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文件“白话版”更接地气

2016-07-18 11:31文丨李英锋
遵义 2016年19期
关键词:红头文件技术活白话文

文丨李英锋

红头文件“白话版”更接地气

文丨李英锋

李英锋,公务员。习时评八九年,日拱一卒,稿件散见各报各网。

“红头文件白话版”,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技术活”,根本上还是个工作作风问题。“红头文件”高而冷,说明发布文件相关部门的官员与老百姓有一定距离,前者给人以“板着面孔”的感觉。针对“高冷”的红头文件推出白话版,就等于给红头文件配了一份使用说明书,或者说等于给民众配了翻译。白话版简洁透彻,通俗易懂,更贴近实际,更接地气,也更合民众的口味,更受民众的欢迎。

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往往让老百姓觉得“太高冷”,不接地气,也弄不清和自己有哪些具体联系。对于这样的情况,河南省出台了《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要求省级行政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上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文、白之争留下不少佳话。胡适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学生,萌生抵触情绪,诘问白话文是否比古文精简。胡适便举自己回电婉拒政府一职为例,要求学生用文言文编写回复。学生写下:“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十二字。胡适则用白话文回电,仅“干不了,谢谢!”五字。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通俗直白浅显的语言更容易让受众理解接受,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笔者以为,河南省推出红头文件的“白话版”与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效用颇有几分相似。

有些红头文件官腔很重,套话不少,内容冗长,民众往往难以抓住重点,难得核心要领;有些红头文件包含很多专业化术语或数字,内容晦涩、枯燥,让人难以理解;有很多红头文件都涉及民众的切身利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民众非常关注,但由于民众的文化水平和领会能力参差不齐,民众掌握的信息有限,而一些红头文件又过于严肃、刻板,表述的不够通俗清楚具体,地气不足,不少民众对红头文件难以一目了然,难以准确把握文件与自身利益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很好的红头文件新品格。我们的红头文件,就应该结合社会热点,群众关注点,用群众的语言,生动的把政策具体内容讲透彻。针对“高冷”的红头文件推出白话版,就等于给红头文件配了一份使用说明书,或者说等于给民众配了翻译。白话版简洁透彻,通俗易懂,更贴近实际,更接地气,也更合民众的口味,更受民众的欢迎。民众读了听了白话版的红头文件,能够很容易地判断政策的走势,明晰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力义务,明晰自己的权利义务,这种“读懂听懂”有助于民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红头文件的执行进行监督,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有助于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红头文件白话版也是政府的好助手。在很多时候,民众不仅是红头文件的受益者,也是红头文件的落实者。如果民众能够轻松地读懂听懂红头文件的白话版,就能增强配合意识、执行意识,就能提升红头文件的落实效率,减轻政府部门的工作负担,收到更好的落实效果。

“红头文件白话版”,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技术活”,根本上还是个工作作风问题。“红头文件”高而冷,说明发布文件相关部门的官员与老百姓有一定距离,前者给人以“板着面孔”的感觉;“红头文件白话版”,等于是相关部门官员跟老百姓在“促膝谈心”,在“拉家常”,在说“大白话”,表现的是“鱼水深情”,也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在这方面,其它地方应该向河南省政府学习。给红头文件配白话版体现出政府的诚意,体现出政府对民众的尊重,符合民众的期待,也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要求。

猜你喜欢
红头文件技术活白话文
媒体是个技术活,也是良心活
婚姻中,陪伴也是个技术活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夫妻斗气是个技术活
“红头文件”配“白话版”是亲民之举
摆脱“红头文件”治理依赖是关键
[ 惊天绑架团] 绑票是个技术活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红头文件咋成了推销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