。老人感到很满足。

扶贫必扶智!

在移民局实习的大学生王婷说,一次下乡访贫问苦,问一个小孩,小朋友,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吃低保!”王婷的心头紧紧地吃了一惊,扶贫除了扶智,还需要扶志。她分析说,搬到花园移民新村来,就算父辈、祖辈没有多大的改变和发展,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视野开阔,生存能力更强,他们能够自力更生,也就解决了代际贫困的根本问题。“拔穷根,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没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干不好这项惠及民生的伟大工程。”

就 医

“家中有病人,犹如消钱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搬迁户中的绝大多数现状。桐梓县切实为搬迁户就医考虑,整合燎原卫生院,加大投入,增加设备,增开中医等门诊,方便搬迁户中的患者检查治疗。

燎原镇罗桥村65岁的谢明忠,高位截瘫,遵义、重庆等地都治疗过,准备放弃了,现在到燎原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医生采取放血疗法,效果明显。“以前感觉四肢麻木,现在缓解得多了。”

燎原镇山城村76岁的王光州,1992年患腰椎疾病,做不得重活,拖到现在,连走路都困难。到燎原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才一周时间,就能把腰打直了,能够独立行走,不用拄拐杖,也不用人扶。

燎原镇卫生院院长陈敬说:“对搬迁户中的贫困群众,毕竟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寒贫困山区,进城治疗的机会少,很多方面都需要多给予一些温暖和照顾。”2016年7月15日,桐梓县燎原镇卫生院免费为花园移民新村村民体检,为大家发放健康“红包”。活动当天义诊200多人次,开展宣传咨询服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500余份。

陈敬指着中医室介绍:“就是考虑到搬迁户中的长期病号、腿脚疾病、腰椎疾病,甚至瘫痪病人多,所以举全所之力,增开中医室,特别是针炙、推拿、按摩等康复治疗项目,正在逐步加强。”

融 合

来自全县各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由于长期生活在偏僻地方,与外界沟通交流少,性格孤僻者多,为了增强他们搬迁入住后与邻里的沟通融合,政府结合实际建设了市民休闲广场、健身广场,开办爱心商店、移民超市。设立了花园社区服务站,配有棋牌室、舞蹈室、音乐室、健身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社区医院。移民在该服务站可以健身、休闲、娱乐、就医、学习,甚至还可缴纳水电费,享受“一站式”服务,并组织移民进行美容美发、烹饪、水电工、机械操作等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为了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打造“智慧社区”,在社区服务站里引进了智慧社区大数据服务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信息、大数据和卫星地理信息遥感技术、移动互联等,将花园移民新村内的人、地、物、事、情、组织和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统筹社区各类资源信息,构建覆盖全社区服务、管理、扶贫、发展的综合可视化信息服务管理,实现对社区服务、管理、扶贫、发展的动态化、常态化、数字化、科学化,使移民享受高效、便捷、高水平的服务管理,全面提升移民幸福感和安全感。

据付忠强介绍,桐梓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73万人口散居在24个乡镇的236个村3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受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的限制,部分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根本无法摆脱贫困,“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这成了全县干部心头最大的疼痛。桐梓县先后投入资金9.77亿元,统规统建住房36.88万平方米,同时完善水、电、路、气、网络全覆盖,实现安置4118户16285人,其中贫困人口3360户13231人,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行走在花园移民新村,新铺的柏油路宽敞明亮,新的邻里,新的和谐,新的幸福,正在花园移民新村,铺开全新的人生道路……

猜你喜欢
燎原桐梓县搬迁户
火凤燎原——一图看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星火可以燎原——记中共直南党组织创始人王子清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桐梓县关工委开展“尽责优教”大讲堂培训
桐梓县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成语巧连线
桐梓县离退老干部为县教育事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