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作文:小学作文教学的新视角

2016-07-26 06:55
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交流课文作文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小学,浙江 杭州 311200)

写作,是对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考验。不少学生有了厌烦写作的定势,一说要写作文,便是绞尽脑汁的凑字数。在实际教学中,每每翻开学生的作文,总是“悲喜交加”。记账式作文、跑题、无主题作文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还在于缺乏了作文基本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大篇幅作文的反复练写使学生失去了写作文的激情和动力,个性化表达更是无从谈起。

而当前,信息流动不断加快,短信、微信、微博等融入人们生活,短小精炼的写作更容易随时随地记录个人生活和个人观感。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载体,用简短便捷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

作文教学需要唤醒心灵,那就需要回归人的本身,回归社会,回归原生态生活。“微作文”由此应用而生。它借助于当前人们热衷于写博文、发微信的时尚;借助学生具有充分的上网热情、爱显摆、乐于被欣赏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同时,通过系统的微作文写作指导,撰写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语言简洁、结构完整、表达准确之短文,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精准应用语言的能力。

一、何谓“微作文”

“微作文”指的就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语言简洁、结构完整、表达准确之短文。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精准应用语言的能力微作文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一种新的写作形式,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作文修养的新平台。倡导真实的写作,倡导自主作文,学生为需要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为表达思想而写作。真实的写作是一种从内到外的倾吐,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吐表达的欲望。微作文推崇写简短文章。几十字的消息、短新闻、杂感随笔、评论……皆可自成一体。

二、微作文训练构想

微作文训练不能一蹴而就,其基本训练序列为:在教师指导下,从激发学生兴趣到实施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能力提升到把微作文成为日常生活的延续而进行自主创作,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情感的个性化。也就是说,通过微积累(积累素材,激发兴趣),微写作(单兵实战,提升能力),微评价(多元交互,激活思维),微展示(欣赏微作文,形成自己的语言、叙事风格,竞显风采),微拓展(课外延伸,自主创作)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下图所示

三、微作文实践策略

1.关注生活“微”场景,丰富写作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语文学习如此,作文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近自然、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微场景,丰富生活素材。

1.1 家庭生活微场景是写作素材的不竭之源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每日晨起,倾听长者叫醒声的变化;观察餐桌之可口的食物,探查其源;上学时,关注家人的叮嘱;睡觉时,体会父母的关爱;生病时,体察家人的焦虑;放学时,看看接送人的忧与喜……通过对家庭生活的观察,不仅有效积累素材,更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1.2 校园生活微场景是写作素材的茂盛之林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回忆课堂发言前后的心情变化;作业遇上拦路虎时看到学霸偶尔显露的骄傲;想想自己困惑时的烦恼;到球场踢一场竞赛的快感;忘带作业本的茫然;课间的游戏;同学间的争执;老师的责怪……通过对校园生活的观察,不仅有效积累素材,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对行为的感悟和反省。

1.3 双休日场景是微写作不绝之话题

兴冲冲迎来双休日,却发现比平时更忙碌。辅导班,爱你不容易;车上那人;家里来客;削苹果切了手指;沙发、电视和零食……都是不绝的话题,信手写来,更具真情实感。

1.4 旅游之场景是写作素材之最爱

梦寐以求,夙夜难眠,皆因明日去旅游。指导学生做好旅游前期功课,实地观察欣赏风景名胜;说说当地美食之诱惑;倾诉大煞风景一瞬间;聊聊自己拍照的经历……随手记录,顺手发表,抒发情感,悦人悦己。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素材在生活中积累。经常指导学生关注街头巷尾的事,关注四季交替变化,关注校园生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领悟师长的教诲,感受亲情、友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学生就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写作素材当然应有尽有,丰富多彩。

2.对接教材“微”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教材是例子”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写作要和阅读教学相结合。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练习写作的范例。以“本”为本,强化技法训练,我以五上年级语文教学中微作文训练为例展开。

2.1 从课文预习入手,进行微作文训练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采用了预习单的方式进行预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了久而久之,学生对字词句篇章一成不变的预习方式产生了厌烦,预习走向了形式化。微作文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状态。以五上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在布置预习作业时用吹泡泡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圈画评注,即在自己所画的泡泡里记录自己阅读的即时所想所感。有一个学生课文描写父亲外貌的文句边贴上了这样一张便利贴:

可怜的父亲已经36个小时不吃不喝,没有片刻的休息。他一定是一边哭喊着孩子的名字,一边用双手刨开断壁残砖。他不敢用铁锹,他怕用力过猛,泥石会掉落砸中好不容易有一容身之地的孩子。他小心翼翼,他心急如焚,他精疲力竭,他毫无放弃的念头。他一直一直一直就那么坚持着。他相信,孩子就在下面等着他。

实际上,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五单元《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一单元以表达“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时,我采用了同一方法的预习方式。一篇篇微作文精彩纷呈,学生用稚嫩的笔表述了自己对父母不同方式的爱的理解。

2.2 用发微信的方式完成微作文

《珍珠鸟》一文对于五上年级学生来说篇幅较长,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课时少。但这是一篇生动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语言清新明快,情感细腻。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微作文派上了用场。我设计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冯骥才,按小鸟进家门那一刻起,用发微信的方式分阶段介绍小鸟的成长和彼此信赖的建立历程。小学生对发微信有莫名的新鲜感,煞费苦心的微作文应运而生:

哇塞,珍珠鸟哦,朋友送的,随赠的还有一个精美的竹编笼子,垫有干草。好个舒适的居室.珍珠鸟儿的叫声好好听耶,如笛儿般又细又长。

三个月后……,小小鸟钻出了笼子……小小鸟落到书桌上了……

今天,小珍珠飞落到了我的肩上,我停笔窥视。哈,小家伙竟然在打瞌睡,眼睛微微闭合、张开……它睡了,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

一篇篇微作文轻松出手,既明晰了文章的构思,也很自然地抒发了“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情感。

实践证明,类似于这种篇幅较长,阶段性比较明显的课文,比如《开国大典》,或者一些游记类的文章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既理清了课文的写作思路、基本内容,更是一篇篇条理清晰,文句简练的微作文。

2.3 于课文补白处进行微作文的练习

课文常有意犹未尽处,情感跳跃处等,借助于补白进行微作文的练习,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钓鱼的启示》在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请学生通过想象完成一篇主题为抵制诱惑的微作文。有学生这样写:

那一次回家,客厅的桌子上放着几个礼品盒。妻子告诉我,那个因为钢筋质量不过关而导致了停工待料的工程老板希望我放他一马,以免耽误了完工时间。我看着精美的礼品盒,妻子央求的目光,我似乎又一次听到了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我毅然对妻子说:“礼品送还。钢材质量关乎大楼百年根基,不可放松!”

《梅花魂》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我说:“外公,你也会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通过想象,写下外祖父的所思所想。《狼牙上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时,面临前行道路的抉择。让学生体味五壮士的情感,写下当时五壮士的言行。

引导学生走入课文,走近作者,不仅对融入人物情感深处有所补益,更是微作文极妙的训练点。

2.4 借课文感悟进行微作文训练

其实,在课文阅读前后,我们常有机会进行微作文的训练。学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后写写自己曾经的一个事例;学习第八单元后写下自己对毛泽东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的感慨等。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后,利用活动课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然后在下课前的五分钟请学生把自己的心情写成一篇微作文。有学生在义愤填膺中这样奋笔疾书:

圆明园,万园之园;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珍藏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宝藏,就这样被抢劫一空,还付之一炬。

我痛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我痛恨列强的暴虐无耻。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明白作为中华少年的责任——不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字字铿锵,情真意切。我还常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自己当做老师,编写教学前的导入微文;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试着当小老师编写单元总结文。

一文一感悟,一单元一收获,时常为之,日积月累,无论微作文的篇目还是质量,必然水涨船高。

由课本入手,进行微作文训练,花时少,收效大,真正的事半功倍。

3.课外拓展“微”创作,实现文字个性化

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高地远近各不同。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写下即时感受,最富真情实感。

3.1 留心生活不经意处,于无声处听惊雷

前几天有个学生在我抽查完成背诵任务后写下了这样一篇微作文:

张同学是昨天没有完成背诵的三个同学之一。今天晨读,老师再次检查,她背出了。她不但背出了,还成了本班背诵的模板。她声音清脆,似潺潺流水;抑扬顿挫,如高山瀑布溅落击于卵石。她把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三人之中必有我师,生活处处皆学问。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培养对生活的敏感性,微作文就是我们展示才华的场所。

3.2 点评时事,彰显个性

新闻处处有,传播时时新。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家庭小事,把对社会轶事的看法写成微作文,有利于锤炼学生的思想。比如一学生在班级微信圈里发了这样一篇微文: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心里很不舒服:一位记者选取了一群到香港迪士尼乐园游玩的大陆人在园内脱鞋歇脚,随地吐痰,躺在座椅上睡觉,躲在墙边小便的照片发到网上,供大家“欣赏”,看后顿觉浑身燥热,好不尴尬。

好些行为,我也曾有过,并不以为然。如今想来,必然是自己行为规范缺少的缘故,以后一定多加注意,不可贻笑大方,让人耻笑。

读新闻,听轶事,谈所思,微作文成为班级学生交流思想的场所,学生在交流中成长。

3.3 实时发微文,报道假日见闻

假日所见,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名胜古迹,江河大海;不仅仅是奇山异峰、曲径通幽;不仅仅是高楼古宅,美酒佳肴,还有民风民俗,逸闻轶事等等。学生随手拍,顺手记,写下的都是精彩妙文。即兴写作,短小精悍,随心而已。

分享,交流,关注。学生在微作文中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增进友情。

4.构建交流“微”平台,多元交互各显风采

短小是微作文天然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保持学生写作的热情提升写作能力尤为重要。所以我们通过搭建课堂内外“微”作文交流平台来达成这个目标。

4.1 课堂合作交流“微”评价,分享“心有所动,笔有所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触发心动,“与我心有戚戚然焉”而感悟,触发写作冲动。此时老师适当引出写作话题,学生当堂写作交流,互相点评,言简意赅,直截了当。

充分利用午读课,指定每周五为交流评价时间。先在小组内进行自己本周最得意的微作文交流,每篇微作文至少有两位同学写下简短的评语。再修改后然后择优在全班范围内分享。

合作交流“微”评价,让个性化走向多元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掌声中增强写作的热情与兴趣,一举多得。

4.2 创建课外交流“微”平台,在欣赏和被欣赏中竞显风采。

微信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交流平台为学生所熟知,它能及时反馈,在短时间内和圈内同学师长交流,使每一位发文者都得到关注。尤其是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他们通常怕交流,也缺少交流的机会。有了班级微作文交流平台,偶尔的成功会激发鼓起他们的信心;老师和同学的点赞,简短的褒扬的词句会激发他们再写作的热情。后进生如此,其他学生更胜一筹。

建立班级微信群,鼓励学生在朋友圈发表假日见闻和即时感受。给予发帖、点赞、跟帖的充分自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老师家长也间或参与其间;在欣赏与被欣赏中双方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对于出色的微作文,我们收录在班级墙报上,供全班欣赏、交流。同样,每个阅读者可以在文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意思的微作文学生可以在网络的其他平台上自由发表,我也会推荐给校刊和社会公开报刊杂志。

微作文,使写作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家中琐事,外出游玩,见闻趣事……不分时间、地点、内容,心有所感皆成素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种接地气的写作形式,易于让学生有倾诉欲望,激发写作主动性,进而在写作过程中获得内心表达的快乐和愉悦。教师通过学生的生活微文,了解了学生的生活,走近了学生,即是写作的指导,也是生活的导师。

猜你喜欢
交流课文作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