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错那县吉松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16-07-18 01:40余江胡为正杜昌法周荣球
华北地质 2016年1期
关键词:长玢岩铅锌矿矿体

余江,胡为正,杜昌法,周荣球

(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201;2.西藏东辉矿业有限公司,拉萨850000)



西藏错那县吉松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余江1,胡为正1,杜昌法1,周荣球2

(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201;2.西藏东辉矿业有限公司,拉萨850000)

摘要:吉松铅锌矿床位于为喜马拉雅板片拉轨岗日陆隆壳片成矿带内的康马-隆子铜铅锌银成矿带。通过对西藏错那县吉松铅锌矿床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制和找矿方向的研究,笔者认为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经地表槽探揭露,深部钻探工程控制,发现铅锌矿体呈似层状,矿石品位和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小,北东向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强蚀变中基性岩脉与炭质板岩的外接触带上,特别是硅化和绿帘石化等蚀变带是矿体有利的富集部位,围岩蚀变强弱与矿化有着密切关系,初步认为矿床为硅化破碎带中低温热液交代型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吉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西藏

资助项目:“西藏山南错那县吉松铅锌矿普查(5400000720122、T54520090202024192)”。

吉松矿床位于西藏错那县北东方向,约25km处(图1),为江孜-康玛-隆子金锑(铅)多金属成矿带[1]近年新发现的铅锌矿床。矿区以往地质工作有西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展了1/20万隆子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并圈定了“HS-63①杜光伟,孙洪波,赵咸民,等.1/20万隆子幅水系沉积物测量说明书.西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2014.乙综合异常和云南省地质调查院进行了1/25万错那县幅、济罗幅遥感地质解译②候世云,苏学军,黄建国,等. 1/25万错那县幅、济罗幅遥感解译地质报告.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14.。受西藏东辉矿业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在吉松铅锌矿探矿权范围内进行铅锌矿调查评价,对该矿区开展了1/1万地表填图、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1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地表槽探及深部钻探工程揭露发现了若干个铅锌多金属矿体,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以期为区域找矿突破提供帮助。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归属于喜马拉雅板片,喜马拉雅地层区之拉轨岗日地层分区[2]高喜马拉雅基底逆推带。主要出露地层有三叠系、白垩系、侏罗系中上统、新近系和第四系。区域内中酸性岩浆活动时代主要集中于古近纪,其中以古新世最为强烈,岩石类型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多呈规模不大的岩墙、岩脉和岩瘤产出。区域火山活动较弱,仅在侏罗系中上统地层中见有火山岩夹层。侏罗系中上统是以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为主的滨-浅海环境沉积,上部见有一层淡青灰色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底图据西藏锑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Fig.1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VII-5-6-1.拉萨弧背盆地;VII-5-6-2.叶巴残留弧;VII-5-6-3.桑日前缘弧;VII-6-1-1.蛇绿混杂岩带;VII-6-3.朗杰学增生楔;VII-7.拉轨岗日地层分区;VII-7-1.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VII-7-3.高喜马拉雅基底逆推带;VII-7-4.低喜马拉雅陆缘褶冲带

区域断裂构造发育,构造线总体呈北西西走向,往东渐变为北东走向,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北西西向构造片理化带,韧脆性变形带及小规模北东、北西、南北向等次级断裂。断裂构造控制了岩浆岩及金属矿产的形成与分布[3-5]。拉康-错那-加玉断裂带为拉轨岗日陆隆壳片中部断裂[6-7],该断裂带从矿区南部通过,总体呈北西西向-北东向展布于拉康、错那、加玉一线,其表现为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韧-脆性、脆性断层和褶冲带。在拉康-错那一带,顺断层发育有沟谷,断裂切割了三叠系上统涅如群(T3nr)、白垩系,并控制了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断裂带内分布有花岗岩、闪长玢岩。断裂带以韧性、韧-脆性变形为主,岩石具糜棱岩化、片理化等塑性变形。断裂带具多期次活动特点,生成于燕山晚期产生的由南往北的挤压形成逆冲推覆作用;喜马拉雅期进一步强烈活动,表现为右行走滑和差异升降的斜滑断层,对中酸性岩脉侵入与火山喷发、吉松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2 矿区地质特征

根据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西藏东辉矿业有限公司合同中的任务要求,5年来,在其45 km2探矿权区内,选取成矿地质条件好的区段,进行了1/1万地质测量23 km2、1/2千地质剖面测量5.65 km、施工槽探3 945 m3、硐探279.20 m、钻探575.25 m、采集各类样品2 542件,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了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并对区内的铅锌矿资源量进行了估算。

2.1地层

矿区内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上三叠统涅如群(T3nr),少量的第四系冲洪积物和坡洪积物(图2)。

上三叠统涅如群(T3nr),占矿区面积的90%,为一套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岩层,倾角30~80°不等,岩性为一套板岩(占矿区岩层的65%左右)及千枚岩(约占矿区岩层的30%左右),局部夹少量灰岩、含钙质粉砂岩,岩性为区域变质的千枚岩及板岩,接触变质片岩和动力变质的糜棱岩、角砾岩。

区内第四系不发育,占矿区面积的8%,带状分布于矿区北东部、南部和山涧沟谷地带,其表面植被发育,腐植土层较厚。成因类型有坡洪积物、残坡积物两种;物质成份为松散堆积的砾石、砂砾石、粉砂及少量粘土组成。

2.2构造

构造较复杂,有断裂构造、侵入接触带构造,表现形式有层间滑动面、节理裂隙面及侵入接触面等。

2.2.1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北北东向两组,局部见南北向组、北东东向-南西西向组。北东向断裂构成了矿区主要容矿构造,层间破碎带及岩脉接触带构造则是矿区内的另一重要的赋矿构造,该断裂主要为韧脆性断裂,可分为两期,早期断裂为北东向,晚期断裂走向南北向和北东东-南西西向。

图2 吉松铅锌矿地质简图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Yoshimatsu lead-zinc deposit1.第四系坡洪积层;2.上三叠统涅如群;3.闪长玢岩;4.辉长辉绿(玢)岩;5.辉绿(玢)岩;6.石英脉;7.铅锌矿体及编号;8.构造破碎带;9.实测性质不明断层及产状;10.勘探线剖面及编号;11.槽探及编号;12.钻孔及编号;13.平硐及编号

(1)北北东向断裂构造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有F3、F4、F5、F6、F7等5条,断层面多倾向南东,产状100~130°∠50~55°,部分倾向北西,产状为340°∠35°,多表现为早期逆冲性晚期张性正断层,切割了早期北东向F1、F2断层,该组断裂明显晚于北东向断层。该组断裂亦为矿区的主要控制岩石控矿体断裂,表现出多期次活动的特点。

(2)北东向断裂构造

北东向断裂构造有F1、F2等2条,规模较大,延长1~3 km不等,出露宽度0.5~20 m不等,属逆断层,表现出多期次活动的特点。该组断裂控制了基性岩脉的侵入活动,同时又是主要的控制矿床构造,主要铅锌矿体大部分在其中。主要表现为硅化破碎、挤压片理化及碎裂岩化,往往为石英脉充填,脉宽5~200 cm不等,石英脉为不规则透镜状、长条状。断层走向上具分枝复合现象,倾向上具波状起伏。在断裂不同部位表现各不相同,有碎裂岩带、片理化带、硅化破碎带等特征。F1与F2断层呈近于平行状,两者相隔约150 m,F1断层面主要倾向北西,产状310~330°∠65~85°,局部地段倾向南东,产状为145~155°∠75~85°;F2断层位于F1北西侧,断层面产状150~165°∠60~85°,局部地段倾向北西,产状为320~330°∠70~85°。

(3)北东东-南西西向断裂构造

北东东-南西西向断裂构造有F8、F9等2条,规模较少,显示为正断层特征。

总体上看矿区内构造岩主要表现为韧脆性特征,以脆性断裂为主,构造岩类型主要为构造角砾岩,镜下角砾呈棱角状,不规则状,大小一般为2~20 mm,角砾成分主要为板岩、次生石英岩等。其中石英多呈他形粒状-半自形柱状,粒径一般0.1~2 mm,波状消光明显-强烈。片理化岩石主要为动态重结晶作用,形成大量绢云母和石英,矿物具定向排列。

2.2.2侵入接触带构造

矿区发育的侵入接触带是形成铅锌矿的必要条件,铅锌矿矿体产在闪长玢岩、辉绿玢岩与上三叠统涅如群的板岩接触界面上,这给含矿溶液因界面上下化学成分不同,便于交代作用的进行,形成矿体;侵入接触界面沿倾向上呈舒缓波状,走向上呈波状。

2.3岩浆岩

2.3.1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及特征

矿区侵入岩有含石榴石白云母石英闪长岩和后期的脉岩,在上三叠统涅如群地层中局部夹有少量火山岩层;岩脉有闪长玢岩、辉长辉绿玢岩、辉绿玢岩和石英脉。

(1)含石榴石白云母石英闪长岩

仅在矿区的北部边缘分布有少量含石榴石白云母石英闪长岩,空间上与北侧的花岗岩基相连,呈岩枝产出岩石具半自形粒状结构、等轴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斜长石(70%~75%)、石英(10%~20%)、白云母(10%)及少量钾长石、石榴石、电气石等。

(2)岩脉

区内岩脉极为发育,共发现大小岩脉及岩脉群40余处,岩脉多呈北东向展布。岩脉出露宽度不一,延长不等,出露宽度一般1~50 m,可见延长10~200 m不等。岩脉矿化蚀变一般较强,主要蚀变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粘土化、褐铁矿化。多与千枚岩、炭质板岩一般为顺层产出或与千枚理、炭质板岩小角度斜交,矿物定向、拉长变形特征明显。由于蚀变强烈,原岩不易恢复。根据岩矿鉴定及野外实际地质情况分析,岩脉类型有闪长玢岩、辉长辉绿玢岩、辉绿玢岩。

2.4地球化学特征

2.4.1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HS-63-乙异常(1/20万隆子幅),主要由Pb、Zn、Ag、Cd等元素异常组成,伴有W、Sn、As、Sb、Au等元素异常,不规则叠交状展布,各元素的异常套合度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其中Pb、Zn、Ag、Cd元素均表现出规模大、强度高的特点,多具三级浓度分带,浓集中心基本一致。从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分析,高、中、低温成因类型的元素均有出现,反映了在成矿上具有多期次热液矿化活动叠加性[8]。各元素异常特征见表1。

2.4.2矿区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本次所做的1/1万土壤化学测量成果圈定综合异常3处,分别编号为Ⅰ、Ⅱ、Ⅲ(图3),主要分布在白日以西、日拿山四周。

Ⅰ综合异常:Pb-Zn-Ag-Sb-Cd-Cu组合异常,Pb元素异常呈不规则椭圆状,分布在三叠纪涅如群炭质板岩地层中,沿硅化破碎带和闪长玢岩脉呈SE向展布,Pb元素异常峰值为2 064.00×10-6,异常面积为0.54 km;Zn、Cu、Ag、Sb、Cd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涅如群炭质板岩地层中,沿硅化破碎带和闪长玢岩脉四周,呈不规则同心圆展布,元素异常峰值分别为5 104.00×10-6、80.80.00×10-6、5.00×10-9、13.50×10-9、17.50×10-9,异常面积分别为0.83 km2、0.49 km2、0.21 km2、0.75km2、0.50km2。

表1 HS-63-乙化探异常特征Tab.1 The geochemical anomaly of the HS-63-2

Ⅱ综合异常:Pb-Zn-Cd-Mo-Cu组合异常,Pb元素异常呈椭圆状,分布在三叠纪涅如群炭质板岩地层中沿硅化破碎带呈NE向展布,异常面积为1.84 km2,Pb元素异常峰值为5 250.00×10-6,异常面积为0.23 km2,Zn、Cu、Cd、Mo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三叠纪涅如群炭质板岩地层中硅化破碎带周围,元素异常峰值分别为1 396.00×10-6、144.00×10-6、14.38×10-6、52.30×10-6,异常面积分别为0.15 km2、0.02 km2、0.36 km2、0.12km2。

Ⅲ综合异常:Pb-Zn-Cd组合异常,Pb元素异常呈椭圆状,分布在二叠纪涅如群炭质板岩地层中,呈椭圆状,异常面积为0.04 km2,Pb元素异常峰值为2 006.00×10-6;Zn、Cd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Pb异常周围,呈不规则同心圆展布,元素异常峰值分别为677.00×10-6、32.30×10-6,异常面积分别为:0.01 km2、0.01km2。

图3 Ⅰ.Ⅱ.Ⅲ(Pb-Zn-Ag-Sb-Cd-Cu,Pb-Zn-Cd-Mo-Cu,Pb-Zn-Cd)综合异常图Fig.3 Integrative anomaly map ofⅠ.Ⅱ.Ⅲ(Pb-Zn-Ag-Sb-Cd-Cu,Pb-Zn-Cd-Mo-Cu,Pb-Zn-Cd)1.综合异常编号;2.Pb-Zn-Cd综合异常范围;3.铅异常范围;4.锌异常范围;5.铜异常范围;6.银异常范围;7.钴异常范围;8.铬异常范围;9.镍异常范围;10.锑异常范围;11.钼锑异常范围

3 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上三叠统涅如群地层中的构造破碎带内和闪长玢岩、辉绿玢岩与上三叠统涅如群岩层的侵入接触面上。涅如群层位较稳定,标志比较明显,经地质测量和槽探工程控制见8条矿体,编号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其中Ⅱ、Ⅵ、Ⅶ为区内主要矿体。矿体为似层状,走向长度断续可见240~335 m,矿体规模较大,其产状及规模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其它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一般走向长度为40~200 m,呈脉状产出。矿体呈脉状分布,具膨涨缩小现象,矿脉壁不太规则,区内各矿体特征见表2、图4。值得提出的是,矿石多为构造蚀变岩型,Ⅱ、Ⅲ矿体的厚度、品位下部大于上部,表明矿体往深部有变厚、变富的趋势;Ⅵ号矿体在见矿标高5025 m处见矿厚度明显增大(5.89 m),品位增高。这些特征表明该区具有寻找深部构造蚀变岩型铅矿较大的潜力。

表2 矿体形态、产状、特征Tab. 2 Shape an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bodies

3.2矿石成分

依据野外地质观察和镜鉴结果,矿物成分为: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毒砂、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斜长石、石英、绿泥石、方解石、褐铁矿等。

方铅矿:主要矿石矿物,含量变化大,一般2%~50%,铅灰色,强金属光泽,呈半自形晶,粒径0.05~15.0mm,以团块状为主,少量细脉状、星点状。

闪锌矿:主要矿石矿物之一,含量变化大,一般1%~30%,灰黑色,褐色色调,强金属光泽,呈半自形晶,粒径0.05~11.0mm,以团块状为主,少量细脉状、星点状。

辉银矿:次要矿石矿物,含量一般0.1%~8%,灰白色,强金属光泽,呈半自形晶,粒径0.05~0.10 mm,主要呈星点或微细脉状发育。

毒砂:较多,含量一般1%~40%,灰色,油脂-玻璃光泽,呈半自形晶,粒径0.05~13.0 mm,多在矿体及矿体附近出现,以团块状为主,少量呈星点状、细脉状发育。

黄铁矿:少量,含量变化较大,一般1%~10%,淡黄色,弱金属光泽,呈半自形晶,粒径0.05~3.0 mm,多在矿体及矿体附近出现,以星散状为主,少量细脉状。

石英:主要脉石矿物,含量20%~50%,常呈他形粒状,粒径0.01~5.0 mm,在矿体中以团状、细脉状及次生交代形式出现。

绿泥石:次要脉石矿物,含量5%~10%,磷片状,片径0.01~0.5mm,在矿体中以次生交代形式出现。

方解石:主要脉石矿物之一,含量5%~25%,呈半自形晶,粒径0.05~13.0 mm,一般在矿体中以细脉状及次生交代形式出现。

褐铁矿:次生矿物,常在毒砂矿化、方铅矿化石英脉的碎裂纹中充填出现,含量变化一般1%~5%,在地表风化及半风化的矿石中见到。

斜长石:灰-灰白色,含量为17%,斑晶中斜长石自形板状,长径0.3~2.5mm,双晶和环带发育。

3.3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

原生矿石为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碎裂斑状结构,氧化矿石以次生交代结构为主。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中原生方铅矿和闪锌矿均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5~2.3 mm,方铅矿周围分布的次生矿物有褐铁矿、纤铁矿。

碎裂斑状结构中岩(矿)石具破碎后裂纹,沿裂隙充填方铅矿脉、闪锌矿脉,斑晶中斜长石自形板状,长径0.3~2.5 mm,双晶和环带发育,暗色矿物有角闪石、黑云母,长径0.3~1mm。

(2)矿石构造

原生矿石中以星点状、细脉状、脉状构造为主,次有团块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及致密块状。

3.4矿石化学成分

化学样品有槽探工程和硐探工程中刻槽样、样槽规格为10 cm×5 cm,钻探工程矿体化学样为劈心样,各样品的采集均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化学样品测试单位为国土资源部南昌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全区矿石化学基本分析样品,铅(Pb)品位一般为0.28%~7.83%,平均为5.68%;锌(Zn)品位一般为0.28%~7.83%,平均为3.82%;银(Ag)品位一般为0.28%~549×10-6,平均为187.84×10-6。Ⅰ~Ⅷ等8条矿体铅锌矿石其余元素组分:锑含量(Sb)0.073%~2.33%、铜含量(Cu)0.002%~0.70%、砷含量(As)0.11%~18.45%、金含量(Au)0.12%~0.32×10-6。Ⅳ铅锌矿体铅品位为3.1%,锌品位3.5%,银品位104×10-6;Ⅴ铅锌矿体铅品位为2.34%~10.44%,平均9.34%;锌品位为1.09%~1.24%,平均1.22%;银品位326×10-6~88.2%。

图4 吉松铅锌矿区14线地质剖面图Fig.4 Geological section of Line 14 in the Yoshimatsu lead-zinc deposit 1.第四系残坡积层;2.上三叠统涅如群;3.闪长玢岩;4.石英脉;5.矿体编号;6.硅化破碎带;7.残坡积物;8.碳质板岩;9.粉砂质碳质板岩;10.绢云母板岩;11.含碳绢云板岩;12.绢云母千枚岩;13.闪长玢岩;14.实测地质界线;15.推测地质界线;16.断层;17.硅化;18.黄铁矿化;19.岩矿层产状;20.剖面槽探及编号;21.钻孔编号及孔深;22.取样位置及样品编号

3.5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较普遍,在中基性岩脉、侵入岩与地层接触部位表现最为强烈,常见的蚀变主要有白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黝帘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钛白石化等。其中绢云母化、碳酸盐化最为发育也普遍。

碳酸盐化-闪长玢岩中长石斑晶、基质等均被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交代成假象,显定向分布。

绢云母化-闪长玢岩中长石斑晶、基质等均被绢云母交代成假象,显定向分布。

绿泥石化-闪长玢岩中长石斑晶、基质等均被绿泥石交代成假象,显定向分布。

云英岩化-岩石硅化形成次生石英脉,石英脉为棱角状、尖棱角状、不规则状;石英脉两侧见褐铁矿和氧化铁质物,褐铁矿为隐晶质粉末状分布在石英角砾中,氧化铁质为蜂窝状,石英脉中见金属硫化物细脉。

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白铁矿化、磁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钛铁矿化、毒砂矿化、辉银矿化等,其中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较为常见。

黄铁矿化-黄铁矿为他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以细脉状产出,粒径一般为0.015~2 mm,黄铁矿细脉中见方铅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5~1.5 mm,闪锌矿为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05~0.3mm。

方铅矿化,方铅矿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 15~3 mm,集合体状分布在硅化石英脉中,其集合体形态常受石英脉裂隙形态控制,晶体中可见包嵌的白铁矿和闪锌矿晶体,解理弯曲变形现象普遍;个别集合体以微脉形式顺脉穿插于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脉中。闪锌矿化,闪锌矿呈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 03~0.33 mm,以集合体分布于白铁矿、黄铁矿脉中,其集合体有时为碎块,碎块大小为0.30~0.75 mm,晶体中常见乳跌状黄铜矿,并可见包嵌黄铁矿晶体。

褐铁矿化-白铁矿化的白铁矿呈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 05~0.15 mm,裂纹发育,呈集合体以细脉状产出,可见其集合体包嵌的黄铁矿,个别集合体分布在石英脉中,有时其集合体常被破碎成碎块,碎块大小大部分为2~5mm,碎块间移位不明显。

4 找矿标志

4.1地质标志

本区位于江孜-康玛-隆子金锑(铅)多金属成矿带,矿床的形成受区域北东向深断裂及其次级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与区内北东向断裂及辉绿玢岩岩体关系密切。因此,本区寻找中大型铅锌多金属矿的潜力很大。通过工作,总结出本区找矿标志。

区内发育的北东向、近东西向层间硅化破碎带[9-11]且表现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走向上具分枝复合、倾向上呈波状起伏处,表现有硅化破碎、挤压片理化及碎裂岩化,绿泥石、绿帘石化、毒砂矿化方铅矿化石英脉处,见铅锌矿体可能性极大。

区内呈北东向平行状或雁行状排列的辉绿玢岩、辉绿岩脉、辉长辉绿玢岩、闪长玢岩与围岩的接触位置,可见铅锌矿体。

调查表明:矿床矿石品位较高,主成矿元素铅含量变化不大,伴生有益组分含量较高,具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地表白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黝帘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钛白石化蚀变特征,特别是沿岩体与围岩(碳酸盐岩类)接触带和构造破碎带的硅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毒砂矿化、黄铁矿化是明显的找矿标志。

4.2化探标志

对1/20万区域水系沉积物测量及1/10 000土壤测量中表现为Pb、Zn、Cu、Ag、Cd、Sb等元素的组合异常进行查证工作。运用上述找矿标志,在区内已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

今后找矿工作应以侵入体周围辉绿玢岩、辉绿岩脉、辉长辉绿玢岩、闪长玢岩中的毒砂矿化、铅锌发育处、断裂交汇部位为重点[12-15],加强成矿规律研究,以期在本区寻找新的矿床类型。

5 结论

扎西康-吉松地区铅、锑矿床(点)众多,在构造、岩浆岩[16-18]及变质作用等众多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北东向深大断裂活动强烈,提供了岩浆与成矿物质的通道,而次级断裂往往是金属矿液汇聚[19-20]及交代成矿的扩容带。

通过槽探、钻探和平硐工程验证,发现铅锌矿体呈似层状,矿石品位和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小,北东向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强蚀变中基性岩脉与炭质板岩的外接触带上,特别是硅化和绿帘石化等蚀变带是矿体有利的富集部位,围岩蚀变强弱与矿化有着密切关系,初步认为矿床为硅化破碎带中低温热液交代型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致谢:本文引用了西藏山南错那县吉松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报告的部分成果,参加野外地质工作的还有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西藏区调项目队的肖志坚、吴旭铃、邓必荣、黄建村、杜昌法、高原、钱正江、欧阳克贵、蔡立信、刘晓明等同志,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对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潘桂棠,李兴振,王立全,等.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J].地质通报,2002,21(11):701-707.

[2]朱黎宽,顾雪祥,李关青,等.藏南扎西康铅锌锑多金属矿床流体包体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12,26(3): 453-463.

[3]刘玉生,邓江红,何明华,等.藏南扎西康铅锌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四川地质学报,2010,30(1): 13-19.

[4]赵文津,D.Nelson,L.Br0wn,等.喜马拉雅山及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部结构与构造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5]肖序常,李廷栋,李光岺,等.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M].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构造地质、地质力学,No.7.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60-171.

[6]任纪舜,肖黎薇.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的神秘面纱[J].地质通报,2004,23.

[7]陈衍景,陈华勇,刘玉琳,等.碰撞造山过程内生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J].科学通报,1999,44(16):1681-1689.

[8]廊坊物化探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报告[R],2004.

[9]袁见齐,朱上庆,瞿裕生.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10]胡为正,黄孝文,蒋金明.西藏措勤县木质顶磁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6,27(3):200-208.

[11]赵一鸣,林文蔚,毕承恩,等.中国矽卡岩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12]程裕琪.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79(1).

[13]邱家骧.岩浆岩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14]高辉,J.Hronsky,曹殿华,等.金川铜镍矿成矿模式、控矿因素分析与找矿[J].地质与勘探:2009,45(3):218-221.

[15]赵鹏大.科学找矿及矿床预测基本理论和准则(矿产勘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10-17 .

[16]叶天竺,陈永清.矿产资源评价示范指南[S].中国地质调查局,2003.

[17]卢作祥等.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18]肖晓林,陈芩.青海松树南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J].地质与勘探,2010,46(2):191-198.

[19]瞿裕生.关于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学前缘,1996,4(3-4):230-234.

[20]张均.现代成矿分析的思路·途径·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60.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35(2016)01-0056-08

收稿日期:2015-06-04

作者简介:余江(1981-),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固体矿产调查评价工作,Email:316726343@qq.com。

Tibet Cuona county lead-zinc mine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specting

YU Jiang1, HU Wei-zheng1, DU Chang-fa2, ZHOU Rong-qiu2

(1.Instituteof 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chof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201,China;
2.Donghui Tibet Mining Industry Co., Ltd., Lasa850000,China)

Abstrat:Jisong lead-zinc deposit in Cona County, Tibet, is located in the crustal block of Lharoi Kangri continental apron of Himalayan plate, belonging to the kangma-longzi copper-lead-zinc-silver metallogenic belt. Based on thegeologic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features, mineralization mechanisms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this deposit,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relatively favourable. Revealed by surfacetrenching, deep drilling engineering controls, seam bedded lead-znic deposit occurs, and theoregrade and thickness have less change along the trend and the tendency. The NE-trending fault and its secondary faults are the major ore-transmitting and ore-hosting structures. The external contact zone between strongly altered intermediate-basic dykes and carbonaceous slates, especially those silicification and epidotization zones, are conducive to the enrichment of ore bodies, the intensity of wall-rock alter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neralization intens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posit is a middle-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metasomatic deposit occurredmainly inthesilicifiedfracturezones, andshowsfineprospectingpotential.

Key word:Jisonglead-zincdeposit;geological features;genesisof deposit;Tibet

猜你喜欢
长玢岩铅锌矿矿体
内蒙古银宫山地区闪长玢岩脉锆石U-Pb 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近地表矿体地下组合式连续开采技术研究
江西千子岭铅锌矿床勘查过程与找矿启示
尼泊尔加尼甚(Ganesh Himal)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Chronicle of An Epic War
论甲乌拉矿区断裂构造及控矿作用
NE向晚期闪长玢岩脉破矿规律研究:以对I-5号矿体的影响为例
全球十大铅锌矿
江西省玉山县下仓金矿找矿前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