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神冯立:当我读完第1731本书

2016-07-26 10:25侯文晓
读者·校园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清华读书老师

侯文晓

2015年10月2日上午,冯立在豆瓣网上推送了他的第79篇日记,题目是《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1700本书阅读总结》,这是他所写的“阅读总结”系列中的第17期。而如果你是一名资深豆瓣用户,读过他那篇著名的《海淀知名书店指南》,也许会更熟悉冯立在网络上的化名:王韧勉。到目前为止,冯立的豆瓣主页上,记录着他读过的1731本书,听过的3336张唱片,看过的1232部电影,以及众多评论和日记——多年的坚持使得这些数字显得异常庞大,王韧勉这个名字也成为豆瓣读书类推荐栏的常客。

从300本读书计划开始

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100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100本书评选出一个前10名的榜单。正在读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已经完成了第17个100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200多本书,平均3天读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了。

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其他的清华大学的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有些胖,笑眯眯的,若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他身上有一种少见的自信,有点像老北京的侃爷,仿佛见惯了一切,随时都能说个不停。他几乎可以轻快流畅地回答你抛出的所有问题,他对人名非常敏感,对读书时间和数量有着精准的记忆,对陌生人的好奇也早有准备。唯独在提及女朋友的时候,他才从经验分享会的模式中走出来。“我和我女朋友是在甘阳老师办的一个学术夏令营上认识的。”这是他第一次露出腼腆而放松的笑容,提醒着大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男生。

谈及读书的缘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自己能读多少书,”冯立很轻松地说,“没想到在大四上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3年读完300本书的目标,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碎片化时代的阅读适应

被问到如何有这么多时间读书,冯立闭眼想了一会儿,说:“大概是有空就读吧,我很少拿出整块的时间来读,日常生活往往是见缝插针地阅读,另一方面,读得多了速度也会上去。”他的作息是“朝八晚十二”型,其实他并没有因为大量看书而耗费太多时间,也不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不通世事”,他数了数,大学生应该体验的生活从打游戏到谈恋爱,从上课到做助教,从社会实践到旅行,他一个不落地都体验过。

他的身上有很多打破人们通常设想的地方,其中有一条就是,人们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优劣争论,在他这里似乎失去了意义。有的人可能就是喜欢“读书的感觉”吧,提到现在有些人对纸质书的执着,冯立不以为意:“有读书的感觉不等于有效率,读书这件事,入门很重要。”

比起读书形式和读书心得,冯立更看重实在的内容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对各种学术著作的阅读与思考,他写道:“读书要读出不同的维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阅读的表层,只是简单阅读就去表扬或批驳某本书的优劣。”在用显眼的数字打头做标题的总结文章里,这样的思考和各个角度的点评才是主角,恍惚间有指点江山的气势。“读书多了,写得多其实很容易。读得多了,写得不多但能给别人传递得更多才见功力”,冯立并不只单纯追求知识的输入,他觉得,大学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知识,但“忽略了传授学习方法”,例如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读书、写作。在最新一篇《1700本书阅读总结》里,冯立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书》等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带到了他担任助教的课堂上,让自己的学生读书评,练习写作。“说理工科学生不擅长写作,这完全是误解”,在冯立的眼中,不少理工科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优秀,很有潜力,而他也流露出一种为人师的喜悦,晃了晃头。

唯有爱与学业不可辜负

虽然读书、思考甚多,冯立却坦言自己不算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中学时代,他一度不被看好,但高考时的超常发挥和自主招生还是让他幸运地进了人大国学实验班,学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凡是感兴趣的东西就去学,本科期间他在人大、北大、北师大等学校旁听了20门课,“是像选修课一样听课、写作业的,”他补充道,“比起为了名气去听课,可能真正教得好的老师反而对我的帮助更大。”本科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讲授社会调研方法的潘绥铭老师、讲授文学阅读的王以培老师和指引音乐赏析的毕明辉老师——都是他在旁听时认识的。

“除了与学习有关的奖学金,其他的奖学金我都拿到了。”他带着一点自豪,特别说起自己本科时期参加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这个项目,他带着两个同学一起,写了8.4万多字的报告,获得了全校人文组的第一名。课题与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有关,起初时没人愿意参加,他只好拉来好友与下铺的哥们儿,三个人一起到他的老家湖北黄冈做调研。“我们那里有很多名人啊,李贽、闻一多、黄侃、熊十力……”一连串被写在中国历史上的人名从他的嘴里冒出来,“这些人的故居和讲学之地我们都跑遍了,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呼吁复建了黄侃夫妻的合葬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是很多人的梦想,对冯立来说,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的事情。

2015年是冯立在清华历史系读博士的第二年。从人大搬到清华,当被问到清华有哪些不一样的资源值得同学们珍视时,他最先称赞的不是大家引以为傲的食堂和宿舍,而是仿佛挖到宝藏一样得意扬扬地说:“清华图书馆能提供的服务超出一般同学想象,比如说可以办北大图书馆的借书证,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且清华图书馆的借书期限为8周,远远长于一般学校,特别是还能借很多台版书,这都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资源。”这样的口袋一旦被打开,话题就一个接一个地被倒出来。他仿佛是对自己的玩具了如指掌的小男孩,坐拥数座自己无比熟悉的图书馆,大到历数全国能够外借台版书的高校,小到一个博士生一个月最多能借59本书,侃侃而谈,显得异常满足。他在文章里写阅读速度时说:“没有100本书的阅读量无从谈论技巧,没有3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论速度。”而认识他的人则戏称,有时候他让人觉得“没有读过几百本书无从与之交谈”。

猜你喜欢
清华读书老师
Notes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我们一起读书吧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