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曾国藩

2016-07-29 14:20山西哲夫
名作欣赏 2016年25期
关键词:曾国藩

山西|哲夫

我与曾国藩

山西|哲夫

曾国藩身为清廷权臣,做过许多好事。他尊崇王夫之为人为文的气节,以王夫之的继承者自况。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赠给王夫之先祖一柄宝剑,王夫之六世孙王世全又把宝剑赠送给曾国藩。灭明者清也。身为清廷权臣的曾国藩手持明太祖之剑剿灭了太平天国,拯救了清朝覆灭的命运,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讽刺,这也成了两个不同阵营的颇堪说道的话柄。清廷夸他是大清的忠臣,汉人骂他是清政府的走狗,立场使然。

曾国藩 王夫之 宝剑 立场

我对曾国藩的印象

我第一次与曾国藩的交集是在2001年6月21日。那天,离开长沙赴新化县采访时,中午在曾国藩的老家娄底市吃饭。饭间问起曾国藩故居的保存情形,当地有关人士讲,位于娄底市双峰县荷叶塘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目前正在筹措全面修复事宜。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于同治五年拜相封侯后,委托其弟在家乡修建的宅第。富厚堂并无晚清第一大臣府第的豪华气派,两侧的书房均为三层,设计精巧实用,展示了曾国藩书香门第的独家风范。双峰县已清理搬迁驻扎在富厚堂的八个乡镇机关,并筹集部分资金、聘请文博专家,就全面维修制定了修缮规划。时已十几年过去,想来早已经是修缮得很有模样了。

有一种农耕时代的意味深长在向我诉说着,贫穷并没有妨碍历史和文化在这里深厚地积淀,三国时代的名臣蒋琬、晚清时的重臣曾国藩、辛亥革命的先驱陈天华、爱国将领方鼎英、民主革命的女杰秋瑾、著名教育家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妇女运动领袖蔡畅、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都是从娄底走出去,以他们的生命照亮这片土地的。

只要有青山绿水,贫穷的年月,人才仍然可以辈出,重温“国贫不足患”这句话,则会似有所得。“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为患最大,便是使风水变坏,使绿水青山消失。

对于曾国藩,历史是这样说的:曾国藩在北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做到了清朝的二品大员。他一生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比孔孟之道还要正统,后世做皇上、做臣子的都应该认真学习。他终生以“拙诚”和“坚忍”行事。时人有文章写到他的形容举止是,“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他在三十岁时缝制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他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做饭。他在五十一岁时,即咸丰帝大丧期间竟违反朝廷大禁纳妾之律,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

太平天国被他镇压之后,清廷对他的权重势大产生极度的不放心和猜忌,他不得不做出有违“内敛”之举和有悖个人性格之事,刊印《家书》以明心迹,自此《曾国藩家书》大行于世并对后世的影响经数十年而不衰。他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势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故后世有人为他的一生做总结说:“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据说毛泽东年轻时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于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的《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毛泽东生前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他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带兵时以“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对毛泽东影响很深,故在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生前对曾国藩更是极为推崇,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曾文正家书及书札……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曾国藩认为“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他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他对修身之术则总结为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生前他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这个褒贬不一大拙大诚大坚大忍其貌不扬不善言辞终生内敛却又名动天下的人,生前曾上书皇上,提出打理天下的一套方略,其中主要部分是讲吏治和廉洁以及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的重要性。他还对聚敛天下财富和如何使用天下财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谈到自己带兵打仗的心得和体会。他在向皇上陈述自己的主张时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他认为用人当唯才是举,不可任人唯亲,任亲为贤。天下人才并不缺乏,可是要想让这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则全靠上边的贤达和知人善用。他把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北京的内阁成员和各部委的官员,一类是朝廷委派各省的小大官吏。他认为在北京的朝廷官员办事有通病两类:一类是遇事互相退缩推诿不肯主动去做事;二类是做起事来着眼于繁文缛节,过于琐屑,拖拖拉拉,效率低下。外省大小官吏做事也有两种通病:一种是能做事的不做事,能应付差事就应付差事,不能应付差事就阳奉阴违,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二种是糊涂官和马虎官太多,他们除了会巴结朝廷广结权贵钻营当官之术钩心斗角以权谋私吃喝玩乐之外,根本就没有把为国家出力做事放在心上,或者可以说他们压根就不会做事也做不好事,偶尔做一点事也会做得糊涂马虎事与愿违。他并没有去细究,知道几乎历代如此。

基于这两类官员的大行于世,他认为最可怕的是这么多年以来,积弊已经养成,这两类“但求苟安”的做官和做事的方法,已经习习相传,成为一种做官做事的固定模式和不良的官场作风,谁要是不这样做官做事便会被认为是有违官场规矩和不会做官。他断言说这两类官员如果不是因为犯了过错而受到朝廷的斥责是绝不会自己主动振作起来的。这样下去国家一旦遇到困难,会忽然发现官多如毛却选不出一个可用的人才,“必然有乏才之患”。

他对当时清王朝的腐败衰落也洞若观火忧心忡忡,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他表示“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这里的“群幕”当指众多的幕僚,也有重重黑幕的意思。当时许多的清廷大员除了会做官,做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主意,全靠听从幕僚师爷的意见,而这些幕僚又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想法,莫衷一是,众口难调,互相掣肘,最终取舍和做事时,只能是“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他认为这便是吏治之坏的一个根源,为此他提出,“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不从这个根源入手,“不黑不白”“不痛不痒”的做事方法便不会根除。“行政之要,首在得人”,执行政府法令的首要一点是合适的人才可以得到任用。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不可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效应,为得宠于上司,邀功于当代,却辜负了地方,遗患于后代。他注重农桑关心年景,推及自然生态,陈说:“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农事的成败一半在天,一半在人,欲得丰年,除各级官吏和农事者的努力外,还要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污染更是要不得的。这些已经意在言外了。迄今为止,观其鞭辟,仍然可谓入里,阅其解析,由此及彼,亦可谓一针见血, 对照时下诸种吏治的腐败和诸种难以革除的社会积弊,仍有可资借镜和振聋发聩的作用。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为官做事的积弊不除,生态环境恶化的顽症难消!

我与曾国藩早年的邂逅

我与曾氏的邂逅,如果认真往更早处追溯,则要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了。

那时,我还是个饥肠辘辘的少年。吃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做衣服要布票,离了票证寸步难行。形而下的困窘如此,形而上的饥荒则更甚。好书坏书都有限,所有的书几乎都被当封资修没收焚毁抑或控制起来。侥幸残存下来的一些旧书,在民间地下悄悄流传,当时为了看一本《东周列国志》,我曾跑到村里找一个放羊的后生去求借。也有意外的惊喜,玩游戏赢了一个孩子,那孩子为还赌债,知我爱看书,竟然偷了家里一套厚书给我。那些书厚的有十多册的样子,石刻木印抑或是别的什么,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感觉还在。薄而韧的散发浓浓的故纸香味的线装双折的黄色书页,使我本能地断定这是一套值得一读的好书,粗蓝布书封套上有《曾文正公全集》字样。那时还不大知道曾文正公是何方神圣,却也猜到有些来头。故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慨然将所欠“赌债”一口全免。好笑的是那赌债只是一些杏核。

记得那天将书拿回家里之后,我便开始摩拳擦掌生吞活剥布封之内的吃食,却不免大失所望。以那时孩子的心性和行话来说,很不好看,没什么看头,全无故事,尽是些没油淡水的说话,便有些扫兴。虽然束之高阁却仍然还宝贝着,想有一天长大,说不定就好看了。

大约十多天后,那孩子忽然就灰臊起一张脸,带了他的人高马大的爹来,还被他爹扭红了耳朵。大人们总会习惯性地小瞧孩子,不找我这个债主却径直去寻我母亲说话。我情知不妙。果真母亲便出手,要我把书还给人家。大人们多半都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一个孩子又当如何?只能忍痛把书返还。多少年过去了,至今依稀想起,心里还十分气闷。

这大约便是我之所以与这位三角眼的老爷子攀扯上缘分的由头和起始。过后知道这个老爷子生前是杀过许多人的,还多半杀的是阶级弟兄,不能喜欢他,也不敢看好他。可是后来慢慢地也想开了些,被曾氏所镇压的太平天国军队当年也可谓杀人无数。曾国藩日记也几处提到,太平天国之乱后的皖南、苏北等地,人肉价格,高不过百余文,低仅数十文,远较猪羊肉为廉。先初所售只是死人肉,后续便生发为当场屠宰活人,谓之“菜人”。不久前也有学者批露史料,说太平天国时期死人无数,可能上亿。多少姑且不论,杀人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是斧头砍不去也是油彩遮不住的。大脑若是不脏又何须洗脑?已经弄脏且积年日久已经习惯了脏,何不由得人家去。究竟谁是脏的,谁是干净的,只有历史说了算。可怜的是有些历史不会说话,或是被人唆使说了假话。于是许多历史,许多古人,许多掌故,便扑朔迷离,如同雾里看花,成了嫖客眼里的可疑女人,左瞅右瞅,左右都脱不开“妓女”二字。

鲁迅先生道破曰:“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每每的往复循环,总是老百姓受害。战争没有不死人的,成败的房前屋后,点瓜种豆的,或明或暗的,影影绰绰的,都会有死人。过和平日子不想打仗从来都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以为和平总是要比战争好。当然这也是人的一厢情愿,是不由人的。按照辩证法,一分为二,多视角反思,会好。尘归尘,土归土,学问归学问,人品归人品。细想也只能是说说。好坏的论定,最是尴尬,也最是蹊跷,此一时彼一时,得要按立场来定。而立场有时也透着可疑,也可以按需要与时段俱新,不说也罢。

说起来,曾国藩身为清廷权臣,却也心中有数,做过许多好事。他尊崇王夫之为人为文的气节,以王夫之的继承者自况。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赠给王夫之先祖一柄宝剑,王夫之六世孙王世全又把宝剑赠送给曾国藩。灭明者清也。身为清廷权臣的曾国藩手持明太祖之剑剿灭了太平天国,拯救了清朝覆灭的命运,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讽刺,也就成了两个不同阵营的颇堪说道的话柄。清廷夸他是大清的忠臣,汉人骂他是清政府的走狗,立场使然。话又说回来,如果大汉不被屡屡外侵得手,曾氏服务于大明,这等尴尬局面自然也就不会有了。

以事论事,曾国藩还曾吩咐其弟曾国荃出资收集刊印船山遗书,于同治四年搜集刊刻完毕,使王船山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一代大儒。大大方方尊重历史,认认真真抢救文化,不轻不贱体现大一统人道,无论从哪一方面,都可以称之为是一件大大的功德。

平心而论,仅此一事,试问目空天下只爱自己的当下,还有这样的人吗?

我对曾国藩的近评

我给《北京晨报》周六版名家荐书栏推荐了相关曾国藩的一本书,该书是江苏文艺出版社新出的《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这个书名很是有趣,因为捕捉住了曾氏的特点。写推荐语时我决定引用以前一篇文章中的几句话,引文中的几句写于几年前某个愚人节,题为《被克隆的愚人和战国策》,清明节追思曾国藩,愚人节拷问你自己:“你是否已像曾国藩所说,黑白不分对坏人越来越谦虚客气?而无用之人却越来越猖狂胡为?好坏皆被你合理化?你默认一切并不痛不痒地甚至还莫名其妙地虚应故事?如果是这样,那社会就危险了。”你们他们我们,就是一群被非法克隆并装有定时自毁装置的愚人。你以为你们是谁?你以为他们是谁?你以为我们是谁?我们只是一些——被庸俗文明和实用科技克隆的自作聪明的现代愚人。曾国藩从小并不聪明,读书多用些愚笨功夫,有一回夜里用功读书,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便连躲在床底下一个伺机作案的小偷,都忍无可忍,从床下钻出来,朗声替他背了一遍……诸如此类,不可胜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笨也可成十会,这老儿终其一生,从不投机取巧,靠笨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尚拙”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灵与肉的背离,是需要自省的,鸟兽虫鱼不会提醒你。故又愚人节浪唱曰:君不见,愚人节上苏秦唱,悬梁刺股为纵横,东周西周谋稻粱。君不见,感恩还得说智伯,襄子不肯杀豫让,豫让只好杀衣裳。吠非其主兮如风之初起,狐假虎威兮若水之大漾。两虎相斗兮必殃及池鱼,食玉炊桂兮子路成肉酱。灭六国者也六国,鹬蚌争乎于两忘。前倨后恭在过往,曾参杀人以虚妄。过去兮涂炭乃帝王,未来兮饿殍亦将相。祸国殃民兮古今趋同,愚人害己兮愈发放浪。薄薄一本《战国策》,故事天天在回放。从前现在一个样,叫人如何不思量。

有资料显示,曾国藩也不是个土性子,他很明显地对咸丰是有看法和意见的,只是不敢说而已。慎独则心泰,心泰则境宽,老爷子是实践者。他对小妾的一往情深也可兼及对妇女的尊重。知足也是真切的。其书法作品有一联语曰:“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现世的无奈,现世的艰苦卓绝,姑且束之高阁,以待后人解决,我等只须拍拍手,拂拂袖,享受现世荣华。有待商榷的是现世艰难留之后世无可厚非,现世物华天宝也要多多留取些许,一并赠予后世方可无虞。断不可率意任性,将今日之愚蠢诿过于后人,吃虱子不留后腿,超前消费和透支子孙后代的财富,自己吃香喝辣却将困厄留给子孙承受。这个说道已经与老爷子说不上,却要在时下的枣树上狠打几竿子。古人有言曰:“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理应效法自然之母的这种以身饲虎的示范与教诲,奈何时人所学多为皮毛,且谬之千里,看看时下对自然生态无所不用其极的掠夺,便要羞死先祖了。

我在一首诗中曾试图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大江南北走,长城内外游。天宝虎狼求,物华蛇鼠偷。官同民夺利,贫共富寻仇。雾霾失金瓯,风雨得月楼。朝野忙统筹,埋藏被穷搜。公家公权术,私人私图谋。青山迎面丑,绿水满目羞。地失万古流,天增千岁忧。城邦分疆肥,沃野裂土瘦。举世敬财神,全民学貔貅。乡乡奔小康,村村剩老叟。农工不种粟,枉多公卿侯。内讧起列国,纷争遍亚欧。强食大勾心,弱肉小绸缪。刺猬扎成堆,犰狳抱为球。避害通四海,趋利达五洲。遥望南北极,沉吟古并州。气候踢足球,温室抢石油。核爆线一条,鱼钓海两头。人类十八变,自然不中留。乱世多离愁,隋末起武周。秦汉乃耕夫,唐宋非楚囚。兴亡若传邮,古今如收秋。博爱归平等,人权属自由。民主定乾坤,法制锁春秋。牛奴常回眸,镰刀不吴钩。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鲁迅先生这两段耳熟能详的话现在说出仍然很有意味,针对生态与人文的已成定局的积弊,是将之常态化还是拨乱反正,是一种选择。因此而出现的任何一种变革的尝试,都是值得人们期待、理解、支持和容忍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这都将是历史回环曲折的前进方式,都是未来的希望和对大家都好的唯一选择,似乎舍此别无他途。

如此而已。

作 者: 哲夫,作家,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黄河追踪》《帝国时代的黄河》等。

编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遭奚落
曾国藩吃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