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魂不死,古看铁血尽风流
——电视剧《三军大会师》摄制组拍摄纪实

2016-07-26 09:45李娅娟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红军

文/李娅娟



万里长征魂不死,古看铁血尽风流
——电视剧《三军大会师》摄制组拍摄纪实

文/李娅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北京天岳盛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三军大会师》于今年1月初在北京八一厂王佐影视基地开机。

80年前,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宣告了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妄图消灭红军的阴谋彻底破产,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该剧讲述了红军从1936年4月即将结束东征,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西征、甘孜会师,北上、会宁大会师,将台堡大捷,重创国民党部队;展现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张国焘、张学良、蒋介石、胡宗南等一批历史风云人物,以及红军队伍中的铁家父子、王家兄弟以及程家姐弟等一批小人物。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该剧通过红军大会师,史诗般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能够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有力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抗日新局面的形成。

该剧集结了数十位实力派演员:在电影《八七会议》《忠诚与背叛》、电视剧《刘伯承元帅》中饰演毛泽东的王晖外形儒雅,表演功底深厚,在该剧中依然担纲毛主席的角色。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金星奖最佳演员奖的青年演员郭广平在该剧中饰演周恩来。陈大伟、何林瀚、脱一然、黄品沅、段卫平、张再新等分别饰演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领袖人物,他们将共同支撑起本剧的“骨架”。这部戏重点刻画和重点着墨的应该是一批小人物:何月娥、铁强、老铁、王大壮、王彩萍,程春生、程圆圆等,他们的命运和成长将是圆润本剧的“血肉”。导演张玉中曾执导过《百团大战》《忠诚与背叛》《风云1927》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张玉中:完成跨越80年的期盼

张导坦言:重大历史是有套路和窠臼的,观众往往会对领袖戏的拿腔拿调,甚至装腔作势产生逆反,该剧除了剧作上的突破,一定要在二度创作上有所突破,要接地气,要让人物有质感,要让人物有内心的逻辑和感受。“会宁会师”、“将台堡会师”到现在还没有全面地用电视剧的形式表现过,主要原因恐怕是历史敏感点、敏感历史人物的存在,比如西路军的问题、少数民族的问题、张国焘、一、四方面军深层人物关系等等。80多年过去,大家在认知上渐趋客观,有了基本的定论,我们拍这部片子就有了相对坚实的出发点。

会师是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党内高层和广大红军官兵的期盼。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只有十五六岁,他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成长没有任何有效的轨迹可循,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摸索,既要寻求奋斗目标,还要有坚定的信仰。导演对音乐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在陕甘宁交界处,酸曲是劳动人民常哼的歌,歌词也很朴实:“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苦命的人儿过来了,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头哭……”从《苦命的人儿过来了》到《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导演的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着歌词曲名,他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解释。虽然没听到现场演唱,但光是歌词歌名也是醉了,突然间这部主旋律题材的红军题材的电视剧活了,句句声声全是女主角灵动的眼神,如泣如诉的歌声,那种盼望、那种期待已经跨越80年的漫漫岁月,悠然飘到今天……

王晖:我是给剧组带来寒流的人

王晖曾多次扮演毛泽东,他坦言再次扮演毛泽东仍旧充满敬畏和忐忑,应该说毛泽东是为红军长征胜利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他却笑言自己是为剧组带来寒流的人物。王晖的戏大概110多场,1月初他刚进组,就为剧组带来极寒天气,当天在云岗附近的坦克训练基地拍摄窑洞的戏,遭遇北京几十年一遇的冷空气——-17℃,毛主席穿着单衣敞着怀,光张嘴,都说不出话来,演对手戏的演员,嘴直哆嗦,根本不知道说什么,演周恩来的郭广平感叹,“毛主席”被冻得一直打摆子,王晖都被冻笑场了,就这样一口气拍了8天。第二次进组是拍保安的戏份。外景地本来天气不错,可他一去又降温又刮风。3 月8日去天漠山路上的戏,天气预报又是寒潮……王晖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剧组却没有因为寒流而懈怠,大家团结一致,迎寒而上,每天的拍摄任务都坚决完成。

因为要扮演毛泽东,王晖在拍摄前还专程随八一厂张方军政委去了一趟李讷家,家里依然是老式的简易家具,看了很多老照片,看到他们家人至今还保持的革命作风、生活习惯,对来者的充分尊重,都让他们备受感动。他反复研究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希望通过努力把这个角色塑造好,能够得到毛主席家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同。导演要求表演要节奏明快,包括语言和行动,如生活戏上要有新意、有细节,会议、行军要紧凑不拖沓,所有的台词都口语化。王晖为使人物达到个性化,抓住了主席的习惯动作:比如喝完茶把茶叶嚼了,很喜欢吃辣椒——熬夜时吃、思考问题时也吃,他把这些细节加到戏里,人物就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王晖对于毛泽东这个人物的塑造,内心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像,他一向追求生活化的表演方式,但不是把角色的影子带到生活中来。他希望通过模仿毛泽东的生活习惯和动作,追求真实,追求自然,追求神似的地方。

郭广平:第二次饰演周恩来

郭广平曾在电视剧《领袖》里第一次扮演周恩来,该剧是第二次。这个戏的拍摄室内戏多,拍摄现场灰尘很大,而且冬天拍春秋天的戏,演员着装单薄,剧组为给演员取暖,在桌子下面放着火盆,脚下倒是暖和了,炭火熏着眼睛,不停地流泪,为了不使说词时出哈气,不停地往地上泼冷水,开机前演员还要喝冷水,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这也是剧组长征精神的集体体现吧。周恩来这个角色每天化装比较麻烦,需要粘胡子和眉毛等,每次化装时间都在2个小时以上,为了保持妆容少麻烦化妆师,郭广平愣是化好妆后不吃饭,有时中饭、晚饭都不吃。化妆部门的人很感动,每天都给郭老师带着巧克力和饼干,饿得厉害就往嘴里塞点饼干和巧克力。就这样一直饿到晚上收工,他饥肠辘辘地回到宾馆,由于住处偏僻,没有饭店可去,他常常吃个泡面就个水果对付一天。剧组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或多或少地践行长征精神,他们互相称谓戏中角色的名字,穿着破旧的戏服,没有戏的时候安静地在柴房的小火盆边烤火……

张铎:那个时候的爱情

张铎饰演铁强,铁强是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除了领袖人物层面,铁强是小人物里面的男一号,他耿直、憨厚、朴实,对革命信念坚定不移。张铎本是西安人,地道的西北汉子,却要在戏里扮演江西人,可能因为眉目清秀有南方人的灵秀,导演挑中了他。180多场的戏台词不多,他给铁强定位为憨厚的汉子,所以从自身做改变,一切放慢半拍,显得很“钝”,但眼神很坚定,不漂移。为了强化他的老实,总是把一句话断开来说,支支吾吾比较多。被他搭救的何月娥喜欢他,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他却总是故意接收不到秋波。其实张铎和扮演何月娥的战菁一原本是一个公司的演员,合作了多部戏,彼此很熟悉,却偏偏在这戏里要慢半拍。那个时候的爱情不同于现在,明明情窦初开却要死命拉闸,这种纠结常常把两个人演到笑场。心里想啊,这咋还不修成正果啊?要在现代剧里20集就在一起了,这种穿越和内心的反差折磨着他们。

春晚宋小宝的小品《吃面》,同样在这个剧组上演,扮演习仲勋的演员姜皓严是东北人,却要像西北人一样吃面,用脸盆大碗吃面,西北人吃面是边吃边搅,可他老吃不好,要不然就是面条吃着吃着就不冒烟冻成冰了,导演一遍遍讲戏,一遍遍重来,最后他一口气吃了四碗,肚子撑到爆,还不敢吭气,这才算勉强过。还有一场习仲勋和面的戏,从水缸里舀水和面。结果瓢一进水缸,硬邦邦,原来水缸早已冻成冰,只能马上让道具部门把冰砸开,瞬间现场乐开了花。

战菁一:为了爱情把家都豁出去了

战菁一饰演何月娥,她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却不娇气,很干练,性格独立,是敢于面对自己内心感受的人,不屈服于家族的婚姻安排。对待革命没有高度上的认识,但是通过和红军接触,很欣赏红军的作为,尤其经过一系列的波折看上了低调、憨厚的铁强。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炽烈的情感”触碰了社会的传统价值观、触碰军队的纪律,让两人都在这份感情中饱受煎熬。最后铁强在战斗中牺牲,月娥为了纪念铁强,改名叫铁月娥,带着对铁强的爱,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何月娥的爱情在那个时期是大胆而热烈的,铁强是她的救命恩人,她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按照战菁一的话,何月娥为了追求铁强把家都搭出去了,属于倒贴型,为了引起他的注意,为红军挑水捐粮捐物,为了接近铁强不惜出卖亲爹,去红军告发亲爹私藏枪支。有一次他们俩在山洞躲雨时她忍不住亲了他一口,为了保护她,铁强把这事扛了,被下放到骆驼营。何月娥本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姑娘,一心为情郎,但却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了解了红军、了解了共产党,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接这个戏的时候战菁一是短发,可是后面要有剪头发的戏,就自己把头发接成长发再剪掉,导演觉得这样真实。这个角色在戏里有很多唱歌的部分,他们称为酸曲,劳动时唱磨面歌,跟铁强分开时唱酸曲,会师的时候因为思念,眼泪汪汪的唱着歌,因为这些歌把革命题材的剧唱活了,何月娥这个性格鲜明的小姑娘也显得非常可爱。因为天气寒冷,她患了重感冒,在剧组整日咳嗽,感觉恨不能咳断了几根肋骨,但她也因此练就了一个绝招,无论现场咳得多厉害,只要导演一喊开机,她马上正常说台词,一声也不咳,一喊停,又继续咳嗽,所有现场的人都叹为观止。

日月朗朗魂不死,风云浩浩曲难终。80年前那一幕幕的回放,仿佛就在眼前就在昨天,不论何时何地,那些曾经行走在长征路上的英烈们,依然可敬可爱!仿佛一本厚厚的书,总能读出新意!★

责任编辑:方 莉

猜你喜欢
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半条红军被
袁国平与『红军第一报』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巴山送红军
红军坳
十送红军
红军中的老外
送别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