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2016-07-21 13:31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张爽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王宁
中国商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巴南区供销农资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张爽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王宁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张爽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王宁

本文从巴南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供销合作社的成绩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巴南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路径选择,巴南区应从为农服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重点发展,同时给出了巴南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有关建议。

供销合作社 现状 路径选择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为贯彻落实此《决定》,2016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指出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新区供销合作社以现代农业示范、主要农产品保供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国家和重庆的政策指示精神,重庆市巴南区供销合作社为更好地发挥为农服务的职能,做好“三农”工作,应积极应对挑战,牢牢把握机会,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步伐。

1 巴南区供销社的发展现状

1.1 主要成绩

1.1.1 经济总量

重庆市巴南区供销合作社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对全区发展贡献明显。2015年,实现销售总额13.35亿元,同比增长33.5%左右;汇总利润达517万元,同比增长31%左右;资产总额约为14192万元;所有者权益为6710万元。

1.1.2 改革试点

重庆市委、市政府统在筹城乡重点改革方案中,巴南区作为“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重点试点区,巴南区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全区深化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区乃至全市改革探索经验。

1.1.3 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重庆市巴南区供销社按照“因地制宜、产业优先、合作经营”的原则,强化组织体系建设,重树供销良好形象。截至2015年底,全区共有基层供销社17个、农合会分会17个、庄稼医院20个、专业合作社178个、综合服务社192个、流转土地3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注册商标12个。其中,2015年全年,争取到市区资金100万元,新组建镇街供销社5个、专业合作社10个、农合会分会5个、5个庄稼医院;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相关基层社建立起资本(股份)和营销关系。

1.1.4 经营服务体系建设

重庆市巴南区供销社积极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烟花爆竹及日用品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区配送中心、镇街超市、村便利店、社服务专柜的流通网络体系。截至2015年底,巴南区供销合作社市场、批发中心共12个,其中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日用消费品分别为4个、2个、1个、5个;经营网点1900个,其中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分别为198个、18个、201个、680个、803个。2015年,完成了天坪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涉及3个村级农资配送中心、6个直营店建设任务;新建27个含日用品、农资、再生资源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点和绿优鲜连锁店2个,经营网点常年保持在1900个左右。

1.1.5 农资服务主渠道作用

巴南区供销合作社努力抓好农资储备供应,助力全区农业生产。2015年,依托区农资储备(配送)中心,积极组织1.8万吨农资商品开展淡储旺供工作,充分发挥了农资销售主渠道作用,在助农活动中创新思维积极行动,以实际行动服务“三农”。

1.1.6 新经济增长点

“巴南区供销合作社在不减少系统资产营运现有收益的前提下,供销合作社主动作为,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整合系统资产,通过资产放大再利用,创新社有资产营运模式,支持全区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巴南区供销合作社的新经济增长点主要为现代农业、养老产业、休闲娱乐业、盘活土地房屋资产等。

1.2 主要问题

1.2.1 供销合作经济发展不平衡

巴南区各片区供销合作社的供销经济发展不平衡,2015年鱼洞供销合作社开放办社实现销售总额38000万元,利润85万元;接龙供销合作社开放办社实现销售总额6300万元,利润65万元;鹿角供销合作社开放办社销售总额3500万元,利润60万元;可见巴南区各片区的供销合作经济发展不平衡。除此之外,各片区供销合作社内部的供销合作经济发展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目前,供销合作社各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和转变,在产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固定思维方式还在发挥作用,进而导致自主经营能力不强,其突出的表现是经营范围不宽,经营方式呆板,经营手段落后,经营设施简陋陈旧,经营机制不健全。

1.2.3 资产尚未有效盘活

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系统的资产虽然还有很大潜力,但单位之间、地域之间资产分布不均匀,未能有效发挥综合效益,还未有效盘活,导致资产经营效益偏低。在资产运营中还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仍然粗放,有的单位墨守陈规,不积极开拓,造成资产闲置或低效运作。

2 巴南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路径选择

2.1 努力构建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巴南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组织体系

发挥巴南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区烟花爆竹协会、农资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指导和服务功能,积极参与构建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利渠道。要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通过加强对基层社发展的扶持、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等方法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

顺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上商城,加快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为城乡居民提供日用消费品、农资产品、存款取款、信件邮件代收代办、水电费代扣代缴、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就业培训等多样化服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产品销售、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2.2 努力构建市场主导、统筹城乡、连锁经营、电商创新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承载着商品在城乡市场“双向”流通的功能。供销合作社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大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等农村商品流通载体的建设力度,加快构建和完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交易市场和配送中心等为依托、零售网点为终端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顺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把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门店,大组织”、“小超市、大连锁”和“小网点、大网络”,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流通的效益与效率,以保障农村商品流通安全。

(2)管理知识培训。组织对国家、地方及行业的建设法律法规文件进行宣贯,了解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基本程序、项目各阶段审批要求的前置性条件的主要内容。梳理上级主管部门和设计院内部印发的相关文件,组织相关管理者就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进行专项培训,引导关注国家政策水平、宏观发展战略。

2.3 建立农村电商平台,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以成熟的电商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整合电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物流仓储、供应链等优势资源,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区域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服务的网购网销,促进农村商品双向流通。

支持京东作为巴南区农村电商的主要平台,加快京东巴南特色馆在线交易电商平台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品牌农产品经营企业培育农产品网络销售品牌,鼓励镇(街)策划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上线推广销售。依托京东巴南特色馆团购促销平台,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订”的方式,探索发展生鲜农产品“网订店取”业务,提升生鲜农产品网上营销的客户体验度和满意度。

2.4 开拓新兴服务领域,培育供销合作社新的经济增长点

顺应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供销合作社在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要积极开拓发展新兴服务业。通过全方位拓展为农服务内容,积极开拓不同的发展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各地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各地供销合作社可以积极开展商品展销、职业教育、中介咨询、文化娱乐、农村旅游、社区服务等多层次的农村现代服务业,逐步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壮大。

各地供销合作社在拓展农村新的服务领域时,可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农村实际需求,利用供销合作社现有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启动农村房地产的投资与开发、物业管理、市场建设等城市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水平。

3 有关建议

3.1 提高对供销合作社地位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供销社成员要思想先行,在思想上提高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转变原有政府部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坚决排斥“吃租金”、“听安排”等负面思想,为改革和供销社发展提供不断的动力;其次,明确自身定位,坚守合作制的立身之本和立足三农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明确自身职责,增强供销社领导与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断壮大自己,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竞争。

3.2 打造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供销人才队伍

首先,根据新领域、新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需要,招聘熟知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供销社系统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尊重和利用好在供销社系统积累了丰富的农资经验和广阔人脉关系的元老,改善供销合作社年龄结构;最后,强化人才培养,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抓好职工队伍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3.3 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

首先,供销合作社要积极发展社有企业,提升社有企业内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壮大自身经济实力,自筹部分发展资金。其次,努力向各级政府部门和上级社申报各种建设项目,申请建设资金支持;再次,疏通银企关系,获取金融支持。最后,扩大开放办社,面向社会筹资。面向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运用市场机制,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创新融资观念和方式,大胆引进各方投资者,促进自身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1] 徐世艳,赵泽民.“互联网+”背景下农民合作社营销模式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 严明松,陈小聪.打造五种模式 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J].中国合作经济,2016(4).

F127

A

2096-0298(2016)07(b)-116-02

猜你喜欢
巴南区供销农资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库存化肥51万吨
巴南区科协专题研究区农技协联合会工作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暑假乐开花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我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供销合作社:精准施策发力“十三五”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