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后国共和平交接中山陵揭秘

2016-07-25 18:17王贞勤
文史春秋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山陵孙中山解放军

王贞勤

1949年春,国共北平和谈正式破裂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迅即发起渡江战役。并于4月23日攻克了南京。

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上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所在地,南京刚刚获得解放后,城内外秩序混乱,中山陵能否得到和平交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有效保护好中山陵,意义非常重大,可谓举国关注。因此,中共中央和总前委对此都非常重视,在攻克南京的前后,给部队部署了一项鲜为人知的重大政治任务:一定要严密保护好中山陵。

不放一枪和平接管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他留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遵照孙先生遗愿,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紫金山(也叫钟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8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附近还建有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附属建筑。环绕在陵墓周围。不仅寄托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先生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奉安大典。孙中山从此长眠在紫金山上。为了保护中山陵的安全。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山陵拱卫大队。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曾用大炮轰击中山陵。中山陵第六层平台西侧那尊铜鼎的外壁上,现今仍遗留着一大一小的两个孔,便是那时被日军炮弹击穿的。拱卫队员们集体写下决心书,“与中山陵共存亡”,并在孙中山陵寝旁举手宣誓。南京城破后,为阻击日军侵犯中山陵,共有26名拱卫队员英勇捐躯。

1945年南京光复后,国民政府重新修缮了中山陵,成立了新的中山陵拱卫大队。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第一〇五师第三一五团前卫营第二营在南京奉命追歼南逃的敌人。他们进挹江门,过鼓楼。当行至新街口时,团副政委刘志诚隐约看到了街中心树立的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不由肃然起敬。他14岁在陕西当学徒,18岁到延安参加革命,在延安学习了很多知识。对孙中山也了解很多,知道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因而内心对其充满崇拜。

他们从新街口转向东,沿中山东路行至中央医院(现原南京军区总医院)门口时,已走了约10公里。这时天已大明,部队停下来休息。刚坐下不久,侦察员报告,中山陵门外还有国民党一部分部队未走。他们立即追赶上去,准备消灭他们。此时,刘志诚忽然想到,附近就是中山陵,攻克南京前,上级首长就交待过要注意保护好中山陵,特别是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还给部队写下了“保护中山陵”的手令。于是就紧急命令部队,不弄清情况,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擅自开枪。

经过了解。这部分国民党部队是中山陵的拱卫大队。刘志诚和石副团长都意识到,这个拱卫大队是一支特殊的武装,是负责警卫孙中山先生陵墓的,绝不同于国民党参加内战的一般军队,因此只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决不能轻易动武。

他们原本想,这拱卫大队负有特殊使命,又在此拱卫多年。通过谈判让他们交出拱卫权一定非常艰难。没想到,他们与国民政府负责管理中山陵的代处长范良和拱卫大队大队长王全中校刚一接触,就顺利达成了协议: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把枪支弹药造册交给解放军,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就这样,解放军一枪不放就和平接管了中山陵。

国共两军同站双岗

刘志诚迅速将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同意他们的处置方案,决定停止他们追击敌人的任务,改为警卫中山陵。随后,部队开到中山陵园广场集结,正式接管了中山陵、天文台等地。

部队集结完毕后,刘志诚对全营指战员讲话,强调了守卫中山陵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大家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守则。做到秋毫无犯。

讲话完毕,石副团长去具体指导设置哨位和组织巡逻队,刘志诚则召集拱卫大队的干部讲话,说明共产党对孙中山先生是一贯尊敬的。解放军将会保护好中山先生的陵墓。嘱咐拱卫大队的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维护好中山陵的正常秩序。

随后。刘志诚等人由王全陪同去察看了蒋介石和孙科的公馆。蒋公馆又名美龄宫。据王全介绍,这是蒋介石、宋美龄做礼拜的地方。美龄宫建筑金碧辉煌,内部陈设也十分豪华。孙科公馆外表不怎么样,内部家具和装饰却非常富丽堂皇。刘志诚对王全说:“中山陵内所有国民党要人的公馆,我们解放军全不进驻,仍由你们看管,听候将来新的南京市政府前来接收。”

中午,刘志诚到了中山陵植物园,受到技术员吴敬立和潘祖恒等的热情欢迎,他们一直坚持工作,保护园内的各种设备。他们腾出好几间房子,安排第二营营部人员住宿,对战士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下午。范良陪同刘志诚和石副团长上中山陵谒陵。路上,刘志诚看到,一如早晨达成的协议,每个哨位上都是由两名士兵值勤,一位是身穿解放军军装的战士,手持钢枪。一位是衣着国民党军军服的拱卫队员,徒手站立,他们相向而对,配合得很好。这一国共两军和平衔接、同站双岗、共同护卫中山陵的奇特景象。在中国国共两党的历史上。实为罕见。范良一面引领刘志诚他们往上走,一面讲述当年日军侵犯中山陵时守卫部队拼死抵抗的场景,大家无不感慨万千。

刘志诚等人来到中山陵的祭堂大厅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一齐向孙中山先生的坐像鞠躬默哀,然后进入墓室绕着中山先生卧像和棺椁环行一周。

半天来,刘志诚留心观察,发现中山陵园内外都整洁、有序,祭堂、碑亭、陵门等处都没有发现有什么损坏,似乎完全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刘志诚对范良说:“为了迎接解放,你们的工作做得不错,现在南京解放了,你应该带领陵园工作人员和拱卫大队的全体士兵,认真守卫执勤,把工作做得更好。”范良听了,很受鼓舞。

猜你喜欢
中山陵孙中山解放军
游中山陵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解放军来了
风雨90载中山陵
中山陵为何无墓志铭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解放军之称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