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利益集团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2016-07-23 21:15张珂铮
2016年23期
关键词:利益集团

张珂铮

摘 要:利益集团理论是有关政府准则制定的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不同利益集团的分化是必然的,中西方学者对于利益集团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对国际学术界关于利益集团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利益集团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应该在充分加强对利益集团认识的基础上,对利益集团进行有效引导,这样才能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利益集团;经济管制;经济人假定

一、什么是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政治学领域,是西方公共选择学派的一个理论分支。利益集团又可以称为压力集团,就是“那些具有某种共同的目的,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利益集团的成员可以是普通公民、公共部门组织、非赢利性组织,也可以是寻利的厂商。本文对利益集团理论的梳理基于经济学角度。利益集团作为影响政府政治和经济决策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理清国内外学者在经济学领域对利益集团理论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地借鉴与吸收这些理论的精华,有效控制利益集团对政治经济决策过程的影响。

二、利益集团经济学理论

约翰·康芒斯(John R.Commons)是经济学领域最早研究利益集团现象的学者,他对经济利益集团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利益集团能够代表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有利于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后来经济学者如奥尔森、罗伯特·萨利兹伯里,以及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对利益集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教授奥尔森(Olson)是较早开展经济学领域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以经济人假定为基本出发点,研究集团内部成员的个体行为对集团运作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他在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认为,集团利益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集团内部个人的行为给整个集团带来的利益必然会被其他成员共同分享,这种成本—收益的不平衡导致集团成员普遍的“搭便车”(free riding)行为,集团越大,搭便车的现象越严重,因此,奥尔森认为小集团行动比大集团行动更有效。

针对大集团行动缺乏效率的问题,奥尔森提出了“选择性激励”的方法,以有效激发集团成员潜在的力量。一方面采用奖励的方式对那些为集团利益作出贡献的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对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进行惩罚,使集团成员为集团利益做出贡献。

此外,奥尔森在系统地分析利益集团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说:利益集团会阻碍投资和资本的积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增长。因为利益集团游说、寻租等非生产性的政治活动会耗费资源,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会相应减少,从而导致经济效率的降低;利益集团的数目越多,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将会越大。奥尔森还以此解释了为什么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的日本和德国在战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呈现赶超美国的势头,其主要原因就是战争对于日本和德国这些国家原有的分利联盟的破坏,使其社会中存在的利益集团游说、寻租等现象大大减少,降低了对资源的耗损,因此能够加快经济发展。

(二)政府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

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认为,一种行业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下运作的。继奥尔森之后,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利益集团理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施蒂格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管制的产生,他的研究基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认为政府具有强制力,二是各管制机构的行为选择是理性的,他们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产业可以俘获立法者和管制者为其提供有利的管制政策,并论证了产业集团比消费者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贝克尔的研究假定经济体中有两个利益集团,而且各集团内成员同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集团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并解释了利益集团对政治产出的影响,他认为集团间的竞争和制衡有利于降低社会福利损失,使政治产出更有效。

弗吉尼亚学派的代表人物塔洛克(Tullock,1980)提出“赢者通吃”的规则,认为政府的管制会导致利益集团的寻租机会,而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并不能创造社会福利,而是对现有利益进行再分配,特殊利益只为利益集团成员所占有,这样就会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Nitzan(1991)对塔洛克的模型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利益集团的数量的增加导致寻租活动更加频繁,进而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的增加,而且集团内部分配越平均,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越大。弗吉尼亚学派从“理性选民”的角度来推导出特殊利益集团以全社会的利益损失为代价进行寻则这一结论,开创了研究利益集团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三)政治企业家理论

罗伯特·萨利兹伯里把利益集团的组织者视为政治企业家,在70年代末提出了政治企业家理论。他认为奥尔森的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因其没有考虑到利益集团成员所追求的除物质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无法对自60年代起西方社会中利益集团数量及成员人数显著增加这一社会现实作出充分的解释。萨利兹伯里在奥尔森的基础上对利益集团内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把利益集团视作企业,把利益集团的组织者视作政治企业家,他们投入资本成立集团,提供服务并对其定价,吸引成员(消费者)参加。萨利兹伯里指出,集团提供给成员的利益可以分为三类:物质利益、归属利益和观念利益。物质利益即有形的,能够直接带来收入增加的利益;而归属利益和观念利益是指集团成员从集体行动过程中获得的归属感、成就感、名声和荣誉等非物质的利益。他认为奥尔森的模型仅仅强调了物质利益,忽视了非物质利益。萨利兹伯里的企业政治家理论是对奥尔森模型的有效补充。

(四)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集团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它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利益集团在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诺斯和戴维斯等。诺斯在研究制度变迁的模型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几个基本阶段,即“第一行动集团”意识到获利机会——提出制度创新的方案——在与其他利益集团的博弈中获得优势——“第二行动集团”(政府)协助并执行推动制度的变迁——两个集团共同获得利益,推进新制度的形成。这个制度变迁的基本过程中,“第一行动集团”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在与其他集团博弈中获胜并得到“第二利益集团”的支持,因此制度演进的方向与社会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和结果相关,并且由强势的利益集团决定。

三、结论

国际学术界关于利益集团理论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各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提供有效借鉴。利益集团介入政府机关,通过游说、投票、施压等方式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作用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利益集团从事的非生产性活动不仅不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又会对资源产生巨大的消耗,直接导致公共利益的损失;其对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此外,利益集团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来影响政府机关的政策偏向,使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及合理性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利益集团作为广大公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机制,为社会公众意见的表达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成为政府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各个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和制衡,也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吕应中译,商务印书馆,1999.

[2] 王家清.利益集团理论综述[J].金融经济,2007:117-118.

[3] 威廉 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夏文贤,陈靖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60.

[5] 史小龙,董理.利益集团政治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理论综述[J],世界经济,2005(10):71-79.

[6] 石淑华.政府俘获理论的比较分析——芝加哥学派与弗吉尼亚学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8-11.

[7] Robert H.Salisbury.An Exchange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J].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s,1969(1):1-32.

猜你喜欢
利益集团
浅析美国利益集团发展及其影响
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语境下的利益集团问题研究
公共选择与法律——利益集团理论述评
我国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影响研究综述
利益集团研究综述
美国利益集团初探
财政分权、利益集团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论利益集团对我国地方立法的影响
近现代喀喇沁·土默特地区区域利益集团之形成
利益集团:理论内涵与中国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