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 小别离真能带来大欢喜?

2016-07-18 11:31丨李
遵义 2016年19期
关键词:低龄家长孩子

■丨李 碧

低龄留学 小别离真能带来大欢喜?

■丨李 碧

低龄留学不意味着无法成才,但不能无视伴随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低龄留学,学会自理和自立是应有之义。如果孩子的独立性得到培养,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成才之路都会走得更顺畅。

改编自鲁引弓同名小说的《小别离》最近火爆荧屏,电视聚焦的是留学低龄化,三个孩子、三个家庭、三个阶层,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要不要在初中的时候就让孩子出国留学,避开“一分淘汰一操场人”的中考?这些极富代入感和启发性的故事,引发了各界对教育问题的热议。

留学低龄化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中国有52.3万人出国留学,比十年前增长了290%。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率,这种趋势在2013年被打断后又迅速恢复。过去30年中,全球国际学生平均增长率为5.4%。中国留学生的平均增长率为17.5%。2016上半年,海外留学数据持续大幅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度逐步加深,出国留学依然是家长为孩子选择深造的途径。近日,一则名为《2016中国学生国际流动性趋势报告》出炉,其中一些数据引人关注。我国留学生群体中,直接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从2012年的17%上升到2015年的27%。

留学低龄化,留学人群从本科和研究生为主转为高中生逐步成为主流。超过30%的高净值的人士认为孩子应该在高中阶段出国读书,大学排到第二占比23.14%,初中占到了13.76%。这说明在高净值人群中,低龄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另一组数据显示,在全球低龄留学的学生中,美国的中国学生占到32.3%,澳大利亚占48.9%。新通留学陕西分公司总经理樊瑞岗说,有数据显示,在一些美国私立寄宿学校的国际学生中,大约40%是中国学生。

说《小别离》是一部戳中现实的电视剧一点都不过分,低龄化留学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据西安科大高新国际中学部校长助理胡老师表示:“从2004年开始,留学就呈现低龄化趋势,高中毕业出国念大学的人数增多。从2012年到2016年,出国读高中的人开始增多,现在小学上完就送孩子出国读初中的也有。”

不管是通过留学中介抑或直通车,还是以国际学校为跳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送幼小的孩子独自出国,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规划,也是一项巨大的风险投资。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甚至中产家庭,依旧宁愿花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送孩子走出国门接受国外的教育。个中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甚至对中国的大学失去了信心。

百万考生弃考留学

2015年,百万考生弃考。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中,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每年正以一个迅猛的速度增加,弃考留学蔚然成潮。

七月,正是千万中国考生和他们的家庭被大学录取的时节。

超过百万高中毕业生成为“弃考一族”,无意去挤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更无须去赶“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悲哀远景。

6月中旬,高考成绩公布后,坊间对广州没出高考状元另类解释为,“状元出国了”。同时,人们也不时听闻重庆等地个别学校,整班几十名学生同时出国上大学的消息。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的公办重点高中,放弃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在增加。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发布的留学调查报告显示:出国留学生当中,15岁到18岁占了近三成。

中国的人文传统奉行由“家”而“国”而“天下”,留学却剪出三者之间的一条捷径,有人通过它绕道高考,直插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背后;有人欲通过它跨越中西隔膜,挤身具有全球化品格的世界公民。

其实,中国第一批清朝留学生就可称是低龄留学。自1872年起的三年间,经容闳提议,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清廷批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多在10至16岁之间。这些娃娃们肩担洋务派“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的期许,在当时的舆论看来却更像是一桩赴蛮夷之邦的苦差。

斗转星移,如今的出国留学已是人人欲得之的香饽饽,从公派转为个人行为,更有父母不惜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接受世界名校的教育。

新东方教育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赴英美加澳读本科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占到了所有出国留学人员的五成。而自几年前美国高中教育对中国学生开放始,低龄学生出国留学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综合上海、北京、广东三地多家留学中介的数据,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二成多。

铁了心要出国读本科的高二学生寇睿琦,已经寻觅一所美国高中的交换生机会多时。去年夏天参加“哈佛模联大会”巡游美国高校的记忆,还停留在她的鼻腔里:“你在校园,闭上眼睛嗅一嗅那里的味道,太不一样了。”

低龄留学不意味着无法成才,但不能无视伴随的风险。

七月,校园操场上的野草还在兀自疯长,下一拨孩子接替前脚刚走的学长,也将迈入“毕业班”的行列。

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正焦灼地等待录取通知书,而高二学生则要为“文科还是理科”的选择挣扎。

上海四大名校之一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的十一个班级,在这个暑假过后,将被分成两个预录取班和九个平行班,再以高考加试科目的不同,划分为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班级。

从那一刻起,同学们就将与大学的专业录取、未来的职业取向、乃至人生规划对号入座。也正是在这个时段,“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复旦附中教务处的徐老师说。

寇睿琦还在寝室里和同学们复盘这次期末考试,每当大家的答案相合,她都会大口喘息,作如释重负状。“睿琦,你还有什么好紧张的?”

虽然作为分班依据的此次考试结果,无以影响到她的高考起点,但这个女孩暗自较劲着“平均绩点”。申请高三赴美国高中交流学习,意味着由每一次平时考试牵动的平均绩点上下,都会关系到国外录取考官对她的评价。

寇睿琪的书架已经打包净尽,案头唯留一本被称为“红宝书”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词汇。在同一栋寝室楼里,有几张宿位已腾出了近一周。寇睿琦的几位同学干脆选择了休学,踏上各自的出国求学之路。陈之问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投考方向是英国牛津大学。

据陈的班主任胡小群介绍:今年他班上45位学生中,已有4位先后休学,选择放弃高考,转而准备留学国外。而这一比例在年级中约占20%,“很自然,人往高处走,我们的尖子生都以美国长春藤高校为目标”。

《小别离》的原著作者鲁引弓谈到为什么送孩子出国时说:“为什么留学?道理很简单,因为对孩子而言这叫‘进退皆有路’。你特别能干、特别聪明,那么学成归来后,子承父业,在激越的中国热土‘大干快上’。你特别老实、特别淳朴,那么你就努力留在国外,因为福利更健全,你活得健康又快乐。我们杂志社的领导在十几年前就说‘中国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国家’,而留学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对这种竞争的告别……归根结底是向这种在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告别。”

争议伴随着焦虑

伴随着青少年出国热潮而来的,是各方的讨论争议与家长的纠结焦虑。

《小别离》剧照

来自昆明某重点中学的小余今年17岁,她很踌躇。目前在读高二的她,离人生第一大考高考还有一年多时间,但她已不时感受到了学业上的压抑,以及难以调适的紧张氛围。“学校的作业布置太多,经常忙到深夜一两点;重点学校要分重点班,重点班的学生必须要考上重本线;天天有测试,次次有排名……”小余很无奈,“我是真的累了……”

小余一心逃离国内的教育,于是想到了出国留学。在对比了众多留学目的国后,小余和爸爸妈妈决定留学新加坡。“像我这样的高二学生,到新加坡可以先读半年的语言课程,然后申请当地的私立大学。由于新加坡私立大学的学制一般都是3年左右的时间,3年学习顺利毕业后,我就获得学士学位了。与国内教育相比,我换来另一种学习方式,并用更少的时间考取到本科文凭,这样的留学计划爸妈都同意。”谈到未来的求学规划,小余脸上露出了笑意。

“低龄留学”虽然已经成为了趋势,但有不同教养方式的家长和教育理念的专家,还是各有看法。在走访了昆明市多家留学机构后,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有留学打算的家庭,均表示“出国念书应尽早”。“现在有经济实力了,供孩子多读几年书没问题。小孩子接受能力强,早点出国还能尽快通过语言关。我认为孩子上初中了就能出国。”前来咨询留学的杨女士表示。而孩子中考在即的付先生也说:“儿子学习不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强,要是将来上技校,不如早点让他到国外闯闯。边学习边打工,对人生也是个不错的锻炼。”

当然,也有相反的现象出现。

经济条件一般的李先生,前两年送正念高一年级的儿子到英国留学,结果儿子的表现很令他失望,为了防止儿子在国外进一步“堕落”,最近张先生不得已亲自把儿子接回国内。省吃俭用,花了70余万元人民币满怀希望地送子留学,结果培养出一个“留学垃圾”。“虽然费用颇高,但只要咬紧牙关,还是可以办到的。”但是,李先生疏忽了一件事:儿子自制力非常差,出国时才15岁,这成为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语言也成为他与周围环境交流不可逾越的障碍。

像李先生这种拔苗助长之痛,其实也是“低龄留学”热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一大“祸事”。当人们对中小学生留学利多还是弊多莫衷一是之时,相当多的家长是因为盲目跟风和攀比夸耀,而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门。

针对这样的情况,几位教育界专家表示,并不是所有有经济基础、学习成绩好的初高中生都适应出国读书,“如果性格孤僻,或者在家已经很娇惯,还是会存在大问题。“一般低龄学生申请出国,首先考的不是学习成绩,更要看学生是否人格健全,或有更多的生活和交际能力。出国留学让学子们开拓了视野,但如果未做好留学前的心理准备,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他们表示,譬如一些心智不健全、性格内向自闭的学生,往往最终变成“被留学”群体,不但没有学习到高校的精髓,还容易半途而废。“根据多年的经验,孩子高中毕业后再出国比较适宜。那时,不但孩子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而且容易融入西方的主流社会,同时还可以较好地保留母语和传统文化等。”

“孩子成绩一般,不如先送出去,希望她镀一层金回来有个好前途。”去年,家在北京马俊把十二岁的女儿送去澳大利亚读书。如今这样做的家庭不在少数,“小区里7户人家的孩子都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出去了,甚至有小学还没上完就送出去的”。

与马俊不同,一些家长对低龄留学的态度始终是“坚决反对”。“经常看到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出事故,孩子这么小就出国,着实不放心。”初二学生家长陈天斌说,“青少年的心智远未成熟,异国他乡的孤独感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如果要送孩子出国,也应该等成年后再送出去读大学。”

除了各方的不同意见,不断袭来的焦虑也在困扰着家长。通过采访,记者发现“三大焦虑”让不少家长十分纠结:首先,国外学校是否一定比国内的强,如何选择学校与专业;其次,孩子年龄小,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再次,高额的费用也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低龄留学正越来越热。”南京某留学机构负责人钱一说,2015年该机构处理的赴英就读本科以下课程的学生申请有明显增长,增幅达27.5%;申请赴加拿大读中学的学生数量也增加了53%。“不少孩子直接在外国读完中学课程,再申请那里的大学。”

“低龄留学可以作为一种个性化的选择,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邱建新表示,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出国门是“随大流”式的跟风。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在异国他乡,人身安全、人际关系、心理发展等问题都需要家长提前考虑到,孩子是否该在中小学阶段出国留学,家长应理性对待,切不可盲目跟风。“与孩子充分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才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比低龄留学,邱建新更支持学生出国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在国内完成高中学业,心智和价值观都相对成熟,这个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国留学交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眼下的小留学生出国,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苦衷和特异情况:有的家长屈服于孩子的软磨硬泡把孩子送出国;有些则是强迫孩子留学;有的把孩子留学当成曲线移民的第一步;有的看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没有前途而把他们送出去;而现在,在国内成绩优秀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的开始走出国门,先国外念高中,以便为顺利进入优秀的大学争取到优势。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存在偏科现象的孩子,在国内并不是显得出类拔萃,但是,在国外的比较注重个性的教育体制下,有可能会让这部分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留守家长的爱与痛

如果问:“你想你的孩子有出息吗?”你可能想都不想就回答:“当然!”如果接着问:“那么,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你会送小孩出国留学吗?”你可能会思考一下,然后回答:“会。”如果再问:“小孩出国,就意味着你要跟他(她)分开好长一段时间,你很可能要经历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孤独的空巢生活,你还愿意送他出去吗?”这时,你可能会犹豫了。出和不出,这确实是个问题。

因为孩子留学,中国也多了许多的留守父母,他们成为了空巢人。其中一个是妻儿去了美国,中年人老顾过了十年孤独的生活,回想过去,悔不当初。另一个是讲80岁的刘伯虽然两个儿子在国外事业有成,但一家人已经整整分离了20年,“平时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

看了这两个故事,让很多父母不胜唏嘘: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如果因为留学就这么一去不回,那么小孩不相当于白养了吗?所以,有人就笑称:“我宁愿我的儿子没出息,长大了啃老,那么他就能一直留在我身边。”

话虽如此,但中国的父母,哪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的啊?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早教班、兴趣班、奥数班,学区房也不会卖得这么贵。但说到把小孩送出国,那的确不单是关系到小孩的前途,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父母可能因此难以享受到天伦之乐,而小孩也可能难以近距离地感受亲情这种人类最无私的情感。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古人把在家照顾父母,作为一大孝道。现代社会很多人的观念改变了。子女长大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机会在哪里,人就去哪里,不需顾及父母是否在身旁。然而,亲情乃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最不可复制的情感,正如黄霑填词的那首《亲情》所唱道:“俗世幸有这种爱,流露人类至善,能在这哀乐人生,令我心内暖。”

由此说到,如果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先要了解孩子的感受,为了将来的前途,他是否愿意远离亲人。如果根据他的性格、他的学习情况,权衡之后还是要出去,那我觉得,一定要告诉他,他的根在中国,他的父母在中国。如果他以后不回来,也请尽量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上互相适应互相照顾,因为骨肉相连,亲情无价。

年幼出国,如何适应国外生活和文化是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有条件的把孩子送往海外,条件不够成熟的也想办法送出去。但不管读中学适应当地文化和环境,还是读大学进行专业学习,都要考虑孩子本身的情况和能力,比如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交际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如果片面地追求出国留学可能带来的益处,而忽视孩子自身的成长,结果会适得其反。

低龄留学不意味着无法成才,但不能无视伴随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低龄留学,学会自理和自立是应有之义。如果孩子的独立性得到培养,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成才之路都会走得更顺畅。

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可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量仍是知识灌输教育,注重记忆,追求高分;而欧美国家则是启发式教育,注重理解与开阔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中小学生留学热不应该仅仅只看作是家长一种教育投资的转移,从中应该更多地对我们的教育作些反思,如何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经过亲身比较后还能选择中国的学校,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但是我们必须设法解决。

黄仁宇在他的名著《大历史不会萎缩》中所提到的,人们看问题的看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现在送小孩出去,觉得那是很光彩的事,但十年孤独,天伦尽散,那时或会觉得得不偿失,悔不当初;然而,如果再过十年,孩子事业大有所成,或接你出去以尽孝道,或回国大干一场,你可能又会庆幸当年送他去留学。所以,送小孩出国,你可能会后悔;不送,你可能有遗憾。生活很难完美,人生有得就有失。关键看你看重什么。

猜你喜欢
低龄家长孩子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