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桥梁

2016-07-18 03:53左丽慧
环球慈善 2016年5期
关键词:黄泉民窑官窑

左丽慧

悠悠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灿若星辰、形式多样的艺术瑰宝。这些凝聚着深厚文化积淀和历代匠人智慧的艺术结晶,在新的时代能否为世人所认可、接受?如何以适应新时代的形式和载体呈现出新的风貌——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爱意与敬意的李智月经常思考的问题。凭着这份热爱,她“爱屋及乌”地爱着一切与之有关的人物、艺术人才乃至不同的艺术载体,并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得以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尽管行动、付出了很多,但因天性低调,李智月的事迹很少见诸报端,只有跟她有过接触的人才知道她的默默无私付出和这背后的良苦用心。有人称她为“中国文化公益推广人”,对这顶“桂冠”,李智月十分珍惜。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她虔诚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致力于传播、推广,竭力使之在新的时代走得更远的动人故事。

艺术家的“开路先锋”

潜心创作的艺术家往往沉浸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环境中,摒弃纷繁世事的干扰精心创作;他们谈起对艺术的看法和领悟往往滔滔不绝,但对艺术品市场的开拓和推广则莫衷一是,看到优秀艺术家因专注创作而疏于对作品的推广和传播,有善心而无相对应的公益平台,李智月不由得挺身而出,甘愿做起了义务的人梯和铺路石。

黄泉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出生于“中国石雕之乡”的福建惠安县,从16岁开始手握刻刀,他博采众长而又另辟蹊径,选择了比石头更为柔软细腻的木材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经过近30年的精雕细琢,这位“木语者”的才华已播及中国走向海外,成为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木雕艺术家之一。其作品高浮雕木质屏风《王子钓鱼图》,展示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受到了中外嘉宾的高度赞誉。

但这位痴迷于木雕的艺术大家,对自己作品的推广、宣传乃至包装,并没有十分成熟的思考。李智月开始义务帮助他打理各项事务,对其雕刻艺术进行传播和推广。

“我和黄泉福老师结识得比较早,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虽然那个时候黄老师还没有现在的名气和业界地位,但我对他执着于艺术的精神以及水平,都十分敬佩。”回忆起和木雕大师黄泉福最初的结缘,李智月仍记忆犹新。而毋庸置疑的是,李智月的个人素养、对自己作品的认知和理解,也同样得到了黄泉福的高度认可。

随后,在李智月的积极推广、传播下,黄泉福木雕事业一路向上,渐渐向着事业的高峰攀进。木雕大师和李智月,也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在李智月一路策划推广下,黄泉福“中国木雕第一人”的交椅越坐越稳,黄泉福的作品也随着各地相关事业的发展,越走越远:在河南南阳“医圣祠”,黄泉福捐赠了黑檀作品张仲景;在上海静安寺、南少林寺,都有黄泉福无偿捐赠的作品,使得“泉福木雕”的品牌越叫越响。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开始,李智月在帮助黄泉福推广木雕文化的同时,了解到黄泉福一直在默默地做公益献爱心,特别是对一些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资助更是深深地打动了她。但在李智月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和黄泉福充分沟通交流之后,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看法,并由此萌发了为适龄学子授艺办班的念头。1999年冬季,第一期10名学员前来报到,黄泉福亲自授艺,李智月也在生活和心理上给学员们作以充分交流,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深得学员和家长的喜欢。从此以后,这种不定期的木雕专业课程班就成为黄泉福和李智月的另一个工作重心。直至今日,黄泉福大师已培养了上千名雕刻技术人才,数十名工艺美术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促进了雕刻行业的蓬勃发展。

提到与李智月紧密相连的艺术家,不得不说到享誉世界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蔡志忠的《庄子说》《老子说》《列子说》《大醉侠》《光头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种版本出版,销量超过了3000万册。曾获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颁奖,表彰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虽然在漫画界的地位显赫,但钟情于艺术创作的蔡志忠依然需要李智月这样为把漫画与瓷器、与教育等多领域沟通起来的推广者。在李智月看来,漫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同样为漫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更广泛的发展领域。

得到过李智月无私帮助、推广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还有很多。中国纸文化集大成者华宝斋需要做一个“书的记忆”展,李智月可以无偿为之设计呈现“瓷与纸”,从而透射出古代书房文化之美;中华世纪坛“和合家风”文化主题展要开幕了,李智月设计出木雕和合二仙、孔子、精忠报国等作品,以木雕艺术之美传递和谐家风……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李智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优秀艺术家、优秀艺术形式同样倾注了无私的帮助和热情。

用三宝手制连接东西方文化

2011年,三宝国际艺术中心开馆,“碰撞与融合——对话世界的中国陶艺”中国陶艺高峰论坛在河南省会郑州举行。以荷兰代尔夫特皇家瓷厂的Chelsea Horvath和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会的Thomas Schmidt为代表的国际陶艺大师、河南地方政府领导、中国媒体界、文化界的名人齐聚一堂,联袂上演了一场中西合璧、精妙绝伦的艺术盛宴。

“中原陶瓷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中原陶瓷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意义体现在哪里?”国际陶艺大师李见深凭借其国际化的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情怀和对陶艺的深邃理解,精彩讲述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历史。作为河南汝窑文化代表的汝州市委书记李全盛、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的陈雨前教授和孔家钧窑的孔相卿董事长都先后作了精彩陈述,达成了“若要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必须重塑陶瓷的辉煌”的共识——这场高峰论坛的策划者、出资人,正是李智月。

“我一直在寻找,中国这么多、这么好的艺术瑰宝,用什么最能代表其中的精髓?用什么能够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李智月袒露心迹:最后,她找到了陶瓷,“看到河南文化大省的陶瓷现状,以前那么辉煌,却在新时代陷入沉寂,我觉得需要他们来互动、交流,河南乃至中国的陶瓷,需要创新,用新的思路来谋划发展。”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李智月策划、赞助了此次高峰论坛,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

此外,木雕艺术展、“瓷与纸”等艺术展览相继举行,都由李智月策划举办。

熟悉李智月的人都知道,青花瓷是她的最爱,在她眼里,青花瓷,无论是一件器皿,一首歌,或是一件旗袍,都有着浓淡相宜的韵味,如同意境深远的人生写照。而追溯对瓷器最初的追寻,要从2009年李智月走进景德镇三宝陶艺村说起。

“三宝陶艺村是中国最早引进国外艺术家进行创作交流的场所,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比北京的798还要早。”李智月说,为了寻找东西方交流、融合的可能,已将传承中国优秀文化载体设定为陶瓷的她,只身来到景德镇三宝陶艺村,一待就是5年整。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艺术接轨,需要通过一个平台和载体来体现、传播,这样才能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经过深思熟虑,李智月创立了“三宝手制”这一品牌,用它来传递中国新时代艺术品对世界的发声。

李智月对器具有特别的想法,她认为器具是艺术与生活、精神与载体的结合部。而对器具,她又特别关注官窑与民窑这两条线索。她在“新官窑”说的话仿佛是她的陶艺宣言:官窑被视为中国皇家古典主义的绝对经典,它将中国千年造瓷文化置于一种极限。而她要把官窑的经典与完美在现代意义上进行延伸,从官窑的器具中抽象出当代人所能感觉到的瓷的美感,聚集所有可能的元素,回到传统手工造瓷复杂多样的过程中:精选原料,手工制作,1350℃高温还原烧造,一杯、一碗,一描、一绘,在颜料中施以素雅,在繁冗中施以简洁,保留官窑原有的瓷质与精致,从浩如烟海的官窑经典中把握中国文化后古典主义的精神,精造每一件珍品。

美国康奈尔大学美术史学者潘安仪,对她的“新官窑”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李智月在这组作品中,不仅增加了陶瓷制品的绘画性与官窑的精湛、准确的纯粹度,而且发现了官窑的当代性,采用诸如挪用、重叠与重组的方法,压缩了中国文化的时间感与空间性。启示我们传统与当代其实是可以互补的,可以借此提升文化的层次与主体性。全球化时代的陶艺界的新方向,应该是强调本土价值的升华,成为独具特色的新艺术与文化。

不过,“新民窑”所体现的民窑文化,是李智月的最爱。“民窑所代表的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上所谓的官窑都是从民窑而来的,相比于官窑的尊贵典雅,源自草根阶层的民窑更显其生动和活力。”李智月说,在浩瀚如烟、丰富多彩的中国民窑陶器里,盛水的缸、装酒的瓮、揉面的盆、吃饭的碗、倒酒的壶、手的痕迹、拉坯的纹路、绘制的随意、土釉烧成的丰富与变化、不同材料所呈现出的纹饰效果,成就了民窑千古不化的精神:“‘新民窑是民窑文化的手工精神的继承和时代性创造,陶艺家通过每一次触摸泥坯、每一次勾勒线条,把自己对器具的情结,对艺术生活的情趣和灵感,自由地在陶瓷坯体上传递出去,津津乐道地在辘轳上全神贯注地做成一个杯子、一个碗,或者是一把壶,倾诉和表达对民窑日复一日的感动——从器物出发,回归中国文化的根。”

默默耕耘的追梦人

从前,李智月也曾锦衣玉食,衣着绫罗绸缎,但自从与艺术相遇相知相惜,她变得越来越朴素和简单:一袭布衣,不着粉黛,日常饭食也以粗粮果蔬为主,出席重大场合才偶尔会戴上一件配饰,以示对嘉宾的尊重。“以前开文化传媒公司赚的钱,都投到文化公益推广、投到艺术传播中去了。”李智月坦言,相比过去吃一顿饭能花上几千元,她觉得把这些钱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传承的人,才更有意义,“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李智月的同学兼好友洪会平对李智月的“痴”深有感悟。在李智月一头扎进陶艺村的时间里,她曾前往探访,而陶艺村夜间的寂静,令她觉得紧张难眠,而对沉浸在艺术溯源和创作的李智月来说,却是“非常富有的地方”。

“她真的是沿着明代《天工开物》里记载的72道工序,一步步开始的。”洪会平回忆,智月从“找泥巴”开始,一步步探寻、感悟着陶瓷之美,“我还笑过她,从爱青花瓷的女人,变成了‘玩泥巴的女人。”

洪会平还发现,进村前李智月手里的LV等名牌包包,也在不知不觉间换成了简易的布袋,轻便、容量大,更符合李智月的心理需求:“她一直都是这样热心助人的,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就资助了几名大学生,一直到他们毕业。”

“我看到很多老艺术家,因为一张车票钱,就不能来参加某个交流活动,我觉得特别可惜,那我就来帮他们好了。”帮助过多少次、多少人,李智月已无从记忆,这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在三宝村,建不起窑的老艺人来找她,毕业了没有出路的年轻人也会来找她,而李智月统统“来者不拒”,热心帮他们建设作坊、做硬件配套,乃至梳理品牌价值,哪怕自己也没钱花……

“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很不容易。我会尽力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实习、就业的机会,别人给800元的底薪,我直接给到1500甚至2000多,就是想把他们留下来,留到这个艺术领域。”李智月说,自己的“私心”也仅限于此,而在随后,她还要积极奔走在为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找出路乃至搭建更大的推广平台上。

其中,有的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有的开设了自己个人工作室,李智月同样没有分毫金钱上的收益,而她看重的,是成就了又一批艺术生力军。

荷兰代尔夫特有“欧洲版景德镇”之称,经中国流传而去的青花瓷在当地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新的时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一直触动着李智月的心:“凝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品,即使在新的时代,也需要经过传承、创新后,有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呈现。”坚持着这样的目标和信念,她一直在学习、交流、融合乃至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对艺术家、对所追求的事业,李智月总是慷慨,很忙,忙于策划推广、忙于公益传播;而对家人,身为人母、身为子女的李智月,却也有难言的愧疚:儿子年轻尚小,只能住在寄宿学校,回家了也只能雇保姆照看;亲人重病,甚至连回去照看的时间都没有。“年前儿子给我打电话,说手都冻裂了,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说到这里,两行热泪从李智月眼里滚滚落下,而她自己,依然带着重感冒后期的浓重鼻音。

“还有很多埋头艺术研究、创作的艺术大家们,他们投入了一生的精力与智慧去创造、去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与他们相比,我做的又能算什么呢?”在李智月来看,内涵丰厚的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瑰宝,还有很多值得去挖掘、去传承;传统文化与世界的接轨、优秀艺术里蕴含的创造性精神,还有很多需要去传播、推广,她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从这位知性、优雅而又坚毅的女性身上,笔者感受到一股柔韧不屈的干劲、心系艺术发展的博大与宽容——如果,社会上再多一些这样的人,中国文化何愁不能“让世界充满东方味道”!

猜你喜欢
黄泉民窑官窑
铜官窑陶瓷
戴着“面具”的女博士命丧黄泉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这9个护肤常识害人不浅
此“官窑”非彼官窑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官窑
民窑青花并非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