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化德县明竞营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6-07-30 07:00王文旭孟赛彭斌
西部资源 2016年1期

王文旭 孟赛 彭斌

摘要:内蒙古化德县明竞营子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白云鄂博裂谷带东段,金矿化受地层控制,为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而华里西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元素的富集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白云鄂博裂谷带;黑色岩系;金矿化特征

前言

明竞营子金矿区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西部,距县政府所在地35公里。矿区外与各乡镇间有县级公路相通,矿区内有公路、乡村公路连接,交通较为便利。2010年~2012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于本区开展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并在研究区圈定出了两处高磁异常及一处乙类综合异常;2013年,由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实施“整装勘察一整体研究”找矿靶区。

1.区域地质背景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为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哈拉霍格特组(Jxh)、比鲁特组(Jxb)(图2)。

(1)哈拉霍格特组:分布于矿区南端,其北侧与上覆比鲁特组(Jxb)地层呈整合接触,南部被二叠纪白云母花岗岩(P1γm)侵入。岩性以变质砂岩、石英岩、片岩为主,夹有结晶灰岩、角岩等。由于受到华力西期岩浆侵入的影响,该组地层变质程度较高,产状变化较大,多处可见角岩化等。

(2)比鲁特组:整合接触于哈拉霍格特组(Jxb)之上,岩性以云母石英片岩、千枚岩、碳质板岩、石英岩为主,自下而上表现为一套泥质岩-碎屑岩的沉积建造。

本组地层走向自北东转向南东,地层走向变换规律与矿区内晚二世花岗岩(P2γβ)糜棱岩化作用基本一致,这一现象表明糜棱岩化作用较强。

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中,比鲁特组黑色岩系地层是金矿化作用的重要标志。

2.2岩浆岩

侵入体主要为二叠纪、侏罗纪。

(1)早侏罗世花岗岩(J1γβ):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北,岩性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中北西向石英脉较发育,硅化、褐铁矿化较发育。

(2)晚二叠世花岗岩(P2γβ):为区内区分布面积较大、岩性为黑云花岗岩、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受压扭性断裂影响,多具糜棱岩化。在该岩体与比鲁特组(Jxb)云母石英片岩的接触带附近,多发育有角岩化,同时伴有硅化及褐铁矿化蚀变。褐铁矿化较强地段具金矿化。

(3)早二叠世花岗岩(P1γm):出露于矿区南部,岩性为白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伟晶岩,与其地层接触部位发育有角岩化、糜棱岩化。

2.3构造

区内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

(1)褶皱构造属尔力格图倒转向斜的一部分,白云鄂博群地层自西向东走向,倾向由北西转为北东,倾角在40°~60°,构成了一个轴向近南北的倾伏褶皱。

(2)区内主要断裂构造有两组,分别为北东向断裂(F1、F2)和北西向北西向断裂(F3)。

北东向断裂为华里西晚期构造,以压扭性为主,在白云鄂博群地层及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中均有发育。在地层中表现为层间破碎带,而华里西晚期岩体受其作用则产生了糜棱岩化。

北西向断裂为燕山期构造,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花岗岩(J1γβ)中,受该组断裂影响产生的构造裂隙中,多发育有石英脉及萤石细脉。

3.地球化学特征

3.1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各地质单元地球化学特征如下:

(1)区内白云鄂博群地层具有富Au、Ag、Pb、Mo、Sb、As等亲铜、亲石元素,Cu、Zn元素较弱的特点,这与区域上白云鄂博群黑色岩系的微量元素特征是一致的。

(2)二叠纪花岗岩中富集w、Sn、Bi、Mo四种元素,而Au、Ag、Pb等元素背景值较低,区内无高值点分布。

3.2金异常特征

比鲁特组(Jxb)地层中圈定出两处规模较大的金元素异常,其中,一处异常区与Ⅰ号金矿化带套合较好,为矿致异常。异常展布方向北东,平均值0.0407克/吨,极大值达0.583克/吨。而另一异常区位于该矿致异常北侧,该异常区极大值达0.698克/吨,但目前未发现有金矿化体在该异常区内发育。

除上述两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异常区外,在比鲁特组(Jxb)地层与花岗岩(P2γβ)的接触带附近,分布有一些小规模的金异常,并在部分异常区发现了接触交代型金矿化,反映了本区岩浆侵入作用与金矿化的发育具有一定联系。

4.金矿化特征

4.1矿化体地质特征

区内共发现两条金矿化带(见图2),编号分别为Ⅰ号和Ⅱ号金矿化带,围岩主要为比鲁特组的片岩、板岩等。

I号金矿化带,地表断续出露约700m,走向70°~80°。该矿化带主要由2条含金石英脉及1条蚀变岩带组成,走向80°,倾向260°。各矿化体地质特征见下表。

Ⅱ号金矿化带走向105°左右,地表断续出露约800m,由1条含金石英脉及3条蚀变岩带组成。矿化体总体走向105°,延伸长度在30m~80m之间。各矿化体地质特征见下表。

4.2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

区内金矿石包括石英脉及蚀变岩两种。含金石英脉多呈灰白色,具硅化及星点状褐铁矿化,黄铁矿多呈星点状分布其中。蚀变岩型矿石多呈红褐色,矿石多发育有脉状或网脉状石英,具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呈星点状、浸染状分布。

矿化体围岩以比鲁特组(Jxb)片岩、板岩为主,围岩蚀变以硅化、褐铁矿化为主,伴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蚀变。

4.3金矿化规律及成因

已有勘察资料表明,区内已知金矿化主要产出于金背景值较高的比鲁特组(Jxb)地层中,其次在比鲁特组与二叠纪侵入岩的接触带附近也发育有金矿化。而无论是石英脉型金矿化或蚀变岩型金矿化,其产出均受地层产状的控制。

区内主要矿致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区内Ⅰ号金矿带套合关系良好,但与该矿致异常具有相似特征的金异常区并未发现金矿化。对比两异常区地质特征,矿致异常区大量碳质含量较高的碳质板岩、千枚岩的出现可能为造成两异常区金矿化发育差异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明竞营子金矿区金矿化为产出受地层控制、与黑色岩系发育有关的层控型金矿化。

地球化学资料表明,二叠纪的两次岩浆活动形成的两期侵入岩均为金背景值较低的岩体;而在地层中发育的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沿其构造面发育的角砾岩带及蚀变带,虽具有硅化及褐铁矿化,但金属矿物以针铁矿为主,未发育有金矿化。以上两点表明,华里西晚期侵入岩及其后期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与区内金矿化的物质来源无关。而比鲁特组地层为金背景值较高的地质体,结合本区金矿化明显的层控性特征,笔者认为,区内比鲁特组(Jxb)金元素背景值较高片岩、板岩为区内金矿化的主要物质来源,其经历后期的构造一岩浆活动后,在吸附性较强、金背景值更高的黑色岩石附近,受叠加变质作用进一步活化富集成矿。

5.结论

(1)明竞营子金矿产出于元古界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浅变质岩中的受地层控制的浅成热液型金矿。

(2)金元素异常的展布与金矿化的发育受地层控制较明显,金元素的矿化与黑色岩系密切相关。

(3)比鲁特组金背景值较高的浅变质岩为金矿化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来源,而华里西晚期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为金元素的富集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