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填充的设计策略

2016-07-29 06:24曾瑞
建筑技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控制线中庭外向

曾瑞

“城市填充”(Urban Infill)是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延续的一类建造活动。在城市规模有限、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它可以有效满足人口不断聚集的需要以及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而在城市蔓延与旧城衰落等城市化问题愈发突出的今天,作为调和方式之一的城市填充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填充”是指对陈旧的或没有充分利用的地块、建筑进行重新配置和使用,既包括在城市建成区尚未使用的空地上的开发,也包括对既有建筑和土地的再度利用。

“填充”(Infill)有实体和虚体填充之分,也有各种尺度的不同,建筑填充就是在建筑单体尺度下的实体填充,是微观层面下的城市填充方式。填补原有闲置的边角空地或将衰败的部分拆除而代以具有新功能、新外观的机体是建筑填充的具体表现形式。

建筑填充的类型及其设计难点

满足内部功能和协调外部环境是建筑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建筑填充与周边建筑间距较小甚至互相紧贴,因此内向与外向的问题体现得更为突出。如何合理巧妙地化解基地面积有限、基地轮廓特殊(异形或狭长)、周边被建筑紧贴等难题,满足建筑自身功能需求是建筑填充要解决的内向问题。此外,建筑填充还要兼顾协调城市空间。填充是缝补破碎城市空间的策略之一,但并不意味着不加思考地填补空缺,形态与外观的不当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

建筑填充在城市街区中所处位置的不同直接关系到设计策略的产生。在西方城市用地的管理和开发中,地块大致分为四类:街角地块、双界面地块、单界面地块和旗状地块(图1)。

(1)街角地块(Corner Lot):由于同时邻接两条道路,对位于这一类地块上的建筑来说,其形态和外观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双界面地块(Double Frontage Lot):拥有两个城市界面,与前后两条城市街道相邻。由于双界面地块有前后两个界面与城市空间相接,空间的连通性往往成为处理双界面地块建筑设计的重点。

(3)单界面地块(Interior Lot)和旗状地块(Flag Lot):二者特点近似,都是只有一个临街面的其余几边与周边地块、河流、铁路等邻接的地块类型。地块上的建筑只有通过唯一的临街面满足出入和采光的需要,即使其他三边不与周边房屋紧贴也会较为消极。本文将二者视为相同的地块类型,统称为单界面地块。

如果通过产权地块的概念来描述建筑所处的位置,那么所有的建筑填充可被划分为街角地块建筑、双界面地块建筑和单界面地块建筑。由于不同类型的地块具有不同的特征、属性,地块之上的建筑填充便会面对不同的设计问题,有的偏重外向,有的偏重内向,这是对设计策略展开讨论和选取的基础。

建筑填充的设计策略

外向问题与内向问题有各自对应的设计策略。外向策略用来协调建筑体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分为视觉性的设计策略与空间性的设计策略。前者侧重单体与周边建筑外观的协调,后者侧重建筑填充对城市空间施加的积极影响。内向策略用来化解外界不利条件(基地形状、周边建筑等)给内部功能带来的种种限制。通过对众多建筑填充案例的分析,笔者将外向策略归纳为“叠加”和“连通”两类,将内向策略主要归纳为“留空”。

叠加

上世纪中期,建筑理论家柯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在有关“透明性”(Transparency)的理论和设计研究中辨析了“物理的”(Literal)和“现象的”(Phenomenal)透明。前者指向玻璃物理性的透明,后者指向空间关系中的叠加与渗透(图2)。伯纳德·霍伊斯里(Bernhard Hoesli)则把“透明性”作为设计手段扩展到立面和平面的形式组织中来,空间三维向度的“透明”被转化为二维向度多重秩序的交集(图3,4)。本文将这种设计操作称作“叠加”(Plus),即当现状条件存在多种秩序时,将其梳理并进行叠加,使结果同时呼应多种秩序。

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的车间后部的1#美术馆(Hinter dem giesshuas 1 gallery)坐落于柏林伯德大街(Bodestrasse)一侧,地块类型为街角地块(图5)。基地原有建筑毁于二次大战,给城市空间留下了一处空白。由于基地位于街角,两侧古典建筑的层高与总高各不相同,立面划分方式也大不一样。奇普菲尔德运用了“叠加”的设计策略使中间的新建建筑在两种差异之间找到了合适的平衡点,具体如下。

(1)找出两座建筑的立面划分控制线。踢脚线、墙线、檐口线以及窗口的轮廓线均可能成为整体立面的主要控制线。

(2)在基地西侧的3层建筑中,基座和主体墙面通过线A划分,主体墙面的两种肌理则由线B区分,墙面总高线为D。在基地北侧4层建筑中,二层与三、四层的墙面肌理不同,通过线C划分开来,墙面总高线和檐口线分别为线G和线F。北侧建筑和新建建筑在顶层相接处保留了一根古典壁柱,壁柱高约两层,柱顶线为线E,参见后文图8。

(3)将两个方向的控制线相互叠加,从而获得楼层划分和立面的最终形式(图6,7)。如果将两个立面展开,两侧的控制线可被看作相向延伸,处于中间位置的新建立面便成为两个方向叠加作用下的结果:自左向右——线A、B、D;自右向左——线C、E、F、G。其中,线G、D确定三、四层高;线B、C确定一、二层高;线E、F、A则在细部设计中得以体现(图8)。来自西侧建筑的自左向右的控制线决定了新建筑下部的形式逻辑;来自北侧建筑的自右向左的控制线决定了新建筑上部的形式逻辑;中部的逻辑则得益于两侧建筑控制线的合力。

连通

城市形态的完整性应该体现在两方面——建筑形态的完整与外部公共空间的完整。假如“叠加”侧重视觉性外向操作,那么“连通”则属于空间性外向操作的一种。“连通”(Connex)策略是指在填补城市形态的同时,还要保持城市公共空间的畅通,通常表现为通过建筑内部的公共路径连接两侧的城市空间。此时,作为实体的建筑没有阻断连续的城市公共空间,而后者也为建筑带来了公共活力。

英国建筑师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设计的加利卡基金会大楼(Galicia Foundation)位于西班牙城市拉考鲁瓦(La Coruá)的旧区。地块外侧、面向大西洋的康顿大街上建筑体量较大,内侧的城市区域为传统街区,房屋和街巷尺度较小。由于地块内、外两侧分别与两条道路相邻,因此地块类型为双界面地块(图9)。设计的启动由城市形态的协调和空间系统的完整开始:首先,针对康顿大街界面及其后方传统城区之间存在的尺度差异,将与两侧建筑高度相当的原始体量在进深方向进行削切,形成抛物线状的新轮廓,使建筑物自身从高达7层的康顿大街立面自然过渡到后方仅有4层的办公空间;其次,由于建筑物背后是一条小巷,为延续这一基地周边重要的城市“线索”,在建筑物首层相应设计出一条通道,使建筑前方的现代化港口与后方的传统城区取得空间联系(图10)。新介入体在弥合城市破损形态的同时,并没有阻断既有外部空间的连接(图11,12)。

留空

“留空”(Hollow)是指将建筑中的“空腔”诸如庭院、中庭、天井或者平台等,作为采光与通风的媒介。旧城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建筑鳞次栉比、紧密排列,加之街道尺度偏小、地块过于狭长的原因,区域内的建筑大多通风、采光条件不佳。“留空”是对空间紧张状态的适当疏解,不仅引入了使用者必需的光线与空气,同时也为建筑营造出公共性的场所。

建筑师约瑟夫·里纳斯(Josep Llinás)设计的维拉塞卡(Vila-seca)单身住宅位于西班牙古城塔拉古纳(Tarragona),这里仍旧呈现出浓郁的中世纪城市形态特征:不甚方正的街区轮廓和狭窄、陈旧的街道,以及在狭长基地内沿街道成排而建的独栋房屋。该建筑为原址重建,基地为9m×18m窄长形,地块类型为单界面地块(图13)。周边房屋多数为3、4层高度,尺度相近且紧贴界墙建造。

狭窄的街巷和建筑间微小的距离使建筑内部无法享有充足的光照。为了应对特有的基地环境问题,里纳斯在建筑中设置了两个平台、一处中庭为主的“留空”空间(图14,15)。两平台之一位于建筑前部的三层,另一个位于建筑后部的二层。中庭则处于平面中部的一侧,贯通3层。第一个平台如同该建筑的窗口,使拥挤状态下难以采集的日光能够深入建筑内部。室内中庭是该建筑的核心空间,通过中庭为环绕周边的各种房间提供自然光线,同时又在私密的环境中营造出一处公共性场所;第二个平台与主体脱开使整个建筑与后面的建筑形成退让关系,从而改善上面楼层的餐厅和卧室的通风、采光条件。三层平台与中庭组成类似“L”形的留空空间,即使二者之间存在气候边界,空间的连续性依旧维持。除平台与中庭外,一层的开敞空间使“L”形的留空空间在水平向得到拓展,这里是进入正房之前的玄关,如同连接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缓冲地带(图16)。整个房子的生成过程如同在一个实体当中进行的一系列减法操作。

小结

本文所选的三则案例分别属于街角地块建筑、双界面地块建筑、单界面地块建筑。通过分析它们各自体现出的设计策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1)同一案例可以同时体现多种设计策略。例如在加利卡基金会大楼中,除了前文所说的“连通”,其他两种设计策略也都有所涉及:“叠加”使新建筑的主立面形式兼具两侧建筑的主要特征,达到了视觉相融的效果(图17,18);玻璃中庭与入口采光井则作为建筑实体中的部分“留空”,为室内空间带来了充足的自然光照。

(2)有些设计策略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建筑填充类型,而有些设计策略则主要适用于某一特定建筑类型。“叠加”与“留空”在三种类型的建筑填充中应用最广泛,这是因为每一个案例都需要在视觉层面处理同两侧建筑的关系,同时又要满足通风、采光等功能需要。相比之下,“连通”策略则主要体现在双界面地块建筑中,这是由这类建筑具有两个外界接触面这一客观属性所决定的。

结语

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土地制度、建设法规等环节上的种种差异,城市填充在我国缺少广泛的存在环境。然而,对建筑填充的探讨并未因此而变得缺乏价值,原因在于:1)特定场合下的建筑填充依然存在;2)填充策略延展开来的设计思想同样可以为其他地段的设计带来一定指引。

首先,在我国部分城市中,无论是中式传统街区还是西洋风格的历史街区,建筑也大多呈现“唇齿相依”的状态。在这样的街区更新中,同样也要确保原有致密的城市肌理不被破坏,同时合理解决现代社会生活的功能需要。这样的探索与实例屡见不鲜(图19)。

其次,本文所述的建筑填充可被看作是在城市文脉中建造的极端形式,其设计策略在面对内、外向问题时所体现出的设计态度和逻辑在更广泛的设计任务中同样可以得到体现。例如,“叠加”有助于我们塑造城市界面的完整性,而“连通”在城市公共性越发重要的今天更是扮演着重要作用。

此外,本文以地块类型为建筑填充的分类依据是引发二者相关思考的基础。单纯设计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与归纳具有一定主观色彩,结论在应用中也不免缺乏针对性。结合地块类型进行讨论,既具备客观真实性,又使研究带有更多的城市色彩。

猜你喜欢
控制线中庭外向
辽河沈阳河段生态保护与利用空间管控格局研究
蝶恋花·寂夜
空间规划背景下大连市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探索
城市规划测量的质量控制
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技术的应用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
中庭机械排烟系统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