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历史街区大型博览建筑的现代化表达

2016-07-29 06:24
建筑技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博览园前门折纸

0引言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主要聚集地和发源地,记录着城市的过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无论是体现物质空间环境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蕴含原住居民身口相传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城市特色、活力、内涵、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由于快速的城市发展和新城建设,历史街区却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活力,自身的老旧建筑、较差的环境质量以及落后的配套设施逐渐使其变成城市杂乱和落后的代名词,存在其中的社会文明和文化遗产也渐渐消失。

博览建筑作为展示和宣传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广泛存在于各大传统历史街区中。通过大体量的博览建筑对传统手工艺、文化传统、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生存环境的相关物品进行集中传播和展览,引发人们对传统街区的兴趣,提升古城区的活力。而存在于历史街区的大型博览建筑的现代化表达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又能延续文脉的传承。

1项目概述

国家非物质文化博览园位于北京前门地区,一期用地范围:北至前门大街月亮湾,南至珠市口大街,东到前门东路,西到粮食店街;园区总占地面积约22.4万m2(图1,2)。而本方案涉及的B4、C2、C4地块属于非遗博览园一期工程,其东侧为前门东路,西侧与前门大街相望,南侧可达鲜鱼口街,用地东北部有地铁口。总用地面积为15 986.102m2,其中C2北侧文保建筑占地278.79m2;C4北侧文保建筑占地496.964m2。方案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9 133m2,总建筑面积为58 047m2(图3)。

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如何体现非遗博览园的文化特征;2)在传统的历史街区——前门地区建造大型的博览建筑,建筑的大体量与极具传统特色的历史街区中的小体量建筑如何协调;3)新建建筑与所在地块中的文保建筑如何相处融洽。

2文化理念的创新

根据“以前门大街以东地区为载体,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聚街为园,规划城市文化会客厅、高端文化商业示范区,打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规划目标,本方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要素,最终发掘出“折纸”和“剪纸”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抽象和简化,作为文化意义的表达和设计灵感的来源。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作为非遗的一种,契合非遗博览园的主题,能够提升大家对非遗的认知。同时,建筑运用“折纸”的方式,以最纯粹的几何形体与周围建筑环境相融合,依靠折纸本身象征的创造力引起大家的兴趣。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把剪纸这门艺术引入到建筑中,寓意喜庆美满,吉祥如意。

折纸和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形式,将其意向赋予到非遗博览建筑中,十分契合建筑的主题;将折纸的折叠与剪纸的镂空形式,自然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力求呈现出建筑的折叠与窗洞的镂空(图4~7)。

3集约化、整体化的设计策略

对于地处城市核心——前门地区的非遗博览园,寸土寸金的地块条件让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显得尤为突出。C2、C4地块规划为非遗博览馆,B4地块规划为相关商业,需要在老城区用地紧张的条件下规划出集博览、商业、会议三大功能于一体面积超过5万m2的建筑群,难度可见一斑。在设计中,采取减法的空间设计策略、统一的形体生成逻辑、统一的屋顶形式和相同的建筑语言,使位于三个地块的建筑体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建筑的标志性和辨识度,达成形象鲜明、协调统一的效果(图8~12)。

4历史街区建筑要素的再塑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又名群体记忆、社会记忆、族群记忆,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他的著作《论集体记忆》中提出,他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不是某种神秘的群体思想,而是一群人对于过去的记忆。这种记忆不是直接回忆事件,而是通过阅读、听人讲述或在纪念活动等场合中,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回忆长期分离的群体成员的事迹和成就时,这种记忆才能被间接激发出来。

老城区里的建筑往往是集体记忆的一种载体,随着在老城区的不断改扩建,人们对老城区的集体记忆也会或多或少地丧失。前门地区建筑风貌多为清末民初的风格——青砖墙面和坡屋顶,建筑显得较为零碎,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该园区保留了老北京的街巷胡同,为了与周围建筑融合,通过传统建筑构件的再塑,以现代化的方式来表达前门地区过去和现代的价值,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和空间形式来表达非遗博览园的文化理念,积极探寻与传统文脉的呼应关系,唤起人们对老城区的集体记忆。

4.1坡屋顶

前门园区的建筑屋顶形式为传统的坡屋顶。通过运用折纸的形式将屋顶进行折叠、伸展,形成高低不同的坡面,笔走龙蛇、极富动感,呈现出具有现代气质、生动活泼又不失传统风格的屋顶形式。B4地块建筑屋顶经折叠后在西南角形成一个观景平台,显示出新建筑谦虚的姿态,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老建筑的敬仰。

4.2墙体

传统四合院因其表达“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建筑特征,其外墙往往比较厚实,这种厚实的墙体在新建筑中也得到了重生。一段段经过折叠的墙体露着折痕,仿佛历史的年轮留下了痕迹。由于考虑到博览建筑的特殊建筑特征,开窗较少,与传统四合院极为厚实封闭的外墙形式一脉相承。

4.3漏窗

从传统四合院墙体上的漏窗出发,对新建筑的墙体进行折叠,在折叠的墙体上运用传统剪纸艺术的意向,进行掏空处理,形成一段段不规则且不连续的漏窗。漏窗上采用传统形式的窗花,通过玻璃窗和石墙的虚实对比,与周围传统建筑上的漏窗形成呼应。新建筑中整个漏窗呈现出来的效果犹如一幅在墙面上展开的极富有表现力的剪纸作品。窗花表现的内容具有可变性和特殊性,既可为庆祝节日的主题,也可作为展示艺术家作品的展示平台,这些细节的设计和处理不仅丰富了建筑的立面,同时也赋予了整个博览建筑强大的生命力。

4.4内部庭院

内部庭院作为传统四合院中极为重要的休憩交流空间,在新建筑中非常重要。C2、C4地块采用三面开放、一面朝向主要人流方向的布局,在较大尺度的博览建筑中形成了一个中心广场。将文保建筑湖北会馆置于广场中心形成院中院,表现出新建筑对老房子的退让和尊敬,拉近了新老建筑之间的距离,C2地块北侧的观音阁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手法。B4地块通过围合,与传统四合院一致,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部庭院,可以用作休憩和展览功能。向庭院凸出的体块为商业展示提供了更直观的方式,同时也给顾客带来更直接的感官刺激。庭院中的景观通过几何的划分方式,与折纸、剪纸的表现手法相一致,由内而外、自上而下,浑然一体。

5建筑材料肌理的契合

建筑选材采用和园区建筑青砖墙体肌理一致的石材,端庄大气,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强。在玻璃材质的选择上,力求减少对传统街区的入侵感,尤其是文保建筑在新建筑立面玻璃上投下的剪影,让人不禁联想到老建筑在向新建筑诉说着过往。屋顶采用灰色瓦材,庭院、广场、道路铺装与园区的铺装保持一致,使建筑材料肌理能与周边环境相契合,既能表现出园区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又能体现博览建筑的文化属性和时代特征。

6历史建筑为核心的开放空间

前门园区虽然很好地保留了古城区胡同的肌理,但却缺少公共空间。C4地块建筑以湖北会馆为中心设计大型文化休闲广场:一方面,新建筑为文保建筑提供了退让空间,使处于基地中的文保建筑成为广场中的重要景观,提升广场的文化品质,激活了南侧的历史街区;另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户外休闲娱乐场所,通过绿植营造自然舒适的室外环境,设置必要室外休息空间和设施,根据建筑功能属性在室外设置相关内涵的雕塑,提高了整个环境的文化氛围。C2地块北侧也采取退让的手法形成小型广场,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地作为市民活动场地,将市民引入到新建筑中架空的平台内,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性质的外部活动空间,通过建筑入口的设置增强建筑的可达性和开放性。

建筑群整体以水平的布局为主,通过屋顶以及平台的组合呈现给整个历史街区及整个城市以开放的姿态。顺着B4地块的屋顶走向,在屋顶西南角下直接有三层跌落到二层,在二层形成露台,给人们观景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去处。通过露台观察四周的老建筑,很自然地成为一个激发人们集体记忆的平台,听曾经跟这块土地有过交集的人们诉说着古城的点点滴滴。另外,建筑的自然留空和玻璃的镶嵌,保证了视线的可达性。

7结语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老城区的保护。如何在保留老城区的街区形式和文保建筑的前提下,使新建筑能很好地融合于传统街区,并能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区的活力无疑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在前门历史街区大型公建的实践,探索了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希望对老城区的保护和改扩建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博览园前门折纸
江淮瑞风车门玻璃可下降不可上升
不要理他
折纸鹦鹉
折纸
折纸图形
折纸
世界葡萄博览园系列文化活动
比英语八级有趣的“九级”英文句子
浅议前门商业街的升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