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6-07-18 09:21魏俊俊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

魏俊俊

(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 内一科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分析

魏俊俊

(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 内一科河南 平顶山467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并发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观察组)42例,非心源性休克组(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探讨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左心室内径、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既往吸烟史及糖尿病史、A型与B型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史、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常并发心源性休克,病死率高达82%~90%[1]。研究发现,此类高危患者及时接受急诊冠脉血运重建,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2]。本研究将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心源性休克组(观察组)、非心源性休克组(对照组),并将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确诊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并发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观察组)42例,非心源性休克组(对照组)64例。

1.2方法将两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对比,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左心室内径、既往病史(吸烟、糖尿病)、心肌酶、梗死部位(右室、下壁、前壁、侧壁)、病变类型(A、B、C)、病变种类(单支、多支)、病变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合并疾病类型(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律失常)等。

2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左心室内径、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既往吸烟史及糖尿病史、A与B型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前壁梗死、右室及下壁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及室性心律失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比较

续表1

指标观察组(n=42)对照组(n=64)合并疾病类型 房颤25(59.5)a9(14.1) 房室传导阻滞26(61.9)a8(12.5) 室性心律失常33(78.6)a10(15.6) 窦性心动过缓32(76.2)a11(17.2)临床指标 心率/(次/min)120.8±11.3a72.7±11.8 心肌酶/(U/L)195.6±14.8a121.2±13.9 肌钙蛋白/(μg/L)55.7±7.1a31.2±5.9 左心室内径/mm65.5±10.6a51.9±7.6 左心室射血分数34.6±4.4a41.6±6.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发并发症之一,通常是指由于患者心脏功能逐渐衰弱,造成心输出量明显降低并引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综合征。大量研究证明,心力衰竭、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均可诱发心源性休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3-4]。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给予可能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肌再灌注或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可有效预防心源性休克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一种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其有助于增强舒张期动脉压,提高心脏向前射血及冠状动脉血流灌注,降低心肌氧耗。然而患者一旦出现心源性休克的临床体征及症状时,IABP的治疗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及时分析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左心室内径、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既往吸烟史及糖尿病史、A型与B型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上述诸多因素均可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

综上,心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史、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等均可引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及时评估上述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心源性休克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晓峰,李风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和死亡原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2):107-108.

[2]刘保夫.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2):120-121.

[3]孙王乐贤,刘会玲,张娜,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解剖性室壁瘤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1):51-55.

[4]柳双桂,熊菊,方汉刚,等.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内科,2015,10(5): 665-666,726.

【中图分类号】R 542.2+2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6.048

(收稿日期:2015-11-15)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
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