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设计探讨

2016-07-19 02:38李航宇
山西建筑 2016年9期
关键词:历史意识景观建筑

李航宇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设计探讨

李航宇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摘要:以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的改扩建设计为例,介绍了设计中关于历史意识、平面设计策略、时间性的融入、景观的表达等理性的方法和过程,着重反映了在空间设计中内外的手法变化和情感化经验的场所意识,为相关建筑设计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建筑,工厂改造,历史意识,景观

这是一次关于归还建筑本身理想的建筑实践。

项目是由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东侧山脚下的一处占地面积约72. 6亩的废弃的硅铁厂改造而成的,改造前的建筑面积为4 269. 95 m2,改造后的总建筑面积为7 594. 32 m2,并被划分为综合区、艺术设计区、夏令营区以及管理办公区等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外立面局部

在改造前建筑处于完全废弃的状态,残破的墙壁和四处堆放的零乱、废弃的工业材料在诉说着这座建筑曾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和有关它的记忆。与日新月异发展的城市相反的是当地硅铁工业的衰落以及制度的改革,注定它只是一个时代的过客,建筑本身的理想已经伴随着其荒芜的躯壳被挖空,失去了存在的灵魂。基于此现状,保留现存并对其进行适用性的改造,归还建筑的理想,使之不仅成为对其本体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基础,更因为其新的使用功能的被赋予,使市民参与与建筑互动的增多,唤起对当地历史记忆的重拾和再审视。在建筑与人的新的对话中,重新定义建筑的理想。

1 历史意识的重拾

因为设计是基于原乌海市硅铁厂改建的,无论是新建的部分还是改建的部分均是基于建筑原本的建构即是基于原来的建筑框架和建筑材料,而这里的每一处工业现存均是对20世纪国家发展工业、兴办工厂的佐证。这是一段国家的历史,却也是这个城市全部的发展史。而对于每个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乌海的人们来说则是一种无法被时间消解的历史情怀的载体。于是,和原来的建筑保持统一,并将对立消解于空间的体验、材料的运用、流线的组织中去,将这种历史意识融入其中,成为建筑本身的一部分:历史的对话即从此而来,建筑作为载体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存在的意义。

历史意识的引入作为这次改造设计的前提和首要因素,引导着一种具备更加理性的、多角度的思考条件,并且作为整个设计无论是在平面、形式、形而上等方面探索的原则,下面即是笔者对该设计进行的解读。

2 理性的回归

2.1平面的整合重构

因为现存的工业遗存各单体位置相对分散,怎样将新的建筑和旧的建筑融合,并温和地将空间序列在平面图中置换并衍生为一种符合逻辑和内在秩序的平面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此考虑,在综合区的设计思考中,通过一个钢架的玻璃构筑主体与西侧零星的建筑单体进行连接,轻盈的钢架对空间的过渡、积极的分离使得建筑入口空间既不至于含糊地和室外空间定位于同一种语境层次,又能对室内外空间场所的差异进行有力的肯定,并且这种效应在室外交错延伸出的雨棚的玻璃钢架中得到了加强(见图2)。观者分别经历了半室外雨棚的玻璃钢架灰空间、玻璃钢架的全封闭门厅才进入大厅,观者内心的能动性亦会被这种有意延长的流线调动起来,并会出现对建筑本身的认知上的认可和接受的可能性。综合区操作台的改造本身就是基于原来建筑的遗存并成为改造后整个建筑的核心:原本的开敞的共享空间在二层巨大的尺度和天窗投射的光照下不仅加强了空间本身的几何感和秩序感,更赋予了其有关光影与光阴交错的诗意。

图2 入口雨棚空间

现在的展示空间作为原来已有的遗存,在改造之前的平面的构成和关系上俨然已经和主体脱离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单元。所以通过整合将不同体验的空间通过赋予和附着的方式使其本身的独立性融合于空间流线的秩序中去。

展示空间西侧的钢架玻璃顶走廊是对入口处通透钢架玻璃在体验、逻辑上的延续,但是由于垂直于地面的两侧墙面均使用了相对封闭的砖墙,空间的差异定义了感受的差异。而在其南侧的戏沙厅则是作为入口空间的移植,连接两个光线和亮度不同的场所,并使观者在经验的意料之外下接受情感和体验的意料之中(见图3)。展示空间的北侧和东侧被室外庭院和通透性迥异的使用空间包围并赋予了以其为依据的内在向心力的存在动力。东侧的游艺用房采用的外向的采光与北侧展示用房通过内庭院的内向采光因为光线摄入方向不同产生的戏剧性而加强了体验的多样性。至此,通过如此多样的视线或封闭或开敞、视觉印象或明或暗的变换,整个建筑空间的内在灵魂已在多元的对立和统一中得到了确立。

图3 戏沙厅入口

2.2光影定义的时间性

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光影的变化对时间性的定义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成为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抽象因素。因为整个设计的初衷仍是基于对原来历史记忆的保留和对话,而在宏观层面的意义上讲,时间会在建筑墙面、地面上等留下历史的痕迹(诸如雨水的冲刷、建筑的风化)并成为其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对现有遗存采取保留策略的依据;而在微观层面上讲,我们既然要拾取其历史意义,就不能不关注时间在这种变化中伴随着“自我消解”的更新,而这种更新最显然的表情即是光线的变化。

而在本设计中通过钢构架的空间几何秩序的建立,将光线的变化通过投射于此的光影的变化进行表征。通过这种媒介的转换,将原本抽象的阳光甚至时间的变化和消逝转化为可视的光影的变化,时间被解构为可以通过媒体直观感受的外部特征,并且反过来抽象地符号化为一种定义空间的元素。这种彼此影响,决定着彼此的双关方式作影响观者体验因素的深层解读,本质上根植于建筑局部顺应阳光变化规律的几何建构和场所气氛的渲染所给观者带来的体验。

光影的变幻与空间的变化相得益彰的同时,赋予了观者有别于一般三维的四维体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缘于时间因素的引入并加深于空间对人的内心定位中,使建筑不仅是“当其无”的空间载体,更承载阳光这一无法捕捉的事物并使之富有了诗意的存在感。

2.3景观的设计策略

综合区西侧的景观作为建筑逻辑的外在延续,不仅在材料上使用清水砖和混凝土砌块砖以加强表达的统一,更通过其砌筑方式和基于地形变化的新的秩序来赋予自身的完整性,并且在这里通过变换砖的自身形态的组织方式完成了内容表达的丰富性。在水平向的地面砖的构成语言界定中,砖主要是以横向的方式(即240×115的面向上)展开铺放,并藉由混凝土砌块所铺成的带状分隔的不同区域进行铺设朝向角度的划分,将统一的界面化整为零。而在建筑层层向外伸出的雨棚之下,建筑的铺地策略则改240×53砖面向上的平铺逻辑,以突出有别于其他建筑周边室外硬化的仪式感。西侧景观作为如上的延伸和并置,随着在高差而逐渐向西侧降低的界面营造中同样采用240×53朝上的面作为外在的形态反映,并用混凝土砌块砖在转角处定义其局部界面的终止。在整个景观空间序列的变化中,观者游览的驱动力从高差在单元内的重复使之富有节奏性的韵律感的构成原则中得到体验的多样性。这种简约抽象的景观处理与建筑整体的材料、空间氛围契合的同时也实现了和建筑进行较为强烈的横纵、繁简的对比进而更加彰显了建筑的尺度和气质。其砖石高差西侧的块状水景作为这个景观设计构图的中心无论是在视觉效果、体验的多样性、从入口序列的从动到静的冥想氛围的营造上均是对整体建筑外环境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不仅使得建筑有了迷离的倒影而在气氛上渲染得更加神圣和静穆,更是对整个完整室内外空间精神同一性的最终诠释。

至此,建筑物本身无论是在立意的历史意识、时间因素的引入,还是在内外精神的统一上均达到了预想的理想效果,使得建筑在对人的思想的洗礼上增加了多方面和角度的旨示元素(如图4所示)。

图4 室外景观设计

3 结语

建筑的理想只是一个将对建筑本身的各种诉求集合在表达本体上,以作为对各种相互关系处理结果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回答。

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成了各种各样建筑形态的试验场和建筑师争名逐利的舞台,形式的空洞和语言的怪诞在很多时候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建筑师和开发商炫耀的资本和方式。面对如此鱼龙混杂的市场,需要更多有理智的建筑师回归本源,从长远、有价值、有意义的角度和视野去思考建筑,只有自觉地将建筑作为一种理性的呼应和对话,追寻一种普适的思考、研究的方法,才能将理想真正地还给建筑,还给城市。

参考文献:

[1]刘向华.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潜意识营造[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1-72.

[2]王发堂.光影:建筑艺术的灵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7.

[3]柳燕.日本枯山水和茶庭美学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12(3):78.

[4]孙峰.旧工业厂房改造过程中的再构成与细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5]曾舒娅.建筑外部空间与自然光影的关联[D].重庆:重庆大学,2009.

The design of Wuhai Youth Creative Industry Park

Li Hangyu
(China Avi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Reasarch Insitute Limited Company,Beijing 10012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ational process and means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plane design strategy,the integration of timeliness and the expression of landscape design in Wuhai Youth Creative Industry Park,in order to reflecting the changes in the spatial design strategy between outside place and inner space,the spatial consciousness in emotional experience,provided thought for related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architecture,old factory reforming,historical consciousness,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24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09-0037-02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简介:李航宇(1987-),男,硕士,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历史意识景观建筑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沙子的景观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小人物 大历史
基于历史意识培养的史料教学优化策略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