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辨之光闪耀课堂

2016-07-27 11:21杨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7期

杨洋

[摘要]一部精彩的影片,经过妙手剪辑,课堂上穿插播放,既激发了课堂活力,也激荡了学生的情感。《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课堂教学,就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采用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教师是主导,引导着课堂的流程,学生是主体,自主探究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行为与后果 主题情境 反思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71

【内容分析】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是苏人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行为与后果》的第一框。本框内容在第七课的三框中处于起始位置,构成后两框的逻辑前提。设计的依据是新课标“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知道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知道处于社会中的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行为,都会带来一定的后果,要增强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 知识与能力: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行为的分类。

2. 教学难点:理解“不作为”;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过程探究】

第一站:透析剧情,阅读自学——明确行为的分类

教师活动:首先,让我们欣赏这部影片的精彩片段。

【剧情一】名侦探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准备前往英国伦敦。东方快车的董事布克先生帮他弄到了最后一个铺位。在车厢里,波洛被一位名叫雷切特的人出高价雇请他做私人保镖,但是波洛说对钱不感兴趣而拒绝了。(视频片段1)

【剧情二】由于暴风雪的缘故,火车已经停止前进。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发现雷切特先生已在睡梦中被刺死,身上留下12处深浅不一的伤口。(视频片段2)

【剧情三】东方快车的董事布克授权波洛来调查此案。原来死者原名叫卡塞蒂,曾经绑架阿姆斯特朗上校的3岁女儿黛茜,尽管得到了赎金,但还是杀害了她。

为此事,阿姆斯特朗的亲友受到无辜牵连,上校开枪自杀。卡塞蒂虽然被捕,但他买通关系,法官草菅人命,最终他得以无罪释放,从此隐姓埋名,逃亡在外。

于是,阿姆斯特朗的亲友在东方快车实施了一个集体复仇计划。但是,他们没有料到车上刚好来了一位神探。(视频片段3)

教师过渡:视频看到这儿,想必大家对剧情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难发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板书)。

问题思考1:下面请大家联系影片,结合教材对行为的分类,分析卡塞蒂的绑架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内容,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影片富有趣味性和新颖性,与本课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契合性,最关键的是能设计出综合运用本课知识的“两难选择”。其次,各方行为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教学的开展。视频采取剪辑手法,根据需要随时播放,始终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二站:辨析行为,明确概念——“作为”与“不作为”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在分析绑架行为时,前三组行为没有争议,而对第四组分类,即法律层面的“作为”和“不作为”,大家产生了分歧。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问题思考2:“波洛拒绝做私人保镖”与“法官草菅人命”哪个属于“不作为”的行为?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经过阅读书本概念、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法官的草菅人命属于“不作为”。

知识链接: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其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义务而不履行。

教师小结:根据不作为的定义,我们可以简化为“当为而不为”。在这里,法官负有惩恶扬善的义务且可以公平断案却草菅人命,根据定义,应当属于不作为。(板书:不作为/当为而不为)

教师活动:搞清楚不作为,那什么是“作为”呢?请大家结合“不作为”的含义,给出你的定义。

学生活动:作为即“当为而为”,也可以是“不当为而为”。

(板书:作为/当为而为/不当为而为)

设计意图:理解“不作为”是本课的重难点,因为此处涉及法律术语,讲得浅显无助于学生理解,讲得过深又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选用影片中通俗易懂的例子,结合书本上的概念,重点突出“有义务不履行”而得出“当为不为”这一点。得出概念后让学生进一步推而广之,加深理解。

问题思考3:卡塞蒂的绑架行为产生了哪些后果?法官的“不作为”又有哪些后果?据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通过一个行为,结合影片,尝试推导出多个结果。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板书)。有行为就有后果,作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不作为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后果(非法的绑架行为和草菅人命的不作为都导致了后果)。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有的行为会产生多个后果(绑架行为导致谋财害命,也导致了无辜者被牵连)。有的后果是由一个行为引起的,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引起的(卡塞蒂被杀既是他本身的绑架行为导致的,也是因法官的不作为导致的)。

(板书: 一行一果 / 多果 / 一果一行 / 多行 )

设计意图:“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是本课重点。通过对“作为”与“不作为”结果的再追问,得出“凡行为都会引起一定的后果,后果是由行为引起的”;通过对不同行为引起不同结果的分析,得出“一个行为既可能导致一个也可能导致多个后果”;“一个结果既可能是由一个也可能是由多个行为引起的”。结论得出轻松自然,真实可信,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第三站:法理冲突,激情思辨——道德和法律的两难选择

教师过渡:神探波洛经过仔细观察,逐个询问,慢慢解开谜团,透视真相。原来12人都与阿姆斯特朗家族有种种关系,他们实施了集体复仇,用“私刑”代替法律。虽然集体复仇行动看似天衣无缝,但是神探波洛大胆猜测,还原了谋杀的场景。(视频片段4)

问题思考4:列车即将靠站,你觉得波洛该告诉警察实情吗?

学生活动:基于自身的道德认知,有的学生选择告诉实情,因为12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有的学生选择不告诉实情,因为卡塞蒂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况且法律欠大家一个公道。

教师过渡:阿加莎笔下的波洛是这样处理的,他让列车董事布克决定。布克其实猜透了波洛的心理,选择不说出实情。12人如释重负。

设计意图:此处应为课堂激辩处,学生的思路充分被打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毫无疑问,他们的回答应基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

第四站:善恶有果,法律至上——法制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保障

教师活动:罪大恶极的卡塞蒂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复仇者的行为看似合乎道德,然而民众却隐隐不安。于是,2010年,相隔36年之后,英国又推出了《新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新版影片中,波洛仍然没有向警察说出真相,只是显得无比痛心。(视频片段5)

教师过渡:直到今天,道德和法律的冲突还在延续。影片中的波洛是位法律至上的善良人,正如他所说“法制的精神必须高于一切。即使有时它有失公允,你们也应该重拾信心”。

案件原型:绑匪曾绑走一位美国空军少校的儿子,并杀害了他,亲友受到牵连。后来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在他家发现了被记下号码的赎金,七个笔迹专家认为他的笔迹与勒索纸条上的笔迹相符……嫌疑人否认对他的指控……经过激烈争论,陪审团得出结论:罪名成立,判处死刑。这一刻,法律尽显正义之光!

教师总结:正如本课所说,有些行为会产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有些行为则会有损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理论升华:我们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尊重道德,尊重法律,要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板书)

设计意图:道德和法律,两难的选择。然而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进程的发展,正义的力量必将战胜邪恶。尊重法律,遵守道德,必将是我们最高的行为准则。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真实案例”再现,旨在重塑学生“法律至上、尊重道德”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主题情景式”探究,采用一部影片,几个片段,逐层推理,步步提升,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课堂在思辨中华彩绽放。

(一)环节紧凑,步步为营

课前、课中、课尾分别使用视频资源,环节连贯,思路清晰,加以文字解说,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把握剧情,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各问题间既有联系,又有坡度,引领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首先根据行为的分类,找出学生易混的知识点“作为”和“不作为”;在辨析概念环节,重点把握“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别和联系;再通过不同行为导致的不同后果,得出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的结论。知识连贯,一气呵成。

二、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关于“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素材很多,情景材料时应该关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值得思考的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包括经典影视作品。经过精心剪辑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片段,起到了串起本课核心知识的妙用,同时又超越文本本身,引领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律的两难选择。其实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止,如课堂上学生提到了“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这个原本没有争议的道德行为如今面临着法律的考量。然而让笔者欣慰的是,正是基于“立足教材、高于教材”的想法,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之花才尽情绽放。

本课尚有亟须改进的地方。整个设计过分重视连贯性和紧凑型,忽视了知识点的深层剖析和落实反馈;影片注重推理,环节设置思辨,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未能充分吃透剧情,导致效果欠缺。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