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2016-07-18 09:21李岩磊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可行性安全性

李岩磊

(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 外三科 河南 商丘 476100)



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李岩磊

(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 外三科河南 商丘476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脾脏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常规丝线打结止血,观察组术中给予人工合成可吸收止血结扎夹止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引流量和术中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二次手术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完全可行,可明显降低术中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避免二次手术发生,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脾脏切除术;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可行性;安全性

由于交通事故以及击打伤等导致的脾脏破裂通常需要采取脾脏切除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较大,因此需要采用有效措施止血,保证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1]。本次研究对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脾脏切除术患者给予可吸收止血结扎夹止血,现将结果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脾脏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42~65岁,平均(52.8±6.4)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43~66岁,平均(53.1±6.6)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给予常规丝线打结止血。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在术中完全游离脾脏动静脉和较大分支的血管后,置入已经安装好弹匣的夹钳,然后调整夹口使之对准血管后扣动扳机,如果感觉到阻力瞬间消失表示完成施夹程序。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情况;同时统计两组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2结果

2.1手术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引流量和术中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二次手术和并发症观察组二次手术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二次手术和并发症情况比较[n(%)]

3讨论

脾脏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方式,在术中因为会涉及到较大动脉,因此需采用有效血管封闭措施以达到止血目的[2]。闭合血管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性闭合、热力性闭合以及化学性闭合,后两种闭合方式主要通过高频电凝和血管收缩剂完成,然而脾脏切除术涉及到较大动脉,因此采用机械性封闭血管更具安全性[3]。金属夹止血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且适用于张力较大或无法进行缝合的动脉血管,但是其紧密性不佳,有滑脱的可能[4]。而人工合成可吸收止血夹能够有效避免上述缺点,有效止血[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等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为可吸收止血夹具有双夹机构,且本身为可吸收材料,会出现水化膨胀,夹口会进一步缩小,从而使夹闭更为牢固。观察组二次手术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主要为可吸收止血夹的止血效果好,且夹闭、消毒清洗方便,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此外,其本身具有很好的绝缘性,因此不会影响到手术电凝器械的使用,保证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完全可行,可明显降低术中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避免二次手术发生,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严伟,邓春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仅放置1枚可吸收夹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146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7):2643-2644.

[2]韩家伟.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急诊手术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96-97.

[3]徐彬,周宁明,曹伟田,等.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脾外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69-71.

[4]刘洋,纪文斌,王宏光,等.机器人腹腔镜保脾胰体尾良性肿瘤切除手术七例临床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19(1):41-44.

[5]石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5,21(18):157-158.

【中图分类号】R 657.6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6.052

(收稿日期:2015-10-11)

猜你喜欢
可行性安全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既有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性的思考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